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東西方文化比較與文化自信

東西方文化誰優誰劣?梁漱溟認為未來西方必有一問題求助中國文化!

【編者注】:梁漱溟先生被稱為最後的儒家,他也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一直致力於東西方學術比較研究的學者,通過比較,梁漱溟得出結論:世界的未來必屬於中國文化!並帶著強烈的文化自信投身鄉村建設運動!

梁漱溟先生的觀點給了那個普遍對中國文化失去信心的時代點亮了一盞文化自信的明燈,並在百年後得到實現!

(一)從中西社會和醫學談起

梁漱溟先生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一直致力於東西方學術比較研究的學者,這在當時乃至直到今天仍然是大多傾向於向西方學習的中國學者中,梁先生可謂獨樹一幟。

梁漱溟:東西方文化比較與文化自信

梁漱溟:1893.10.18-1988.6.23

他對東方文化有著非常強的自信心,並自命不凡地認為,自己負有天大的責任——溝通中西學術,發揚儒家學說,復興中國傳統文化。

儘管這在大多數學者來看顯得有些荒謬,但是事實卻不是那麼簡單,今天中國的許多社會問題表明,中西方的差異已經不簡簡單單是經濟、技術、軍事、政治、乃至意識等方面的差異,背後的根源乃是民族差異之下的文化差異。

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一般意義上認為中華民族已經獲得獨立,但是以後的歷史卻表明,中國在文化思想上仍然在遭受西方的侵略,仍然是文化上的殖民地。

從政治上的西方社會主義思想長期佔據統治地位,到改革開放以後西方各種文化在教育、醫療、科技、經濟、學術等領域,無不是西方的佔據絕地的統治地位。中國人在這些方面拼命地向西方學習,追趕西方,但是卻發現在絕大多數領域,我們之不過是學了個皮毛,之不過是在跟在西方屁股後面瞎跑而已,而自己卻出現了很多問題。

拿醫療方面來說,儘管在解放後的一段相當長的時間裡實行中西結合的方針,在農村通過推行合作醫療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改革開放後,首先是在醫生的培養上採用了西醫的培養方法,這樣導致的結果是中醫開始逐步消失,加上政策上也沒有足夠的重視,中醫一直處於絕對的劣勢。

這樣的現象在農村變成了一種災難:

由於農民普遍對西醫藥沒有一般的使用常識,習慣也基本上不適應,一些小病只是通過服用一些西藥來對付或自己抗過去,但是這些西藥一般長期服用會對五臟產生破壞作用,在不少農村直接導致的是胃癌、食道癌的急劇增多,人到中年即患有多種慢性不治之症,當收入遠遠無法達到手術花費的需要時,他們大多選擇等死。但是更多人的結果往往是“人財兩空”。

梁漱溟:東西方文化比較與文化自信

大部分農民嚴重依賴西藥,存在濫用藥物的問題

於是出現這樣的奇怪現象,西醫在西方表現得還算適應(近些年接觸一些西方人士,也發現西醫在西方也未必如此),但是漂洋過海到了中國之後,卻被嚴重地異化了,並且成了社會的一大禍害,比貪官強盜還壞。

這是為什麼呢?

如果將中國社會比做農民,那麼近百年來人們用西學來振興中華也就向今天西醫會危害中國人一樣,是不是這樣呢?

在比如民主選舉,到了中國就分化為兩重現象,一種是為權威強者所壟斷,一種是普遍的賄選[1]。

法制也是如此,從前是家天下,皇帝家的家法既是國法,今天是黨天下,黨的規矩即是國家的規矩,西方是法政,中國偏偏是政法。似乎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出,中國近百年來實際上一直是國弊為本,西學為用,兩個東西湊到一塊,禍害了中國百年。

梁漱溟先生正是從上述問題產生的根源處即文化差異分析入手,解釋和解決上述問題。但是時至今日,這種態勢仍然存在,甚至更甚之。因此研究梁先生的思想並非抱陳守舊,而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梁漱溟所認為的東西方學術之不同

梁漱溟認為中西學術主要有三個根本的不同:(表一)

梁漱溟:東西方文化比較與文化自信

梁漱溟:東西方學術之根本不同

現解釋如下:

1、中國學術之崇尚自然、生命:

  • 儒家:《四書》:“天可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又如:《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國儒家側重於心理(心學)的修養,往往將自身融入自然之中,激發志氣,積極向上。
  • 道家:起源於養生術,後生出醫家、武學、氣功、道家(綜合)等諸多學問,起共同點都是側重生理潛能激發,模仿自然,順應自然,發揚自身(生命)之潛能,順應生命的自然規律。

