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養對蝦連年失敗!對蝦養殖真的和運氣有關嗎?

養殖南美白對蝦真的跟運氣有關嗎?


“近幾年,養蝦連年失敗,水源差、天氣差,種苗差、病害多……總之,運氣太差了,養蝦太難了。”很多養殖戶都這麼嘆息道,把失敗的根源歸結為運氣太差。但令人欣慰的是,卻有不少卓越用戶在這種逆境中,屢創奇蹟,連年成功!

我們不由深思:養蝦真的跟運氣有關嗎?運氣真能決定養殖戶的命運嗎???

近幾年,養對蝦連年失敗!對蝦養殖真的和運氣有關嗎?

近幾年,養對蝦連年失敗!對蝦養殖真的和運氣有關嗎?

伍老闆在觀察南美白對蝦情況

近幾年,養對蝦連年失敗!對蝦養殖真的和運氣有關嗎?

養殖南美白對蝦大獲豐收

伍老闆的成功,絕非偶然,更不是靠運氣。通過向伍老闆等成功養殖戶學習取經,我們總結了以下成功的養殖經驗:

成功關鍵控制點一:肥好水,護好底,再放苗

“養蝦先養水”,是每一個養蝦人的共識。大家也都知道放苗前肥水培藻的重要性,此外,蝦是底棲動物,塘底環境是對蝦整個生長環境的基礎,但對於底質,很多養殖戶只是重“調改”,而不是重“養護”。

我們認為:水和底就是養蝦的根基,如果根基沒打好,就輕易放苗,必然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例如倒藻、滋生青苔泥皮、亞硝酸鹽或重金屬等超標,蝦缺氧、遊塘等,最終還是“找死”。

疑問1:清水放苗好還是濃水放苗好?

解答:冬棚水變化很大,極易引起對蝦應激,所以一定要加倍肥水,儘快肥到位,越肥越好,特別是北風天氣,水可儘量調濃點,不僅防止倒藻,而且給蝦提供一個穩定優良的環境,養分充足,溶氧充足,防止對蝦應激,藻類也是浮游動物和蝦苗的天然餌料。如果第一次水沒肥起來,之後會越來越難肥,如果肥水超過三次還不成功,這塘水基本就廢了。

夏天養殖,前期肥水不用太濃,但絕不贊成清水放苗,因為蝦苗場育苗,要培養藻類和豐年蟲等供蝦苗攝食,在成蝦池如果清水放苗,水體中缺乏浮游動物和藻類,加上陽光直射池底,幼小蝦苗就會同時面臨“餌料應激”和“環境應激”,極易致病。

去年出現過這樣的案例,放苗兩、三天水色就掉清,之後很難肥起來。無論是冬棚還是夏天養殖,水質都很難穩定,所以要“養護”。第一次水肥起來後,不管是否掉清,2~3天一定要追一次肥。因為剛肥起來的水,藻類鮮嫩,不穩定,加上蝦苗喜歡吃這些藻,如果不及時追肥,水質很不穩定。

需提醒的是,肥水時一定要開動所有的增氧機,這樣肥料在水體分佈更加均勻。

疑問2:養殖前期底質又不髒,為什麼還要護底?

解答:“養蝦先養水,護底是關鍵”,放苗前如果清塘不徹底,高位池很容易滋生青苔、泥皮等,掠奪了藻類生長所需的營養,水容易變清,造成肥水培藻困難。所以伍老闆強調清塘必須把好“三關”(消毒→解毒→生物降解),降解各種毒素,分解轉化塘底的有害物,消除養殖隱患。

走出養殖前期底質不髒的誤區:很多養殖戶認為養殖前期投料少,底質不髒,不要改底,其實是錯誤的。雖然前期投料少,但藻類不穩定,藻類經常大量死亡,沉積塘底,形成大量的有機汙染物。

同時,養殖水溫低時,蝦多潛伏在池塘底部,而池底正是寄生蟲、病原菌和有毒有害物質最集中的地方,對蝦長期潛伏池底,極易產生慢性中毒和感染病害。所以說前期底質的養護不容忽視。

疑問3:高密度放苗,成功率是否會高些?

