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此文,終於明白為什麼“胎息”在修煉中如此重要?!


看完此文,終於明白為什麼“胎息”在修煉中如此重要?!


天地間只此一陰一陽,其本體則謂之道,其化機則謂之易,其神用則謂之丹。

“神馭炁氣歸竅內,三家相見結靈丹。”以胎息、黃婆為媒妁穿針引線撮合神炁氣三家而結靈丹。故而古人云:“胎息無息,無息則三家相見。”

古人又曰:“道在天地間,領悟在一息。”——“胎息”。

“心息相依是真胎息。天然造化,非強制可至。”過去在氣功高潮時,曾有人高調教授所謂的“胎息法”。這些有為法門人為地搞來搞去,似是而非,怎麼也做不到“三家相見”,以後便門庭冷落車馬稀了。

有位能同“神靈”對話的修持者,恭恭敬敬的站在老子塑像前,請示如何修持大道?老子的“神靈”答曰:“跟著我的足印走!”這就意味著“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大道自然。”有為法門拐杖儘量少用——用後即丟!


息、胎息。小腹部以下丹田之間,不靠呼吸器官的往返作用,自然而然發生一種翕闢的現象,這便是“息”;或曰“胎息”;先天一炁之息。

南老說,修持者經過調息寧心,漸入靜定,起初感覺鼻孔的呼吸減弱到了微之又微的程度,而後肺部的呼吸近於停止,小腹內的“丹田”開始有了翕闢(收縮放鬆如呼吸)的作用,道家所謂的“胎息”或“內呼吸”,便是這種現象。再次而等到內臟各部分的氣機都充實以後,循食道而上達舌尖的一系自律神經,自然的松暢舒適,“丹田”的內呼吸也隨之由微弱而漸止於停止的情形。這時久已沉沒在腹部的“青春腺”又恢復了活動的作用,猶如童年時期無慾無情的牽連,便自能發生無比快感的“內觸妙樂”。生殖器官隨睪丸收縮的氣機,上循“任脈”而使舌尖自然上翹,封抵了小舌頭部分,自然地停止了呼吸。這就是“煉精化炁”初階的真正景象。

打坐時能先做到氣充滿下半身,繼而到四肢,而後鼻子沒有了呼吸,那就差不多要到止息了。

有時候鼻呼吸未完全停止,丹田卻在自呼自吸;在一段時間裡,兩個呼吸作用並存。

大多數修持者都感到,修煉到一定階段時,就會自動出現胎息。胎息起動時各有不同的現象,一般情況下大概有兩種:一是腹部大幅度的起伏內動;二是很輕微的跳動感,這種輕微的跳動有時不注意體會覺察不到,注意體會時,在肚臍和命門部位會自動的跳動,越細心體會感覺越明顯,再細心地體會,還會體會到肚臍與命門跳動帶動全身往裡進氣的感覺。

也可以試一試快速啟動胎息的法門:深吸一口氣,吸滿後閉住氣,兩眼微閉,從內直視下去,凝視並意守下丹田,此時就可體會到下丹田處有跳動的感覺。這種方法,一般一口氣或兩口氣即可啟動胎息。啟動後,胎息就會有節律地自動跳動。如果胎息停止了跳動,就立即啟動。如果體會肚臍和命門處,在一直跳動,就不用管它了。

小腹自發動是啟動胎息的有效方法。其標準是“丹田產生自動節律——丹田呼吸”。此時周身溫熱,有炁波升降或旋轉,肺呼吸減弱或停止。……關鍵是有節律的內動是否出現,內呼吸即丹田呼吸是否出現。

在修胎息的過程中,有時會出現各種排毒、排病現象,或者在某一階段還會出現衰老或氣色不好的現象,這是正氣與邪氣相爭所產生的暫時現象。

有兩位修持者談到了他們進入胎息狀態時的具體感受如下。

1、調息之時,感覺炁穴之中,忽然一吸,氣息倒回元海,登時口鼻呼吸頓斷,好像沒氣一般,而不覺得憋氣;此時後天呼吸接先天呼吸,變為內呼吸——胎息。

2、胎息,初,胸悶憋氣,呼吸困難,三凹出現——脘腹部凹陷,小腹悸動,膚毛孔吸氣,反之,丹田由命門向回跳時,膚毛空表現為呼氣,身表發熱,丹田自律產生後,周身充氣明顯,甚至四肢發麻。……呼吸逐漸緩慢細長,一種快感漸漸在小腹彌散開。

黃元吉真人說:坐到凡息停時,口鼻之氣似有似無,然後胎息從下元發起……“一元兆象,大地回春,桃紅柳綠,遍滿川原。”

“若但粗定其息,未入大定,此個胎息尚非真也。未到如如自如之候,而凡息暫有停止,即謂胎息自動,則失之遠矣。”

“人到胎息真動,一身蘇軟如綿,美快無比,真息衝融,流行於一身上下,油然而上騰,勃然而下降,快暢難以名言。”


