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考研經常會考到的幾種效應,你知道有哪些嗎?

  心理學考研經常會考到的幾種效應,你知道有哪些嗎?

  天花板效應 (高限效應 )

  天花板效應的例子。

  有一種這樣的情況 : 當要求被試完成的任務過於容易 , 所有不同水平 (數量 )的自變量都獲得很好的結果 , 並且沒有什麼差別。假設有一個研究者想研究背誦時間對小學生詞彙記憶的影響 , 實驗時將小學生分為3組 , 每組分別背誦10、20、30分鐘 , 實驗者想知道是不是背誦時間越多 , 記憶效果越好。

  如果實驗者選擇的詞彙不多 , 也不難記 , 所有的小學生在10分鐘內就全部記完 , 再背誦已經沒有意義了。

  最後的結果是大家都獲得了非常好的成績。這就是天花板效應。它表明在此種實驗條件下因變量對訓練時間這個自變量不敏感。

  旁觀者現象

  在緊急情況下,在有人在場時,個體出手幫助的概率與旁觀者人數成反比。換句話說,旁觀者數量越多,他們當中任何人進行援助的可能性越低。

  地板效應 (低限效應 )

  地板效應的例子。

  研究考試形式對中學歷史考試成績的影響 : 2個班其他條件 均大體相同 (教授了同樣的歷史課程 , 由同一個老師任教 , 學生水平一致等等) , 期末考試時同時進行 , 一個班採用開卷考試 , 另一個班採用閉卷考試。

  如果歷史老師出的考試題目相當難 , 閉卷學生答題不好 , 開卷學生在2個小時內也找不到相應的答案。這就造成了2個班的考試成績都很差。

  這種當要求被試完成的任務過於困難 , 所有不同水平的自變量都獲得很差的結果 , 並且沒有什麼差別的情況 , 就是地板效應。

  光環效應

  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判斷首先是根據個人的好惡得出,然後再從這個判斷推論出對認知對象的整體印象。

  一個人如果被判斷為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並被賦予一切好品質;反之亦然,這就是光環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

  實驗者效應由於主試有意或無意影響而造成的實驗偏差稱為實驗者效應。

  其中最影響實驗結果的是主試的期望效應 , 也叫做羅森塔爾效應。

  實驗者為蒐集能證明其假設的實驗結果 , 在實驗過程中有意無意地通過不同的表情、動作、語言將預期的要求暗示給被試 (人和動物 ) , 造成一種引起實驗結果有利於證明原假設的效應 , 即稱為實驗者效應。

  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又稱“第一印象效應”,指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客體以後的認知會產生強烈的影響。

  心理學研究發現,與一個人初次會面,45秒鐘內就能產生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不易改變,甚至會左右對後來獲得的新信息的解釋。

  霍桑效應

  早在 1939年 , Roethlisberger and D ickson對位於芝加哥地區的西部電力公司(Western Electric Company)所屬的霍桑鋼鐵廠進行了一系列非常集中的實驗 , 研究各種工作條件對工人工作成績的影響。

  其中一個變量是工作環境的照明度 , 開始實驗組和控制組在相同的照明條件下工作 , 後期實驗組的照明條件約是控制組的2倍或3倍。

  同預測前的效率水平比較 , 實驗組和控制組在生產效率上都有顯著的而且實際上是相同的提高。

  由於實驗組和控制組都知道自己是實驗對象 , 實驗並沒有產生預期的效果。

  如果找一個老師對實驗班和控制班都進行教學 , 讓他對待2個班的同學的所有措施都是一致的。但是學生之間可能會有交流的 , 他們可能知道被實施了不同的教學方法 , 這就會使2個班的學生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 , 實驗班的學生更有信心地去學習 , 而控制班的學生則會出現負面情緒從而影響學習。

  這樣最終2個班學習成績有差異也不能說是由於教學方法的改變而引起的。

  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又稱“期待效應”,指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

  安慰劑效應

  這一現象最初是在醫學研究中發現的。

  在對病人進行某一種藥物處理後 , 病人就報告病情有所好轉 , 但這種藥並不能醫治病人的病 , 如告知某病人注射的是葡萄糖 , 病人反映精神好些了 , 其實注射的只是蒸餾水。

  這是由於病人的自我暗示的心理作用產生的一種效應。

  安慰劑效應在心理學實驗中作為一種被試變量出現往往會影響實驗的真實結果。

  例如 , 研究者想研究“考試前對有考試焦慮的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可以緩解焦慮程度 ”, 如果將考試焦慮隨機分為2個小組 , 控制組考試前沒有心理輔導 , 實驗組考試前進行心理輔導。

  接著進行考試焦慮的測量 , 2個組的焦慮分數存在顯著性的差異 , 實驗組的考試焦慮有了明顯降低 , 研究者也不能下這樣的結論 : 心理輔導可以緩解焦慮程度。

  因為研究並沒有表明是心理輔導在這個過程中起的作用 , 還是“談話 ”這種行為在這個過程中起的作用。

  登門檻效應

  登門檻效應又稱“得寸進尺效應”, 是指一個人一 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致的印象, 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相信你一定在課堂上聽老師講過銷售賣東西的案例,小思就不贅述了。

  系列位置效應

  系列位置效應 (Serial Position Effect)是指識記一系列項目時 , 項目在系列中的位置對記憶效果的影響。

  它表現為 , 在自己回憶時 , 系列的開始部分和末尾部分的項目的記憶效果好 (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 ) , 而中間部分項目的記憶效果差。

  延遲滿足效應

  心理學實驗中把一些4歲左右的孩子帶到一間陳設簡陋的房子,然後給他們每人一顆非常好吃的軟糖,同時告訴他們,如果馬上吃軟糖,只能吃一顆;如果20分鐘後再吃,將獎勵一顆軟糖,也就是說,總共可以吃到兩顆軟糖。

  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則耐住性子、閉上眼睛或頭枕雙臂做睡覺狀,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語或唱歌來轉移注意消磨時光以剋制自己的慾望,從而獲得了更豐厚的報酬。

  延遲滿足效應是指為了長遠的、更大的利益而自願延緩或者放棄目前較小的滿足。

  練習效應或疲勞效應

  有不少研究發現 , 應試者參加相同或重複的測驗 , 會由於練習效應而使測驗成績提高。也有的實驗會因為實驗時間太長而使主試或被試產生生理或心理疲勞 , 從而影響實驗結果。這就是疲勞效應或練習效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