解答:我們不提倡高密度放苗,但有些養殖戶說,我就是高密度養殖,為什麼還成功了呢?這些養殖戶都追求高密度、高產量、高效益,但忽略了水產養殖中最重要的一點,高風險。

為什麼很多養殖戶連年失敗?水源差、天氣差等都是外界因素,但根本原因呢?有人說養蝦就像賭博,更多的是靠運氣,所以根據蝦塘條件、設備、換水率靈活應對,見好就收。

比如打一口井,該放養幾口塘,放苗的密度是多少,一定要控制。否則,就算前期養得再好,但後期水源不足,換水率不夠(“成功關鍵控制點四”中會提到換水的重要性),最終養殖效益低,或者嚴重虧損。

近幾年蝦特別難養,我們也拜訪了一些養殖失敗的用戶,發現一個共同的問題,以前成功時只養幾口塘,賺了錢後快速發展到十多口塘,水源、設備根本跟不上,此外為了提高成活率,放苗密度加大,在水源不足、設備跟不上的情況下,非常被動,加之環境惡化,養殖觀念落後,就算運氣再好,最終都很難成功!所以,我們必須根據蝦塘的實際情況確定放苗密度,不要盲目地高密度放苗。

成功關鍵控制點二:前期蝦,控好料,助轉肝

關於投料,大多養殖戶存在著誤區,認為只要前期使勁喂料,蝦就會長得快。殊不知過量的投餵,前期的蝦是長得很快,可不到一個月基本都發病,空腸空胃、白便,或肝臟萎縮等。因為這個階段蝦處於轉肝期,投料過多直接加重蝦的肝臟負擔,即使在中期出了問題而實行了控料、停料後,後期往往也加不上料,長勢慢,養殖週期長,增加養殖成本。所以養殖戶應做到正確投料,並加強蝦苗轉肝期的“養護”。

疑問4:如何正確投料?

解答:養殖前期應少量多餐,按苗的比例和池塘裡蝦的總量來控料,喂七、八成飽。因為健康的有益藻類是蝦苗喜食的天然餌料,合理投餵能避免飼料過剩造成對塘底和水質的汙染,節約飼料成本等。與此同時,養殖前期需控制在一個半小時左右吃完,中後期則在70~80分鐘內,還應根據以下情況適當減料或停料:

◇ 腐敗變質、質量差的餌料不喂;

◇ 水溫低於18℃或者高於32℃以上時少喂;

◇ 大風暴雨(7級以上)、寒流侵襲(降溫5℃以上)時少喂或暫不喂;

◇ 對蝦大量脫殼的當日少喂;

◇ 對蝦生病或出現暗浮頭時少喂,浮頭死蝦時暫停投餵;

◇ 水質變劣時少喂;

◇ 堅持投餵少量多餐,均勻撒投。

疑問5:如何加強蝦苗轉肝期的“養護”?

解答:冬棚蝦放苗20天以後才開始轉肝,而夏天養殖,一般18~22天就進入轉肝期。蝦苗轉肝期,面臨食性轉換、蛻殼頻繁、肝腸胃鰓等器官未完全發育,屬於發病高峰期。這個時期,如果遇到環境突變(如天氣變化、風向轉換、溫差大、連綿陰雨、倒藻、水質惡化),營養不良、過剩或失衡,濫用抗生素、消毒藥、殺蟲藥,損傷肝臟或導致肝臟壞死,疫病流行等,都容易導致各種病害,輕則影響生長,重則排塘。

所以我們應做到兩點:第一,穩定水質、養護環境。創造轉肝期的優良環境,消除苗期環境應激反應,增強免疫力,為健康轉肝奠定環境基礎。第二,解毒護肝,營養免疫:苗期肝臟功能不健全,易受病毒、病菌及有毒有害物質的損害,要健康轉肝,就必須做好輔助肝功能排毒解毒和增強對肝臟營養的及時補充及代謝功能,增強解毒素或抗病菌、抗病毒的能力。

很多成功案例實踐證明,這樣操作可加大保障蝦苗順利轉肝和脫殼,有效防控轉肝期的肝臟病變和早期偷死、排塘等病害。

成功關鍵控制點三:重內服,察料臺,心有底

高位池用藥量大,投入成本高,蓋個7畝冬棚都要花一、兩萬元。所以很多養殖戶為了節省成本和人工,養殖過程中從不拌料或少拌料。而伍老闆卻堅持從放苗開始到賣蝦,每餐都拌料內服,而且親自拌喂,察看料臺,看吃料情況、蝦體情況,肝腸胃鰓殼都一一仔細觀察,做到心裡有底。

疑問6:我的蝦都沒有問題,為什麼要拌料內服?

