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常常對孩子說這句話,孩子有可能會變笨,說過的要注意了!

文丨木棉媽媽

在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實驗,叫“皮格馬利翁效應”,也被稱作“期待效應”,實驗過程是這樣的,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找到一所小學,對1-6年級的學生進行智力測驗,然後他隨即抽取了一些學生,是隨機,並不是抽成績好的,然後把名單給校長,告訴校長:這幾個學生智力和潛能都很好。

當父母常常對孩子說這句話,孩子有可能會變笨,說過的要注意了!

結果怎麼樣?在8個月後羅森塔爾又進行第二次測驗,名單上的這幾個學生,比其他學生有明顯提升。

所以呢,當你給孩子什麼樣的暗示,孩子就會朝著哪一方面發展。

我們常說家庭影響其實就是這個道理,作為父母,當你們對孩子說這些話說的越多時,那麼孩子有可能會變笨。

常說否定的話

“不可以,你還小,你不會!”

“不要吃糖,吃糖壞牙齒!”

“你不要自己端飯,會灑出來的!”

“不可以爬高高,危險!”

當父母常常對孩子說這句話,孩子有可能會變笨,說過的要注意了!

我們一天當中會說好多個“不”,殊不知正是我們一句一句的“不”正在破壞孩子的自信心。

那天有個寶媽說:帶寶寶下樓遛彎,回家的時候寶寶看到門口的酒瓶子,於是拿起來玩兒,媽媽不讓他玩,於是吼了孩子。

我們每個媽媽似乎都是如此緊張,總是怕寶寶摔倒,怕寶寶危險,有時候在我們看來很普通的事情,很常見的事情,很無聊的事情,在寶寶看來都是充滿好奇的。

當父母常常對孩子說這句話,孩子有可能會變笨,說過的要注意了!

寶寶出生後就對整個世界充滿好奇,一開始他會通過媽媽來認識這個世界,當他長大一些,他會通過自己去發現周圍的世界,當我們總是用“不”來侷限孩子的時候,孩子就會變得膽小,變得不敢去嘗試新事物。

因為每一次我們說“不可以”,“不行”,在孩子的認知裡都是“我不行”,“我做不到”。

所以其實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我們的問題,是我們導致孩子變得膽小、敏感。

當父母常常對孩子說這句話,孩子有可能會變笨,說過的要注意了!

那麼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01、換個方式

比如甜,又叫做甘。有時候換個說法能達到同一目的,但是又不會傷害孩子。

多用肯定句,少用否定句,比如“不可以看電視”,可以說“請把電視關掉。”

用積極的語言,比如“你又不好好吃飯”,可以改成“要多對吃飯才能長高高,才能長得像爸爸一樣壯。”

多做解釋,比如“不可以怕高高”,你可以說“爬高高有可能會摔倒,不小心摔倒會很疼。”

當父母常常對孩子說這句話,孩子有可能會變笨,說過的要注意了!

02、尊重並相信孩子

其實這點才是最重要的,我們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不相信孩子能夠做到,比如孩子想要自己吃飯,可是我們擔心孩子弄髒衣服,孩子想要幫我們掃地,我們擔心孩子掃不乾淨,自己還要再做一遍。於是我們總是對孩子的嘗試說“不”。

那麼現在開始我們要轉變,對於一些沒有危險性的事情,我們可以鼓勵孩子去嘗試,每個人都是在嘗試中得到成長,並不斷長大。

當父母常常對孩子說這句話,孩子有可能會變笨,說過的要注意了!

很喜歡《幸福來敲門》這部電影,因為男主人的貧窮,妻子選擇離開,兒子跟爸爸風餐露宿,最難的時候在廁所過夜。

即便如此狼狽,爸爸依然不斷鼓勵孩子:你要有自己的夢想,你要捍衛自己的夢想,努力去實現夢想,不要讓別人告訴你,你做不到,即使我也不可以。

孩子最初的信任和依賴都來源於父母,父母如果總是否定孩子,那麼孩子就會失去自信心,父母肯定孩子,鼓勵孩子,那麼孩子就會變得自信。

當父母常常對孩子說這句話,孩子有可能會變笨,說過的要注意了!


一分鐘認識我:木棉媽媽,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在這裡我們一起討論育兒經驗、分析孩子的行為、習慣、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如果你喜歡,請關注我,棉媽會繼續努力輸出更好的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