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離不開“鐵的紀律、溫柔的堅持”

今天跟大家一起了解下孩子的成長規律,讀懂孩子心理發展路程,只有我們讀懂孩子的心理需求才可以跟孩子在同頻的情況下進行有效的溝通。當一個小生命在孕育的時候,我們是充滿期待,充滿希望和幸福的等待他的到來的。小生命的降臨,讓我們迎來了一份快樂和忙碌,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我們的耐心一點點磨去,我們越來越急躁,所以煩惱也就來了。

今天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孩子的成長規律,在孩子每個階段容易發生的問題。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鐵的紀律、溫柔的堅持”


一、孩子的出生方式。

如果我們的孩子是剖腹產,那我們的孩子80%都會出現愛動、多動、甚至走路都走不太穩,因為在他從媽媽母體當中降臨到這個世界的時候,他的大腦開始第一次支配他身體各個部位協調工作的經歷。沒有這個經歷,他的大腦支配他身體各個部位的協調功能沒有被開發出來,就會出現他的視動失調,聽動失調等等。很多感統失調的孩子來自於剖腹產,或者在七八個月開始爬的時候,他沒有經歷爬的過程,直接開始了站立。孩子在爬的時候,是他的大腦對身體進行有效支配的又一個過程,如果他生命的成長過程當中,沒有經歷大腦對身體各個部位發出指令,進行協調工作的過程,孩子的感統會有各種程度的失調,當孩子出現感統輕微或者嚴重失調的時候,他就會出現第一他的大腦傳遞給嘴巴說話 ,解碼到他的手去寫字,就有可能解碼不過來,所以我們的孩子會出現,在寫作業的時候,盯這個字好幾眼再寫。很多時候,家長認為這孩子太磨蹭了,而不瞭解孩子也想快一點,他也願意最快速度完成作業,可是他的眼睛不能夠一下捕捉那麼多內容,還有他的大腦捕捉的內容傳遞到手上寫作業的時候,很多內容已經忘了,所以他不得不再去看。感統失調有很多方面的表現,怎樣判斷孩子是不是感統失調呢?教給大家一個簡單的判斷,如果一個孩子動作比較笨拙,轉圈都可能會摔倒,可以初步判斷他的協調性比較差。眼睛我們叫視知覺是不是有問題,是否存在問題,就看他用眼睛捕捉課文的內容,記一些東西,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是不是有點困難。有沒有書寫太慢、bd分不清、閱讀理解困難等問題,孩子聽知覺薄弱,會出現,孩子聽事情一次聽不懂,需要家長重複,或者聽課的很多時候聽不太明白。這些需要由專門的機構進行測試和培訓的。

二、安全感缺失

0--3歲是孩子安全感形成期。孩子來到這個世界需要找到他生命中的第一重要他人,這個人應該是媽媽,他需要找到媽媽的味道,才會感覺到踏實、安全。對媽媽形成依戀關係。可是因為工作的原因,很多家長生下孩子顧不上帶,把孩子交給了爺爺奶奶,姥姥老爺去撫養,形成隔代撫養。孩子不得不放棄尋找媽媽的味道,把老人當作生命中的第一重要他人,形成依戀的時候,已經輕度安全感缺失。另外在0到3歲過程中,生活在一個打架、吵鬧的環境中,安全感也會缺失,孩子不經意間被嚇了一下,可能一次就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 。孩子的生命非常脆弱,他用全新的生命來探索這個世界,他想知道這個世界對他來說是不是安全的,驚嚇、訓斥、父母的爭吵都有可能讓他覺得世界是恐怖的,害怕的,是充滿打罵的。他的內心深處會因此有恐慌存在,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他會變得敏感或者膽小,嚴重的孩子體現在跟小朋友相處時,他不會主動交流,總是被動等小朋友找他,不會主動找人溝通、玩耍,如果小朋友都不來找他,他就會覺得孤獨,認為大家都不喜歡他、不理他,他潛意識內的害怕、恐慌會嚴重舒服孩子的自信與勇氣。