元炁、胎息與體呼吸


《道德經講義》:元炁與胎息雖二,實一也。若無先天元炁,則後天之胎息無以生;無後天之胎息,則先天之元炁無由寄。

胎息,一吸百脈皆合,一呼百脈皆開。呼吸往來,百脈皆通。

久久溫養,則玄牝出,外接天根,內接地軸,綿綿密密於臍腹之間,一竅開時,而周身毛竅無處不開,此即所謂胎息……。

凡息停而胎息動,真津滿口,即驗元精產矣;周身踴躍,即是元炁之動也;美快無比,元炁藏於箇中也。即“抽鉛添汞”,“還精補腦”,“以虎嫁龍”。

修持者煉功由量變達質變,自後天入先天——先天元炁發動循經流注,除了開通平時閉而不開的奇經八脈之外,還同時開通體表的萬千浮絡,此時“經絡是肺,皮膚亦肺也”——“體呼吸”遂而形成;“一吸百脈皆合,一呼百脈皆開。呼吸往來,百脈皆通。”這就為“胎息自動”打下了可靠基礎,並能進一步由胎息而至真人之息的“真息”——“真息無息”,無息則“三家相見”結靈胎矣!

胎息與伏氣


胎是聖胎,元神所結。息是真息,元炁所結。

人心不死,道心不生。凡息不停,胎息不動。

黃元吉真人曰:要之此個胎息之炁,非等尋常,是父母未生前一點元炁,父母既生後一段真靈,性得之而有體,心得之而有用。……在人為歸根覆命之原。

凡息一啟,胎息即隔。先天之胎息,非得後天之凡息無以運行;後天之凡息非得先天之胎息無以主宰。人能凡息一停,真機一現,凡息都是胎息。若雜念未除,塵心未盡 ,縱胎息也是凡息。

伍真人講:呼吸之氣最難調伏,必有元炁相依,方可相定而成胎息。

聖凡之分,只一伏氣……用漸法調而伏。始終向上之功,只為伏此一口氣。“長生須伏氣。”“胎從伏氣中結。”“胎息與伏氣本是一回事。”

所謂“伏氣”,即是調伏擾動不停的後天陰靈之氣。能將後天陰靈之氣調而伏藏則成聖有望,不能調伏此氣則難化凡軀。

胎息與伏氣,本是一事。元炁靜而必動,欲得元炁不動,必要有藏伏。因有胎即藏伏之所,乃息而不動;是“炁從有胎中息”也。胎因愈伏氣而愈長,氣因愈長胎而愈伏,共修成一個圓滿胎神,斯所以為神仙天仙之要法。

故而古人曰,伏者,欲將呼吸還歸於炁穴而為不呼不吸。必因此炁伏藏於炁穴,而後元炁能歸,元神能凝,三者(神、炁、氣)皆伏於炁穴而“三家相見”矣。

欲求長生,先須伏氣。然伏氣有二義:一是伏藏此氣歸於炁穴,如如不動;一是管攝嚴密,降伏後天凡息,不許內外呼吸出入動搖吾固有神炁。久之必有動機,只此動機,便可修仙。

胎息與真意


胎息繫有為而修成,真息則由有為進入無為。有了真息,即有真意——真息無息,真意無意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先修心。”擺在第一位的“煉性、修心”,也叫“煉己”、“還虛”。從凡心、凡意、凡息中,修煉出真心、真息、真意;元神之覺照。

伍真人曰:“己者,即我靜中之真性,動中之真意,為元神之別名也。”所謂“真意”似乎是元神起用時的覺照功能作用,用“真我靈覺”、“真我靈知”、“悟覺”等詞語勉強可以描摹之。

“己者,即本來之虛靈。動則為意,靜則為性,妙用則為神也。”——元神真我靈覺之妙用。

“真意不涉較量,一涉較量,即非真意也。”真意是難以思議的——思之不即,議的不得。只能在功態中去實際體味其“虛中之正覺,相知之微意”。

“屈指以前那段功,般般真意為綱領。”“真意有動靜兼用之功,有專靜不動之功。”

“煉精之時,若失真意,則無以招攝二炁合神歸於玄根,以妙積元陽之用;煉炁之時,若失真意,則無以保護二炁歸定於胎中,以證純陽之果;煉神之時,若失真意,則無以遷神歸定於泥丸,復戒慎出於天門,以施乳哺之功。”

《道德經講義》:“真意又何自始哉?必從虛極靜篤無知無覺時,忽焉炁機偶觸而動,始有知覺之性,此即真意之意,非等凡心凡意也。”

“真意者煉丹交合之神,真息者煉丹交合之具,要皆以神炁二者合之為一而已矣。第無真息,則真炁不能自升自降會和溫養、結成玄珠;既得真息,若無真意之號令、攝持嚴密,則使真息亦不能往來進退如如自如。”

火候口訣之要,當於真息中求之。”胎息還屬有為法,而無息之息的真息與無意之意的真意則純系無為法 ——大有為法,真有為法。無論是初階的煉精化炁,尤其是高階的煉炁化神,只有從胎息而至真息、真意的功能發揮,才得以完成。

真意——真我元神靈覺之意。生我者道,活我者神——天命真我元神。真我元神是先天的,沒有宇宙以前它就存在了,宇宙有壞,真我元神不壞。修道,就是為真我元神提供能量,讓她充分發揮其先天妙用。

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不能失卻元神的靈明本性。尤其在深度的靜定之中,一定要有個昭昭靈靈的元神真意作主宰,這樣才是靈定、真定,才能定而生慧。如果在恍兮惚兮中,沒有元神真意做主,稀裡糊塗,那個只能叫“豬定”,當心變畜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