解答:有些養殖戶在喂料後,只看料臺有沒有餘料,吃完就加料,不會注意到蝦體情況,更不會細心地觀察蝦的肝腸胃鰓殼。但正是這些細節決定著養蝦的成敗,越節省,越擔心,越虧錢。

“我養了三年蝦,從來沒有發生過嚴重的病害,就算最差的一次也養到80、90條。”伍老闆自信的說。我們知道去年的兩次颱風導致廣西、廣東、海南三省受災嚴重,特別是陽江大溝華洞一帶,當地養殖成功率不到5%,但伍老闆依然賺錢了,今年的養殖成功率更達100%。

拌料內服的好處:

1.對蝦消化道短,內源酶不足,對飼料中的營養成分消化吸收有限,造成飼料中營養成分的大量浪費,導致餌料係數增加,養殖成本提高,浪費的營養成分還會對水質和底質造成汙染。在飼料中添加健長靈、酶解多糖等優質微生物製劑,利用益生菌代謝的生物酶補充對蝦體內的內源酶不足,促進飼料營養的吸收轉化,降低餌料係數,減輕對蝦排洩物對底質和水質的汙染,節約養殖成本。同時益生菌代謝的多種酶類,可對對蝦體內垃圾進行分解清除,保護肝臟、腸胃的健康,促進血液循環,提高免疫力;2.飼料經過高溫造粒,會導致飼料中原有的維生素、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礦物元素等營養損耗;3.飼料因原料本身原因,及因運輸、儲存不當可能會導致黴變、氧化、酸敗,養殖戶肉眼一般難以辨認,所以要添加保肝保肝產品。

很多養殖戶因為嫌麻煩,都不喜歡拌料投餵,殊不知很多蝦病都是因為直接投餵乾料引起的。因為養殖過程中,蝦池裡的細菌、弧菌、亞硝酸鹽和重金屬等有害物質也隨之增多,飼料直接投餵到蝦池後會吸水耗氧,把池塘裡的汙水吸到飼料裡,蝦攝食後將有害的病毒、病菌或有毒的重金屬、藥殘帶入體內,引發空腸空胃、白便、肝臟腫大、肝臟萎縮、糜爛等病害。所以養殖過程中必須堅持用乾淨的水源拌內服產品投餵,避免底部“聚毒”汙水汙染飼料,警惕“病從口入”!

成功關鍵控制點四:常吸汙,重排汙,勤換水

底質的好壞決定了水質的好壞,底質好水質自然好,而水質好底質未必就好。但很多養殖戶誤認為表面好看的水就是好水,檢測水質也只是拿取中上層的水,並不知底層水的好壞。特別是養殖中後期,隨著剩餘飼料、糞便、動植物屍體的日積月累,更應清除底部隱患。伍老闆從清塘開始就注重底部的養護,養殖前期經常“吸汙”,中後期就經常“排汙”和“換水”。

疑問7:怎麼吸汙和排汙?

解答:養殖前期(放苗30天內),由於蝦苗小不能排汙,主要以“吸汙”為主,就是把小吸管放入底部,像吸塵器一樣把髒物吸乾淨。如果底質日常養護得好,一般都吸不到髒物。

養殖中後期很注重池底的清潔,基本每一餐都要排底水(喂料的時候排)。排法:按水質的情況,每餐一小排,三天一大排。好處:隨著投料量加大,殘餌、糞便、死亡藻類等有害物造成的汙染,底層中間的汙水比較多,各種有害物多聚集在池底中間,這也正是蝦活動最頻繁的地方,假如池底中間不乾淨極易滋生病原、病蟲、病菌,所以每餐不管有沒有水排換都要進行排汙,防止弧菌、亞硝酸鹽、氨氮等滋生,而且排汙可以讓養殖戶及時發現蝦有沒有脫殼或偷死等問題,以便及時補鈣和處理。伍老闆堅持每天排汙,為蝦營造舒適的養殖環境,所以養殖過程中很少出現病害。

疑問8:為什麼我一換水,蝦就出現偷死?

