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沉迷玩手機,家長無計可施,聽聽老師讓孩子如何和手機相處

近來有許多家長和老師談到,現在很多學生沉迷手機,尤其在疫情發生期間,玩手機與上網課之間產生了緊密的聯繫,又形成了一個既要上網課,又要使用手機的矛盾,因為有些學生在上網課的時候,就特別沒有自控力,一連裝做在上網課,一邊卻在偷偷的玩手機,這樣的話特別影響學習。

未成年人,一般情況下自制力都比較差,沉迷玩手機遊戲,有些女同學喜歡追劇,把大把學習的好時間,都浪費在手機上。這對於學生而言,既不能很好的完成學習這個主要任務,又會導致自己注意力難以集中,對於深度學習造成危害,從而影響了學習成績。

早在前些年,青少年沉迷於手機,造成的家庭教育問題,已是各大媒體的大話題了,對於青少年而言,各種社交網絡,電子遊戲,青少年亞文化等,終端窗口,對孩子的世界造成了衝擊,他們正是在這個花花世界裡遨遊的時候,這個問題的出現,無疑是每個家長所擔憂的,怕他們在形形色色誘惑下"學壞"難以成才。

學生沉迷玩手機,家長無計可施,聽聽老師讓孩子如何和手機相處


放眼望雲,因這沉迷而產生的負面影響,對誰都會感到難過,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最新統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8.47億。這意味著具有上網功能的手機普及率,在我國已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對於青少虛擬戰士來說,手機與互聯網,都已成為生活中天經地義般存在的一部分。從這個角度去看地話,如果僅從手機這個入口上管住青少年對手機和互聯網的接觸,一方面缺乏現實操作性,另一方面,也未必真正對青少年的成長有利。

所以針對這個問題,想要加以解決,必須找準病根,對症下藥。

對於手機問題,無非就是兩個端口,一個是手機,一個是孩子本身。手機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時代的產物,手機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妥之處。網絡世界豐富多彩,遊戲世界比課堂的學習、作業和閱讀有趣得多。我們不能怪遊戲世界的吸引力。相反的,我們得對孩子內心的世界和他的內心得以體察從而發現問題所在。

所以,對於不少父母為了預防子女沉迷,做出的一些嚴格控制子女對手機的接觸的手段,不但人使大多數青少年發生叛逆牴觸情緒,反在更容易產生更多的次生問題。與此同時,當各種各樣文絡文化成為青少年社交生活重要組成部分的時候,這不是自斷路徑,造成了孩子不能對這些文化的接觸,也會使孩子難與與同輩的人交流並進,進而具有心理失衡的風險存在。

學生沉迷玩手機,家長無計可施,聽聽老師讓孩子如何和手機相處


歸根結底,一方面要等待國家和政府對互聯網產品的監管力度的回強和監管措施的完善,另一方面就是要隨時關注青少年的精神需求,讓有意義的事情填補他們的精神缺口,如此才能避免負面事物乘虛而入。

我們可以試圖通過和手機的和諧相處,達到我們提升學生完成學業的效率,我在這裡例舉一些好的方法,供大家參考。

  • 幫孩子樹立一個明確的學習目標。

如果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生會更有效率。例如,在聽網課的時候,我們定下目標,明確關健結果,出現什麼樣結果能說明自己已經掌握了,比如能記住並複述出知識點,或者會用公式解決一些問題,如果能夠滿足這兩個方面的要求,就能在聽網課的時候注意力集中。從而不會陷入手機遊戲等有著強大吸引力的東西的誘惑。

學生沉迷玩手機,家長無計可施,聽聽老師讓孩子如何和手機相處


  • 可以給孩子設置 一個專門的學習空間

在家的時候,可以專們設置一個學習區域,防止孩子很輕易地拿到手機。比如給孩子單獨一個學習的空間,這個空間只能擺放有關學習的用品,其它的一律不要擺放,如果網課有需要時,用完就得交還出來,不必要將手機放到這個區域裡,一旦孩子被其他視線和事情佔用時,他就不會把心思放到手機上去。