另外一種安全感缺失表現為皮膚敏感,當一個孩子皮膚敏感的時候,你去摸他一下,他覺得你在打他,經常有小朋友說他打我,你問那個孩子為什麼打他,得到的答案往往是:我只是拍了他一下,這就是一種誤會,因為孩子安全感缺失的時候會出現皮膚敏感,肌膚也是有愛的,孩子哭的時候我們撫摸他一下,就會發現孩子變得乖巧了。生活中我們要經常跟孩子進行身體接觸和撫摸,當孩子出現無助的時候,他的背後是最敏感,最能給他安全感,我們經常拍拍他這個地方,把你的愛、你的關心與在乎傳遞過去,孩子的焦慮、暴躁、傷心都會降低很多。

曾經有這樣一個案例:一個朋友的妹妹,她丈夫喝醉了,起了爭執,妹夫拿刀砍向了妹妹,他認為妹夫精神出了問題,很著急,為什麼會一點爭執,就砍人?幾句溝通後我看到了一個心理嚴重受傷和極度缺乏安全感的男人,他的傷害來自父母對他的一次刻骨銘心的痛打。我問他,他現在對他的爸媽是反感,厭惡還是極度的討厭和憎恨,他脫口而出:極度討厭和憎恨,恨不得永遠不要見到他們。安全感缺失的人,在他找到了生命中第二重要他人,跟他產生最深的感情鏈接的人,就是他的愛人的時候,他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反應,他希望愛人的目光始終都在他身上,他需要愛人不停傳遞給他一個信息,他愛他,如果哪一天他愛人忙了、疏忽了他,他的內心馬上會有一種恐慌,覺得對方不再愛他,對愛的渴求,衍生出一種很大的控制慾,佔有、索取、敏感、害怕失去等感覺會讓他生活在一種非常痛苦糾結的狀態中。他的愛人也會因為他莫名其妙的情緒而痛苦、無奈,不知道如何才可以滿足他,才可以讓他不再鬧。兩個人的爭吵會一步步升級,一個感覺自己被牢牢束縛,沒有任何自由,如何努力對方都不滿意,一個勁感覺對方一點都不在乎我。

還有一個朋友,是一個35歲的女孩子,她到現在還沒有成家,我問她小的時候有沒有一件記憶很深,很恐慌的事情,她說沒有,我讓她好好想想,有沒有特別恐懼的記憶,隨著我的引導,她開始哭泣了,她告訴我,她想起來了,曾經有一次,她記不清楚為什麼了,她被爺爺關在一個小黑屋子裡,全家人都忘了她,她在裡面始終不敢出來,天黑的時候,才被家人想起拉出來。在她到了戀愛的年齡,跟別人談戀愛談到一定程度就會分手,因為隨著感情的加深,她潛意識就會恐慌,害怕對方不在乎自己、不愛自己,對對方的要求越來越多,因為沒有辦法承受她的約束和要求,她經歷了一次次失敗的戀愛,始終走不出這個怪圈。而她本人又沒有辦法把這些痛苦給別人傾訴,她覺得這麼大了,還讓父母為她擔心,又非常自責,所以他就把這些都壓在了她心裡,對身體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還有一個孩子,是他的媽媽和爸爸在她上幼兒園大班的時候找到我的,當時的孩子看所有人的目光都充滿敵意,滿身炸刺,提防所有人,她只跟爸媽,姥姥姥爺去溝通,任何外人包括她媽媽最好的閨蜜去她家,她也不跟人家說話 。在幼兒園她基本不跟老師說話 ,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當別人跟她說話的時候 ,她的目光永遠是充滿敵意的。她對這個世界充滿害怕、恐懼與不信任。原因在哪裡,經過溝通,明白了她是農村的姥姥帶大的,姥姥經常對孩子說,你不聽話被大灰狼叼走,你再哭老虎就來了,晚上太黑,鬼會來抓你的。奶奶的溝通方式,讓她覺得這個世界充滿了危險,她時刻有可能會受到傷害,對外界充滿恐慌、害怕,所以她本能地排斥周圍的一切。有時候我們不經意間做得事情,給孩子帶來的是一生的傷害。

3歲左右的孩子會經歷他生命中的第一次叛逆期,那時候他開始隱隱約約形成我概念 ,在此之前孩子沒有我的概念 ,我們問他誰漂亮,他會說寶寶漂亮,這是誰的?他說寶寶的,不會說某某或者我的,因為他沒有我這個概念 ,但是在3歲左右,他開始形成我的概念。有時候我們困惑,這孩子怎麼一下子不愛跟家長說話了?我們要知道他不願意跟我們說,願意沉醉在自己的世界當中,在3歲左右是正常的。第一次叛逆期到來,我們還會發現孩子開始對我們說“不”,當我們要求孩子去做事情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聽到孩子,把身子一扭,說“不”這也很正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鐵的紀律、溫柔的堅持”

