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旅遊-逍遙樓

逍遙樓最早建於唐代武德四年(621年), 由當時的桂州大總管李靖以獨秀峰為中心修建桂州城, 稱為“子城”,逍遙樓就座落在子城的城牆上,成為桂林東邊的一個制高點。唐宋以來,逍遙樓一直是文人雅士登樓賞景、題詩作畫、宴飲留別的絕佳場所。

歷史上的逍遙樓,是中原人士經湘桂走廊進入桂林舉目可視的標誌性建築,因而,無論是失意官場的羈旅,還是過往雲遊的騷客,登臨逍遙樓,總有邊關鄉愁、躊躇滿志的衝動,免不了要吟詩作對,以抒情懷。你看,唐代著名宮廷詩人宋之問,被流放到桂林,登上逍遙樓,遙望山川,感慨萬千,寫下了客落他鄉的愁懷詩篇:“逍遙樓上望鄉關,綠水泓澄雲霧間。北去衡陽二千里,無因雁足系書還。”元代詩人、伯篤魯丁登臨《逍遙樓》,遠岫群山,近水微波,詩興大發,揮筆寫下:"身世雲霄上,飄然思不窮。睛山排翠闊,暮靄閟琳宮。牧笛殘雲外,漁歌落照中。蓬萊凝望眼,隱隱海霞紅。"詩中所描繪牧笛、漁歌、紅霞、江岸等逍遙樓周邊景色,正是詩人的夢中美景

千百年來,逍遙樓歷經風雨,屢毀屢建。宋崇寧元年(1102年),廣西經略按撫使程節,對逍遙樓進行了重新修建。因桂林在湘水之南,改名為“湘南樓”,不久之後,文化底蘊深厚的桂林人認為,“湘南樓”突出是地域上的建築,缺失的是歷史和人文馳懷,於是,仍舊恢復了“逍遙樓”的名稱。入清以後,很難找到有關有關逍遙樓的文字記載,抗日戰爭期間,逍遙樓毀於戰火。1939年,拆出逍遙樓的城牆,石料用於修築大橋。逍遙樓石碑,移至七星公園的普陀山保護起來。文革初期,“逍遙樓”三字遭到破壞, 1972年,桂林市文管會根據舊拓本,對逍遙樓石碑進行了修復。

2014年,重建逍遙樓正式被提上了市委、市政府的議事日程。市主要領導對此事給予高度重視,多次召開會議對重建事項進行研究考證, 並將該項目列為"尋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價值"的一項重要內容。

逍遙樓重建地點最終被確定在離逍遙樓原址不遠的解放橋西北角,並依照唐代建築風格,由著名設計師精心設計,歷一年時間,逍遙樓巍峨的英姿又重新出現在世人眼裡,千古名樓終於在國泰民安的大背景下重現昔日的榮耀與輝煌。

桂林旅遊-逍遙樓

桂林旅遊-逍遙樓

桂林旅遊-逍遙樓

桂林旅遊-逍遙樓

桂林旅遊-逍遙樓

桂林旅遊-逍遙樓

桂林旅遊-逍遙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