解答:正常情況下,很多養殖戶都害怕換水,怕引起對蝦應激。比如有一個養殖戶,在底質敗壞後也跟著換水,一下子換了20公分,但是一換水就出現大量死蝦。這就是我們必須注意的問題,千萬不要等到發現水壞或蝦病了才去換水。水、底壞了或蝦病了,對蝦體質本身就弱,此時,一下子換那麼多水,對蝦肯定會因強應激而致病,甚至死亡。伍老闆是這樣操作的:養殖前期小排小換,養殖中後期才大量換水。因為經常性的換水,蝦逐漸適應,等到蝦大了,加上重視內服,對蝦抵抗力強,不會輕易產生應激。此外,經常換水,即使水、底敗壞而調不了時,大排大換都不會引起強應激和導致偷死。我們有個養殖戶以前最怕換水,但是讓他連換幾次後,他知道效果了,有時他半夜都起來換水,一有水就換。高位池產生的有害物質多,密度大,如果不用排換水的方式,單靠調理根本改變不了池塘環境,所以我們要勤排換汙水和底水,大排後應及時用調水產品保持水質清潔、穩定。

疑問9:如何判定一塘水的好壞?

解答:我們將“肥、活、嫩、爽”的水質稱之為好水。肥:浮游生物多且可供魚蝦消化的種類數量多;有一定的透明度(25~40cm);活:水色和透明度隨光照和時間不同而有變化(早上清淡一些,下午較濃一些),藻類種群處在不斷被利用和不斷增長,池塘中物質循環處於良好狀態,浮游動植物平衡;嫩:藻類生長旺盛,水色鮮嫩呈現亮澤,不發暗;爽:水中懸浮物或溶解的有機物較少,水質清爽不發粘,水面無油膜,渾濁度小。

高位池相比於土池的好處是,可以排汙。排汙時我們可以直觀地知道底層水的好壞。投餵多,糞便多,雜質多,雖然表面看水質很漂亮,但底層水是很差的,排出的都是黑水,又髒又臭,這更說明底質已經嚴重腐敗了。所以一定要經常排汙,減少、預防有害物質的滋生。

成功關鍵控制點五:蛻殼前,蛻殼後,必補鈣

蝦通過不斷的脫殼完成生長,每脫一次殼就是一次蛻變,就是經歷一次生與死的磨練。經走訪,今年陽江地區很多養殖戶的對蝦在蛻殼前後都出現軟殼、棉花蝦、肌肉壞死、蛻殼不遂、偷死等問題。不少養殖戶在進行殺菌、病毒的操作過程中喜歡使用抗生素,但是抗生素具有耐藥性,容易引起疾病的復發,而傳統的消毒劑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且殺病毒或者是細菌不具有廣譜、高效的特性,最新的技術是採用銀離子,通過帶正電荷的銀離子吸引負電荷的病原體後進入病原體內將病原體的官能細胞殺滅從而實現高效、無刺激、徹底的殺菌的效果。


疑問10:蛻殼前後如何補鈣?

解答:補鈣應分兩個方面:一是內服,一是潑水。平時的補鈣一般都是內服,但到蝦蛻殼時,單靠內服絕不能滿足對蝦生長的需求,必須內服和潑水雙管齊下。其實大部分養殖戶都知道蝦蛻殼時要潑水補鈣,但往往達不到理想的效果,特別是高位池中後期蝦蛻殼時或多或少都會出現死蝦。伍老闆有很好的方法避免類似情況發生:因為中後期蝦蛻殼相對集中,臨近蛻殼時伍老闆會提前1~2天潑水補鈣,同時減料兩成並加強內服,促進蝦蛻殼;在蛻殼當天(一般是初一、十五)晚上再外潑補鈣產品補充蝦蛻殼需要的元素;在蛻殼後一天晚上再一次外潑補鈣產品幫助蝦硬殼。這樣操作不會出現死蝦,水也不會因為對蝦大量蛻殼而倒藻。


養殖過程中,遇到氣候和水質變化等問題時,我們要細心觀察氣候、水質的變化,科學用藥,不要等到水或蝦出現問題後,才匆忙調水和用藥治療,這樣即使能處理,但蝦也受到一定的影響。也有部分養殖戶用了一次藥沒效果,就認定這個藥沒用。比如人感冒,都會分“熱感”和“風寒感冒”,醫生都會開幾天的藥,而不是說吃了一天的藥就會變好。所以說,任何藥都不是神藥,用藥一定要用兩次以上,才會逐漸看到效果。所以養殖全程一定要以“養護”為主,不要等出現問題了才想著用藥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