常,因為他有了我的意識,他在維護我的意識。


三、自我中心形成期

4到6歲是孩子“自我中心形成期”,也是爸爸開始出現的時期,需要我們滿足孩子的自我需求,讓他形成完整的自我,如果在這個年齡段對孩子的自我需求滿足過度的話,孩子就會變得很自私、為所欲為、無法無天。對於他的要求,他會想盡一切辦法讓我們答應,哪怕是大哭大鬧也要不達目的誓不罷休。自我中心形成過度的孩子,一、自私、霸道、暴躁 二、“愛無能”、自卑逃避

各位父母,當我們過度滿足孩子的需求,認為我們非常非常愛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明白,我們已經扼殺了孩子成長的平臺,我們已經培養了一個自私、霸道的孩子或者一個愛無能、缺乏自信的孩子。孩子的需求滿足不夠,我們對他說NO太多了,孩子會壓抑自己的需求,順從家長,久而久之,自我中心形成不足,孩子不夠自信,膽小,逃避、沒有主見。

0到3歲,孩子經常找媽媽,他會說媽媽在哪?但是從4歲開始,現在孩子比較早熟,3歲多就開始,經常找爸爸在哪?這時候爸爸的角色一定要出現在孩子的生命當中,如果不及時出現,孩子的勇敢、擔當、果斷、思維嚴謹、嚴密可能都會受到影響。

曾經接觸過這樣一個孩子,一、孩子不敢單獨睡覺,二、孩子女性化嚴重。媽媽描述暑假,一家去三亞旅遊,他們住到了一個三人間,孩子睡在中間的床上,就這樣孩子半夜還會驚醒,哭泣不止,不得不跟媽媽睡在一起,孩子不敢單獨睡覺一直是他們很頭痛的事情。更頭痛的是孩子的女性化,你一眼看過去,看到的是一個白白淨淨很文靜乖巧的女孩,這個孩子舉手投足之間,包括他各個表情都告訴我他是個女孩。他媽媽給他做了一個蘑菇頭,方方面面都讓我感覺這就是一個女孩子。孩子出生到現在,沒有爸爸的陪伴,媽媽是個專職的家庭婦女,又是個相對事比較多的人,媽媽的表情很豐富,說話的時候會擠擠眉,撇撇嘴,小男孩跟他媽媽一樣,也會在說話的時候擠眉撇嘴。孩子是在環境當中浸泡長大的,所以,當我們發現我們的孩子女性化的時候,一定要問一問,孩子的爸爸是否陪伴了?當我們發現孩子不夠擔當、不夠有力量,有勇氣的時候,想一想爸爸的陪伴在哪裡?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鐵的紀律、溫柔的堅持”


四、生活習慣向學習習慣遷移

一到二年級是孩子生活習慣向學習習慣有效遷移的時期,如果孩子生活習慣丟三拉四,學習中也不會考慮的周全,今天找不到橡皮,明天丟了筆記本是常事。改變孩子的學習習慣,先從孩子的生活習慣改起。假如孩子的生活習慣很有條理性,知道把自己的房間收拾的整整齊齊,擺放有序,知道在哪拿的東西放在哪裡,有條理性同時有規律性,孩子的學習不會出現丟三拉四這樣形象。

我們經常把孩子比作複印件,家長比作原件,複印件上面的內容,在原件上都可以找到。一個丟三落四的孩子,一定有一個丟三落四的家長,一個拖拉的還孩子也一定有一個拖拉的家長。想改變複印件一定先改原件,

一二年級一定是習慣大於成績的,一二年級的學習量很少,家長不要過多的關注孩子的成績,而是把所有的重點放在孩子的習慣養成上,一個孩子一旦養成良好的聽課,複習,預習的好習慣,孩子的成績不會太差。

