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民日報》點贊南充川北大木偶!

今天

《人民日報》發表文章

《世界風邂逅中國韻》

聚焦成都國際非遺節

今天,《人民日报》点赞南充川北大木偶!

(10月22日《人民日報》14版)

我們一起來看看

人民日報是如何

講述南充川北大木偶的吧

今天,《人民日报》点赞南充川北大木偶!

當“世界風”遇上“中國韻”,東西方文明在這裡交匯;當古老非遺走進生活,傳統與現代碰撞出奇妙的火花;當傳統元素融入文創產品,非遺技藝轉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跨界與混搭,成了本屆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的關鍵詞。

“傳承多彩文化 創享美好生活”。豐富多彩的展演項目,展示了非遺技藝的傳統之美,也彰顯著非遺傳承者求新求變的勇氣和智慧。

明快活潑的羌族沙朗舞、激越雄健的蘭州太平鼓、氣勢恢弘的瀘州雨壇彩龍……以“傳承多彩文化 創享美好生活”為主題的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以下簡稱非遺節)22日落下帷幕。

本屆非遺節上,來自86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1100餘個非遺項目同臺展示,5600餘名代表共襄盛會,國際展覽、國際論壇、國際競技、國際展演和互動體驗等活動,令人目不暇接。

“世界風”遇上“中國韻”,東西方文明在這裡交匯;古老非遺走進生活,傳統與現代碰撞出奇妙的火花;拉弦、彈撥、吹奏、打擊等多民族傳統樂器輪番登場,奏響了和諧動聽的華美樂章……跨界與混搭,成為本屆非遺節的關鍵詞。

藝術交流

匯聚東西方的文化元素

剪紙藝術傳遞著歷史與人情、生活與審美、抒情與娛樂,非遺節上,剪紙成為來自不同國家藝術家的共同語言。一組丹麥剪紙與中國剪紙形成對比,北歐神話與中國傳說交相輝映,丹麥技藝與中國手工相得益彰。

其中,丹麥藝術家比特·維樂的作品《七個龍蛋》有著繁複的“剪輯”和精密的構圖,生命之樹、飛鳥、魚、貓頭鷹等意象點綴其間;高密剪紙傳承人李金波創作的《八仙過海》,則將傳統手工藝和數字化體驗相結合,令神話人物呈現新樣態。“‘龍’是將中國和丹麥聯結起來的神話形象,對中國和斯堪的納維亞的藝術和手工藝都有重要影響。”比特·維樂認為,交流對話是關鍵,能夠讓雙方發現並欣賞彼此的共通之處,有助於更好地理解並接受彼此的差異。

另一展區,一場名為“新山海經——中法傳統手工藝合作項目”的國際手工藝展頗為吸睛。法國的玻璃吹制師、蠟藝師、高定刺繡師和中國的蜀繡、漆器、竹編非遺傳承人共同完成藝術作品,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為了完成合作,法國藝術家埃瑞克費了不少功夫。今年9月,他帶著在法國徵集的半成品作品來到成都,訪遍漆藝、銀花絲製作技藝等9個非遺項目,與11位非遺傳承人切磋交流。在郫都區蜀繡公園,埃瑞克見到了蜀繡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馮桂英,法國傳統工藝製成的牆紙被添上了蜀繡的孔雀羽毛修飾。在古城竹鳥籠製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王明文的工作室裡,兩位藝術家對著一個玻璃製品,反覆斟酌藝術合作的最佳方案,最終選擇了用一根竹條,將鳥籠的底座和玻璃圓盤串聯。埃瑞克覺得古城竹鳥籠複雜精美,王明文則說法國的玻璃製品時尚雅緻,具有浪漫氣息。

“看到中國的工藝大師都非常熱情地參與到本次項目中來,將自己的非遺技藝進行不斷嘗試,並完美地融入作品,我感到十分榮幸。”埃瑞克說,最讓他感到開心的就是看到中法兩國的藝術家充滿活力,為了創造美的事物,即使遇到困難,也互相適應、互相理解、互相融合,最終創造出世界獨一無二的藝術品,“每個作品都是一式兩套,一套留在中國,一套帶回法國。”

效益轉化

文創產品獲得市場青睞

熊貓造型的“萌萌噠”飄逸杯,以彭州白瓷為原料展現國寶形象。非遺節現場,這款文創產品前人頭攢動。

將象徵古蜀文明的太陽神鳥金飾和黃金面具融合形成文創產品——金沙面具杯和芙蓉品茗杯一經亮相,很快被搶購一空。

彝族刺繡歷史悠久、風格獨特,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兩款以彝族經典羊角紋為靈感進行設計、寓意吉祥如意的衛衣成了非遺節上的潮流單品……

加快非遺成果轉化,展現非遺“跨界”新場景。如今,越來越多基於非遺的文化符號通過創意設計與藝術授權,實現了文化資源向經濟資源的轉化,激勵著非遺傳承人、設計師對傳統文化進行現代表達。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楊華珍根據藏羌地區的傳統故事和藏羌織繡傳統紋樣,創作了大量精美的織繡藝術作品,再以版權授權的方式與國際品牌進行合作。國際知名的咖啡、化妝品品牌將藏羌文化融入其中,設計出蘊含中國非遺元素的咖啡杯、化妝品包裝。這些非遺授權合作在提升藏羌織繡知名度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的後續製作訂單,為繡娘們提供了實實在在的工作機會。

攀枝花“新山傈僳族織繡”展區的相關負責人認為,非遺傳承與發展不僅使得大批留守鄉村的婦女實現了就業、創業,而且也讓她們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致富夢。“指尖經濟”和“閒暇經濟”,讓越來越多的人通過非遺實現了自身價值,使得非遺技藝轉化成了經濟效益。

賞玩結合

演出之外還有互動項目

今天,《人民日报》点赞南充川北大木偶!

本屆非遺節除了在成都設立的18個主題分會場外,還將分會場開到四川其他城市。作為南充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川北大木偶自然不能缺席。

今天,《人民日报》点赞南充川北大木偶!

“今年是我們首次在家鄉參加非遺節的演出,我們非常珍惜這個機會,可以讓家鄉的父老鄉親,尤其是年輕觀眾更加了解川北大木偶。”17日上午,剛剛完成南充分會場的演出,四川省大木偶劇院院長唐國良緊鑼密鼓地安排起接下來進校園、社區的演出計劃。他自豪地說,在2018年平昌冬奧會閉幕式演出的“北京八分鐘”上,川北大木偶與中國大熊貓完美結合,一登臺便驚豔全場,也由此走向了世界。一年多來,他們平均每個月都要出國演出兩三次。

今天,《人民日报》点赞南充川北大木偶!

不止有演出,旁邊的展位上整齊地擺放著一排中型木偶,人物造型惟妙惟肖,神情形態可愛萌趣。“這兒的木偶不僅好看,還能自己動手操作,孩子一邊玩,一邊就能體驗非遺文化的魅力。”市民唐婷帶著3歲多的女兒看完演出,還沒離開就被展位上的木偶吸引,擺弄了起來。

今天,《人民日报》点赞南充川北大木偶!
今天,《人民日报》点赞南充川北大木偶!

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在本屆非遺節上,既有非遺技藝的傳統之美,也展現了非遺傳承人們不斷求新、創享美好的勇氣和智慧,他們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守護並傳承非遺,留住這些民族的記憶。

內容來自人民日報

今天,《人民日报》点赞南充川北大木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