比如中醫,所用中草藥基本上採於大自然界的自然產物,僅經過極簡單的炮製。在使用時也運用通過觀察自然生命規律而得出的陰陽([天—地、日—月、寒—暑、晝—夜等]→陰陽→[寒—熱])五行(五臟、五官)學說。但是中藥在中醫治病只是起輔助作用,中醫用藥其實主要是為了激發自身潛能來修復自身機能。

2、西方學術之重視人為:

  • 科學: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為人類所用;
  • 工業、技術:改造自然,向自然索取;
  • 醫學:將人體看成一部機器,各器官看成零部件,重視藉助外部 (手術和化學藥品)來解決問題;
  • 馬克思主義學說: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改造社會和自然界,將人類社會看成是蛻變式的發展。

3、中國之向內用力:

  • 儒家:重在內省(修心),個人品德修養 ,內部調和適應,並將這種思想擴大到家庭、家族、國家、天下,所謂“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
  • 道家:重在修身,如醫學(個人健康)、武術、氣功、養生等通過意念來平衡、調和控制自身的精氣神(血液、呼吸、消肌肉、骨骼等),實現強身健體的目的。

4、西方之向外用力:

  • 科學技術:重在對外(自然、社會)認識改造索取;
  • 醫學:多借助外物(西藥、器械)解決自身問題;
  • 政治、經濟、工業、軍事上多向外侵略、掠奪、擴展,人民性格多外向。
梁漱溟:東西方文化比較與文化自信

第三條通過中西醫學比較來解釋:(表二)

梁漱溟:東西方文化比較與文化自信

梁漱溟:中西醫學比較

在上述對比說明的基礎上,梁漱溟曾試圖溝通中西醫學,例如他用了一些西醫術語來解釋道家的某些術語,並且認為,只有西醫進步了,才能認識中醫,包容中醫,申而言之,將來必是中醫為內核、西醫為外器。我認為,這或許是可能的吧,但卻又感覺當下的西醫似乎對中醫深不可及。

關於西醫發現病菌之後,梁老沒有進一步說明中醫的變化。但我認為,此時中醫也可以變通來解釋。

按照中醫基本理論之一的陰陽說,即可將自身理解為陽,病菌理解為陰,將有益菌理解為陽,有害菌理解為陰,合起來便是自身和有益菌為陽,有害菌為陰。中國古代的種痘術已經說明中醫能夠適應細菌。此外,從近年來發生的“非典”來看,難道不是中醫的巨大功勞麼。更何況其實在《黃帝內經》中其實已經早有預測[3]。

梁漱溟:東西方文化比較與文化自信

非典時期,中醫理論對SARS有很強的預見性及治療對策

如此看來,中醫被西醫所包容也很難說。

(三)梁漱溟所認為的東方學術的根本

針對上述西方學術差異,梁漱溟認為,作為社會的精英,最高智慧之用於內省還是外向是東西方學術差異的根源。其思想表述如下:(見圖一)

梁漱溟:東西方文化比較與文化自信

梁漱溟:東西方學術差異與接頭

關於東西方之間的差異,此前已經有詳細的敘述,下面單討論梁先生所認為的東西方學術的接頭,用梁漱溟自己的話來說,即用西方(現代)心理學為中國儒家作一說明。此亦是梁漱溟所認為自己負有的一最大責任,這便是《人心與人生》一書。

梁漱溟:東西方文化比較與文化自信

梁漱溟:《人心與人生》

當我讀到《東方學術之根本》一文的時候,突然想到很久以前大約是在上高中的時候也曾經立意為中國的其他學術如中醫學、道家、武術、氣功乃至兵家做一中西對比,以向世人說明之。然而梁老以近百年之功只說明瞭一儒家而已,看來哪個想法是非常困難的了。

近數年來,我常迷於中國傳統學術之中,而無暇顧及西方學術近況及發展,並曾一度自封閉於東方極端保守之中,常所言之東西方之不同,亦多片面之詞,此是最不應該的。這是我遠不及梁老之處,然又常思之與梁老自幼即自信未來中國文化必基於西方之上而復興光大,實同一也。

