從兒童視角解析《放牛班的春天》:別用“標籤”遮住孩子的未來

很多孩子在小的時候比較頑皮,父母就會對孩子說:"你真是個頑皮的孩子,總是這樣不聽話,總是把家裡弄得很亂!"

當孩子比較安靜,講話少的時候,父母或許會對孩子說:"你怎麼那麼孤僻!"

孩子有時候不怎麼聽話,父母則會說:"你真的是一個不聽話的孩子!"

當孩子做一道簡單的題目卻做不出來的時候,父母可能會說:"這麼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做,你真的是笨死了!"

當父母對孩子說這些話的時候,其實孩子並不是總是有這些不好的行為,只是他們偶爾一次兩次,但是卻總是被父母看到。當父母總是強調自己頑皮的時候,孩子會覺得自己就是頑皮的;父母強調自己是孤僻的,那就不說話吧;父母強調自己不聽話,那以後怎麼做都是不聽話的了;父母強調自己是笨的,所以自己確實很笨,簡單的題目做不出來不是自己的錯,是因為自己笨。

這就是父母在給孩子貼"標籤"。父母輕易地給孩子貼上"標籤",其實是在進一步強化孩子的問題行為,增加孩子問題行為的頻率。

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

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

豆瓣9.3分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中教師對問題少年的態度與做法,或許對於喜歡給孩子"貼標籤"的父母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從兒童視角解析《放牛班的春天》:別用“標籤”遮住孩子的未來

《放牛班的春天》告訴你,怎樣撕掉孩子的"標籤"

《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年上映的一部法國電影,講述了以為音樂教師一群問題兒童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一個叫作"池塘之底"的男子寄宿學校。在這個學校的兒童,都是有著各種各樣的"問題"的,或許以為他們本身是被拋棄的兒童,因此他們個性張揚,不服管教,總是鬧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來。電影中孩子的一句臺詞:"因為我們是池塘之底,所以有人會不安",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到,這一群人,在別人看來確實是有很大問題的孩子,所以這個地方也被稱為問題兒童收容機構。

從兒童視角解析《放牛班的春天》:別用“標籤”遮住孩子的未來

在這裡,老師們一直以問題兒童的身份和目光來看待他們,認為他們就是這樣不聽話,就是一群會對人不利、讓人害怕的孩子。在這裡,他們的教育的原則便是"犯錯,處罰",拉齊校長以殘酷高壓的手段管制這班問題兒童,體罰在這裡司空見慣。孩子們依舊是一群不聽話、愛鬧事的孩子。

直到有一天這裡來了一位音樂教師馬修,這裡的情況才得到徹底的改變,孩子也不再是問題兒童,而是充滿愛和陽光的少年。

在這之前,這裡的校長和教師一直為孩子貼上"標籤":"這裡是'池塘之底',他們是問題兒童"。孩子們一直以來都沒有得到關愛,沒有人教育他們應該怎麼做,總是有人告訴他們這裡是池塘之底,他們也一直是這麼認為自己的,所以他們的性格從來都沒有改變過。這就是被"貼標籤"帶來的後果。

馬修瞭解了他們的情況之後,開始用包容、有愛的態度來對待這些孩子。當孩子唱著歌罵他的時候,他反而發現其實這些孩子都是有音樂天賦的,於是他組建合唱團。漸漸地,這些孩子被馬修感化了,原本冷漠、叛逆的孩子,逐漸喜歡上這位音樂老師。

從兒童視角解析《放牛班的春天》:別用“標籤”遮住孩子的未來

後來,被解僱的馬修要離開學校了,當他以為孩子們不來送他的時候,無數帶有學生自己簽名的紙飛機從教室窗口飛出,馬修笑了。這群孩子,不再是以前那群心中充滿怨恨又叛逆的孩子了,他們不是人們口中的問題兒童,這裡也不再是"池塘之底"了。

貼在孩子身上的"叛逆、問題兒童"等的"標籤"已經被撕掉了,孩子們是充滿快樂、溫暖的孩子們,他們不再殘暴,不再叛逆。

假如,馬修老師並沒有來,或者馬修老師來了也像以往的老師一樣體罰這些孩子,對孩子實施強硬的手段,那孩子則會一直認為自己就應該過著這樣的生活,該不聽話還是不聽話,該叛逆還是叛逆,並且這裡也永遠是"池塘之底",人們依然要為了他們而不安。因為,別人都是這麼認為他們的,這些不美好的詞就是人們給這些孩子貼上的"標籤"。所以,孩子順著這些"標籤"去發展自己了。

就是這樣的"標籤",讓孩子一直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之中,他們心中沒有愛,身旁沒有溫暖,一直生活在黑暗之中。馬修的到來發現了他們的音樂天賦,撕掉了他們的"標籤",帶領他們一步步走向溫暖的世界。

從兒童視角解析《放牛班的春天》:別用“標籤”遮住孩子的未來

"標籤"是孩子身上的鐐銬

如果一個孩子總是被人說:"你就是這樣的。"那他會下意識就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的,並且以後都會是這樣的,不管自己怎麼做,別人還是會那樣認為自己,那自己怎麼掙扎也沒有用了。可以說,"標籤"是孩子身上的鐐銬。

被貼上標籤的孩子,他首先認為自己就像"標籤"說的那樣。兒童的心理發育、認知能力正處於起步階段,對是非、善惡、美醜等界限的辦識能力較弱,外界的影響(無論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對他們的心理素質的形成起著決定性作用。

一旦被貼上"標籤",父母眼中的孩子就是這樣的了,孩子自己也會認為自己不能得到父母的認同,因此自己的努力也沒有必要。

比如,如果父母總覺得自己的孩子表現不好,考試總是很低分,做作業也總是做不好,於是就在孩子面前說孩子是笨的,學習不好的。孩子在以後學習和考試中,就會覺得自己是笨的,考試會考得不好。這個時候他們心裡其實也有一些壓力,但是這些壓力很少會轉化成動力,而是會變成壓垮他們的力量。

《放牛班的春天》中的孩子長期受到老師和校長的體罰,他們承受力極大的壓力,並且不斷被認為是問題兒童,他們已經對自己也失望麻木了。如果不是馬修,他們或許一輩子都是叛逆、不懂事的。

從兒童視角解析《放牛班的春天》:別用“標籤”遮住孩子的未來

被貼上"標籤"的孩子,或許只是缺少正確的引導

正確的引導對於孩子來說太重要了。孩子在小的時候總是會被說一些比好的詞,比如"懶惰"、"笨"、"孤僻"甚至是"沒用",這些詞如果不斷被強調,孩子也會將其記住並且朝著這些詞的方向去發展自己。

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別人來告訴自己,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所以孩子會繼續朝著不利的方向發展自己。父母要及時阻止孩子繼續發展下去,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讓孩子健康地成長。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不要輕易就概括孩子的表現,也不要對孩子輕易下定論,不要給孩子貼上"標籤",而是應該像馬修老師一樣,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繼續發揚孩子的長處,讓孩子能夠對自己更加自信。

從兒童視角解析《放牛班的春天》:別用“標籤”遮住孩子的未來

我是木木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