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慎!家長的每一句話對孩子都有影響

謹慎!家長的每一句話對孩子都有影響

01.孩子是父母的翻版

讀友和我抱怨她的兒子表現不好,發來長長的留言描繪兒子的各種不是。問我是否能送到加拿大留學,說如果不能送出來,她真恨不得要棄養兒子。

我勸她,冷靜,多反省。兒子是自己生的,遺傳基因起很大作用。反省一下自己或者配偶的性格特點、言行舉止,看看是繼承了誰的什麼特點。找到癥結,有的放矢。此外,反省平時在家裡說話的態度、內容。再說,自己的孩子自己都認為“搞不定”、“不想養”,送出來不是更荒廢了嗎?還能指望別人妙手回春地把孩子管好?

讀友堅稱,兒子的這些壞毛病都是自己學會的,她和丈夫肯定不是完人,但絕無這些不良習慣。我建議她,從早晨起床給自己錄音,錄下來自己說的每一句話。次日重聽一遍。

過了幾天,讀友反饋,她找到一些可能的根源。

比如,兒子對她說話常常不耐煩,嫌她“總說不明白”、“你聽懂了沒有”、“沒文化”。當她聽到和丈夫的對話時,發現其實這些負面短語都是他說她的口頭禪。丈夫是博士,和她學歷背景懸殊,她內心有”高攀”之感。博士丈夫又素來恃才傲物,和誰說話都這是這個風格。平時聽他說慣了,根本不覺得刺耳。沒想到被兒子學來了。當兒子這樣說她時,丈夫和她都認為兒子不禮貌、高傲、不懂事、沒教養。可是沒想到是跟著父親學來的。

讀友的這個例子非常典型。所謂“孩子的每一個缺點都來自父母”——這句話雖嫌誇張,但也基本屬實——有的是天性遺傳,有的是言傳身教。尤其是後者,對孩子影響非常大。說話沒規矩的家長教不出來有教養的孩子;不愛自己的父母,也別指望孩子愛自己;斤斤計較的人培養不出大方的下一代;詭詐的父母教不出真誠的子女。因此,通常來說,如果看一個家庭的孩子的表現,基本能判定父母的成色。

谨慎!家长的每一句话对孩子都有影响

02.父母的限制決定孩子的未來

我們養育孩子時,都希望孩子將來能“成功”。然而,成功的定義卻見仁見智。豪宅豪車是成功?母慈子孝是成功?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是成功?揚名立萬是成功?為社會多奉獻是成功?答案千差萬別。差別的背後是家長觀念、修養、品性的差異。

父母的這些差異不僅影響了對孩子未來人生“成功”的構想,更影響到對孩子言行的具體影響和引導。

最近接待了一位小留學生。陪讀媽媽發現閨女學習不上心,帶過來讓我給做做思想工作。孩子很實誠,問什麼說什麼。我鼓勵她好好學英語,不能滿足及格、高中畢業、大學畢業,而是要切實掌握英語,這樣將來留下來工作才能遊刃有餘。孩子回應我說:“阿姨,我不想留下來。我出來就是鍍鍍金,還是要回國發展。回國機會多,能賺大錢。”我很詫異。陪讀媽媽解釋說,孩子的父親做生意,認為加拿大的生意都不是生意——賺得太少,不能像國內那樣暴富。繼續問孩子,“既然父親做生意,那你比較熟悉國內的商業環境。”孩子淡定地說:“我懂。我在國內,晚上都沒怎麼見過我爸爸在家吃飯,他都忙著跟客戶喝酒應酬。”陪讀媽媽跟著抱怨說:“是啊,喝酒喝得肝都不好了。”孩子看了眼媽媽,淡定地說:“那又怎麼樣?我爸說,他能出去應酬說明是成功人士。只有那樣才能賺大錢啊!”

講真,我頓感無力。只能無奈地和陪讀媽媽對望一眼。晚上發私信給那位媽媽,建議他們要注意對孩子思想觀念的引導。陪讀媽媽說,她不喜歡丈夫全身心撲在生意上,可是左右不了丈夫。他確實是累並快樂著,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能呼風喚雨。但是這位爸爸可能忽略了時下一些“必須的應酬”其實不僅不必須、甚至涉嫌賄賂違法。

當父母將不正常、不正確當做正常、正確,當父母的價值觀扭曲後,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因為父母是“曾經滄海”後“不得不”做一些違心的事兒,做的時候一般還會有些底線、分寸,但孩子不諳世事,會以為就該如此。影響多了之後,孩子的觀念很容易完全沒有底線、分寸。

人生的大方向,如果父母都糊塗,怎能指導明白孩子呢?如我前幾天在《從北大到網絡,渣男女遍地是,如何保護子女長大後免受侵害?》所寫,孩子的三觀很大程度來源於父母的影響。

谨慎!家长的每一句话对孩子都有影响

03.在孩子面前說話,一定要慎重!