五年以前,我曾認為中西是相對(相向)發展的,中國文化早熟,西方文化近年亦近於成熟,這個判斷與梁老的思想也基本相同。

照此斷言,中西學術接頭之時,當於兩千年之後,西方明其根本,追之於中國之黃老《易》之時,似為可能。觀西方近日發展之勢,大約處於戰國百家爭鳴之時,故有上述推測。

對於梁老之認為中國學術最後將為西方包容之說,我認為此略有不妥。例如我們亦可用陰陽理論來解釋西方的歷史發展和社會現狀,比如勞資矛盾。至於醫學,前面已略有陳述。

(四)三大問題與文化自信

梁漱溟通過比較東西方學術的差異,並且進一步探索了中西方學術差異的根本性問題,發現了人類社會所面對的三大根本性問題(見圖2),在闡述和分析三大問題及其結果後,梁漱溟認為中國文化在不久的將來必將復興,首先是醫學,道家,此後是儒家。

梁漱溟:東西方文化比較與文化自信

圖2:梁漱溟:東西方面對三大根本問題的差異比較

我認為人生似乎也面對這三個問題,比如梁老先生的思想就曾先後由西轉到佛家,再由佛家轉到儒家的過程。大凡在人在年青的時候大多面對第一、二問題,老年時和當一二問題困惑的時候便嚮往出世,希望得到解脫。中西方人在上述問題上略有側重,這是事實。

至於產生三個問題的根源,我認為用

資源稟賦說可以解釋。

西方文明的幾個發源地大多氣候不太適用於從事農業,譬如埃及、西亞地處沙漠地帶,綠洲狹長,希臘及地中海各國多山地,西歐氣候陰冷潮溼,都是不太適合農業活動的開展,自然能供養的人口較少,其人口在社會發展早期極不易生存,故人們必須更多集團式地應對自然的威脅,必須向自然外界努力索取才能生存,因此人對物的關係多於人對人的關係。

中國地處東亞,地廣物博,農牧適宜,能供養眾多人口,故人口繁衍很快,人民不需要太多努力就能生存下去,故更多地面對第二問題。

至於印度,因地處南亞次大陸,氣候溼熱,人民多文弱愛好和平,加之種姓等級森嚴,人口眾多但自然條件不太適宜。故較早嚮往出世。從佛教前的印度各教派來看,實為擺脫無邊苦難,而釋迦摩尼釋便是因厭煩宮廷生活而嚮往出世。

對比人類面對的三個問題,西方由資源貧瘠而更多面對第一困難,因此產生第一問題的學術——科學,因為科學發展,西方得以在數百年之內擺脫第一問題的困擾,即解放了人們對物質的慾望,但是人們卻又因此而陷入各種矛盾而不能自拔,這時便自然而然地轉向第二問題,這時第二問題的學術——儒家便會大有用處,介於二、三問題之間的學術——道家諸學和瑜伽便首先會發揮作用,近日中醫和瑜伽在西方的熱行便是證明[4]。

此後必是儒學佔據上風。

這便是梁漱溟對中國傳統文化強烈自信的原因。

(五)文化創新與行動

梁漱溟的上述思想自成一體,完全可以自圓其說,但是學問同時又必須通過實踐來證明其是否可行。

梁老先生用其一生來實踐其對儒家的重新認識和思考,這些實踐滲透於他的生活社會活動各個角落。將儒家思想於自身實踐,梁老人為儒家尤其是孔子是重在修心,用一個積極樂觀向上的心來對待自身。

梁漱溟:東西方文化比較與文化自信

梁漱溟在山東鄒平

梁老一生的社會活動也體現著他的儒家創新精神,早年積極投身革命,加入同盟會,多年致力於鄉村建設,試圖從農村復興儒家精神,之後又參與、創立中國民主同盟,積極為國共調停奔波,晚年不畏權勢敢於為農民直言。

梁漱溟:東西方文化比較與文化自信

梁漱溟與毛澤東

梁老從青年時開始吃素,少年因體弱多病而自學中醫,並且有自己一套獨特的養生保健方法,直到九十六的高齡時方才去世。沒有健康的思想和養生方法是做不到的。


參考書目:

① 李淵庭、閻秉華:《梁漱溟先生年譜》

② 梁漱溟:《孔子學說之重光》、《中西學術之不同》、《東方學術之根本》、《東方學術概觀》;

③ 《黃帝內經》


註釋:

[1] 是指近年在中國農村普遍存在的賄選現象,與西方不同的是,中國是候選人向選民賄選,這種現象一直延伸到基層黨員和書記的選舉。真正民主選舉的含義已經成為形式過程而已。

[2] 常人無法理解,科學也沒法解釋。

[3] 見《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4] 中醫、氣功和武術在現在西方相當流行,特別是中醫中的針灸按摩,瑜伽在西方是如此,西方女性多用瑜伽術來健美、減肥、美容、消除疲勞。部分科學力量也開始研究這些領域,例如用光譜分析儀來分析中成藥的有效成分,用射線來分析氣功等等。


拓展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