  • 要克服未成年人的手機依賴症,家長首先應該樹立榜樣,

除非必要的電話和信息外,不能在孩子面前沉迷手機,自身先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儘量不要把手機給未成年人使用,並對孩子使用手機瀏覽的內容進行分辨,避免讓孩子接收一些負能量和消極的內容,控制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

學生沉迷玩手機,家長無計可施,聽聽老師讓孩子如何和手機相處


  • 找到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來替代玩手機。

一旦孩子在生活中能夠找到有樂趣並在心裡滿足的事情的時候,他對其它的事物便不會再那麼痴迷和依戀了。我們可以通過與孩子一起聊天談心、一起閱讀書刊、一起做家務來加強與孩子的溝通,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要將禁止玩,變為"引導"改變。一味地禁止是不行的,相信很多家長自己小時候對遊戲廳流連忘返吧,只要孩思想工作沒做通,他會千方面計地"對抗"的。

剛才看到著名主持人倪萍教育兒子的一個案例,他的兒子沉迷於網絡遊戲,他並沒有加以禁止,而是和孩子商量,既然你不喜歡上學,喜歡玩遊戲,那就不上學了,媽媽陪你玩遊戲,於是她就陪著孩子在家裡打了三天的遊戲,終於有一天,孩子問她,媽媽咱們還是上學吧,天天在家玩遊戲也沒意思了。當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這種放縱的方式,我的意思只是想說,引導,疏通,比強力禁止要好的多。

學生沉迷玩手機,家長無計可施,聽聽老師讓孩子如何和手機相處


  • 如果要讓引導孩子不玩手機的效果更好,歸根結底,親子關係最為重要。

如果你和孩子關係處理的非常融洽,孩子相信你,愛你,那麼他對你所說的便非常的有認同感,他會在某種程度上和你產生心靈上的共鳴,也便不會存在對遊戲的依戀,即便是有玩手機,他依然不會沉迷。

我家孩子從來都對手機不太感冒,但他卻非常喜歡和我進行一些互動,喜歡發問,這便得益於每次孩子和我說話的時候,我都會仔細地聽著,並在他問完我的問話以後,我即便不知道,也給他一個等待的時間,從來都沒有將問題擱置過,所以孩子特別喜歡和我聊天,問我問題,我想這也是他不喜歡玩手機的一個原因吧

學生沉迷玩手機,家長無計可施,聽聽老師讓孩子如何和手機相處


  • 將孩子地路徑依戀調整到學習路徑上來。

這一點值得注意,就是說當孩子剛開始接觸手機時,是用來學習的,那麼他的這一路徑習慣也大都人固定在手機是用學習的這一路徑上來。當我們不得不給孩子手機的時候,一定要引導孩子把手機當成一種學習工具,教給他們一些關於學習的軟件和APP,這樣他們沉迷於學習的可能將大於沉迷於遊戲的可能。

學生沉迷玩手機,家長無計可施,聽聽老師讓孩子如何和手機相處


  • 我們不能冷淡孩子,要用愛和生活培伴他們。

現在大多數家長,在自己忙的時候,沒時間陪孩子,就扔給孩子一個手機,要麼陪孩子的時人,自己就端著一個手機,不與孩子溝通,這便沒有什麼陪伴的意義,相反得給予了孩子一個玩手機的習慣。愛他就要陪他,陪他就要跟他交流。

學生沉迷玩手機,家長無計可施,聽聽老師讓孩子如何和手機相處


總之,孩子沉迷於玩手機,這不是手機的錯,而是孩子的某種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滋生的一種行為,也可以說是一種警示的信號。你也可以想一想,你自己看手機的時候的心理狀況,是不是很空需,是不是感到無事可感,是不是需要感觀上的一些刺激。是不是想得到一些信息的刺激和滿足呢,如果我們能多從他們的內心需求上著眼,便可靈活化解,這一矛盾,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我們只能根據他們的不同,發現他們的不同需求,才可能解決這一矛盾。

親愛的讀者,我是無道貫西風,是一個有著十五班主任工作經驗的語文老師,如喜歡或者想獲得更多信息請點擊關注,如有不同意見可在評論區留言討論。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