聖誕節前,迪迪學校安排,同學間互相交換禮物。為了保證公平,學校建議每份禮物的價格要在15-20元之間。交換禮物那個早晨,迪迪提著一袋子包好的盒裝巧克力去上學。放學時,只拿著一個空的禮品包裝袋回來了。

交換回來的禮物呢?迪迪說:“收回來三個禮物,都是熱量很高的糖果,會讓我體重增長,我乾脆沒帶回來。巧克力做的樂高,被班裡同學當場瓜分了。一個是超大棒棒糖,正好有個同學的小弟弟跟著爸爸媽媽來看老師,我就送給了那個小弟弟。還有一份太妃糖,我放出來讓大家隨便拿。”說完後,迪迪又笑著補充說:“看著那個小弟弟拿著比他臉還大的棒棒糖,是挺可愛的。”表揚迪迪做得不錯,迪迪接過話頭說:“是的,我明白,自己不需要的東西就送給需要的人。”

這是我做得好的一次“在孩子面前說話要慎重”——儘管我有點覺得“太妃糖很好吃”的遺憾,可是還是謹慎地組織了語言,將自己的小遺憾打壓下去,對孩子的分享給予肯定。

然而,我也有做得不好的時候。前幾天晚上,正在做飯,某黨派捐款電話又打來。已經多次請他們不要電話勸捐,可是兩年來都沒有勸退,經常有不同的人打來。迪迪接的電話,我隨口說“告訴他們,我不在”。電話掛了之後,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不應該當著孩子面說謊!!於是急忙和迪迪承認自己說謊不對,下次還要繼續實話實說地請他們不要再打來電話。

平時,成年人難免會言不符實,尤其是在推託、客套時。說者和聽者也都明白,就是這麼一說,就是這麼一聽。最典型的,“哪天我們一起吃個飯,好好聊聊”;“這個週末有安排了,下次咱再約”;“這兩天忙得腳打後腦勺,過陣子好好琢磨一下你這個事兒”,諸如此類。久經歷練的成年人一般都明白說謊和託詞的界限,可是孩子不懂。在孩子眼中,這些託詞和實情不符。聽多了,會讓孩子容易養成說謊的毛病——當他們遇到一些“難辦”的事,比如考試沒考好、想多要零花錢、和朋友去玩兒父母不讓玩兒的等等,可能就會“找個託詞”。

谨慎!家长的每一句话对孩子都有影响

上個月遇到的一個說謊的孩子便屬於這樣的情形。他處理“不利情況”時,都是藉口找得太過度,而成了說謊。甚至於,他媽媽不讓他和朋友逛街,他也不會直接和朋友說,而是“讓我想想,找個什麼理由和他說”。觀察他的父母,媽媽說話時太委婉,很多託詞。對兒子的那些不真實的藉口,父母並不都覺得是“說謊”,反而還覺得有時候孩子很聰明、善於應對,他們只是不喜歡孩子在學習表現方面的託詞——這類雙重標準也會令孩子困惑,容易走偏

這樣的例子在現實生活中不勝枚舉。因此,父母一定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行,說話要斟酌、有選擇,不能想說什麼說什麼。

斟酌不是虛偽,而是父母對自己言行的深入思考和不斷修正。只有父母明白是非,才能給孩子以正向指導;父母有願景,孩子才會有理想;父母不斷進步,努力前行,才能給孩子帶好頭。

注:本文圖片由袁宇澄先生提供。感謝!

好文章怎能獨享?

轉發是最大的支持~~

辛上邪博士,加拿大華裔公民協會聯合創始人,棄商從文後定居溫哥華專職寫作。關注教育、認知成長。舉辦多場線下、線上分享講座,在喜馬拉雅開設同名專輯,並在知識星球開辦寫作小組、教育及移民經驗分享課程。已出版多部著作、譯作。

留學、移民已經成為一個趨勢

你對這個趨勢又有多少了解?

多少誤解?

與其坐而論道,

不如來聽辛上邪的親身經歷、體會。

吸納成功經驗,少走彎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