五、孩子的思維飛躍期,

3-4年級是孩子的思維飛躍期,是孩子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飛躍的最佳時期,如果這個事情思維飛躍好,孩子解應用題能力相應就會高,為他高年級乃至中學學習理科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幫助孩子進行思維飛躍非常簡單,就是四個字“聽說讀寫”來回轉換。把孩子寫的讓孩子讀出來、說一說,畫一畫,讓孩子說的內容,去寫一寫。總之,讓孩子的眼睛、嘴巴、手、大腦、肢體都動起來,就能夠非常好地幫助孩子形成思維飛躍。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鐵的紀律、溫柔的堅持”


六、隱私與結交死黨期

5-6年級的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隱私並且結交死黨,當孩子大了的時候,我們會在某一天突然意識到,孩子不願意跟我們說心裡話了,我們發現孩子似乎很多事情瞞著我們。當我們推門進他的房間的時候,總會發現他在藏什麼。很多家長因此而困惑著急,甚至是像特工一樣偷偷摸摸地區偷看孩子的東西,試圖發現什麼秘密。親愛的家長朋友們,不要著急也不要產生任何恐慌。所有的孩子在這個年齡段都會經歷這個過程,他不是真的有秘密要隱藏 這些只是他下意識的動作而已。另外,在這個階段,有一個重點關注點就是注意孩子交什麼樣的朋友,小時候孩子沒有是非觀、結緣結仇的概念,大家想想小的時候很多孩子一分鐘前打鬧,一分鐘後玩到一起了,因為他們沒有跟誰結仇的概念 ,五年級的孩子不同,他們開始有了是非觀,他們開始尋找跟自己同頻共振的人,這個人跟我合頻我就願意跟他交往,不合頻,我就不理他。或者討厭他。我們都知道跟什麼人在一起成就什麼樣的人生,

七、青春叛逆期

孩子進入中學,也就進入了我們最頭痛的青春叛逆期,這也是孩子人生當中的第二次叛逆期,這個時期的孩子,他是過得非常糾結、痛苦的,因為現實中的他和理想中的他,一直在打架,一個想獨立一個又不得不依賴父母的他也在打架。理想中的他,總覺得我長大了,我要自己做主,自己掌控自己的命運,創造生命中的奇蹟。現實中他無奈地發現自己是沒有足夠的力量做這些事情的。他渴望獨立,覺得自己可以做好一切,可現實殘酷地告訴他,很多方面,他不得不依賴於爸媽的幫助。他現在過得日子用我們老百姓說的話就是擰巴的,他情緒不穩定的,經常出現特別的暴躁,我們跟他說話,覺得已經很小心翼翼了,不知道那句話說不對,他的火啪就點著了,情緒噌就爆發了。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我們要理解他的迷茫、糾結、痛苦,理解他這種情緒,給他足夠的尊重。引領他平安渡過自己的青春期。給大家幾個詞去思考,第一“同頻”,我們經常跟人溝通的時候發現話不投機,半句多,孩子也會經常跟我們說不搭理你了,因為我們不在一個頻道上,我們需要努力去讀懂孩子的心理需求,跟他同頻,一旦我們跟孩子同頻,他會覺得你很懂他,從而樂意跟你溝通。當他願意跟你溝通的時候,不知不覺中已經願意聽你的話了。第二“共情”,你需要和孩子在一個情緒中,理解他的情緒,跟他成為同道中人。第三“同理心”,親愛的家長朋友,我們要理解孩子的情緒化,面對他的焦慮、暴躁,暫時放下我們對他的要求,期待。給他情緒釋放的時間和機會。在跟孩子同頻、共情、同理心的交往中,所有的事情都很容易解決了。

有的父母說,以前我不懂教育孩子,現在孩子一堆問題,軟硬不吃怎麼辦?請記住幾個字,“鐵的紀律,溫柔的堅持”,讀懂孩子的需求,帶著真愛出發,把對孩子的愛與期待,真正地傳輸給孩子。很多時候我們傳遞給孩子的是否定、指責、抱怨、訓斥,孩子接收的是爸媽的傷害、不是愛。

今天我只是跟大家梳理了一下,孩子的成長規律,每一個年齡段孩子的成長期需要注意什麼,如果不注意,會給孩子造成什麼影響,家長朋友們,你們可以為自己對對號,接下來考慮怎麼做彌補,怎樣讓孩子的生命綻放得更璀璨,按照我們所渴望的生命軌跡走下去。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鐵的紀律、溫柔的堅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