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中超公司五大奇葩事件:業餘到網友大力吐槽!

中超公司以破壞商務規定為由對恆大進行罰款,結果卻引來恆大的怒懟。對於中國球迷來說,由於平時我們關注更多的是比賽本身,所以並沒有過多關注作為賽事的舉辦方中超公司。沒想到這次通過恆大抗議中超公司的事件,卻牽扯出後者5大非常業餘的事件,其中1次甚至還遭到新華社的狠批。

細數中超公司五大奇葩事件:業餘到網友大力吐槽!

1、U23政策朝令夕改

作為中國足球近幾年的大事件,U23政策無疑是受到外界爭議最大的,其中又以2018賽季為最。整個2018賽季,中國足協(中超公司執行)共修改了2次U23政策。

第1次是在7月份亞運會比賽前。因為U23國足參加亞運會比賽,中國足協下發了關於亞運會期間針對中超聯賽U23政策的調整方案。而第2次,則是在10月份足協因組織國足集訓營再次調整。

這裡暫且不提足協為何會突發奇想組織奇葩的國足集訓營,就說足協這次單獨為集訓營調整U23政策就非常不合理。為了一次“軍訓”卻調整聯賽政策,中超到底是以聯賽還是國字號為主?另外,所謂的軍訓也是違背足球規律的事情,難道它能比聯賽對球員的提高還大?

對於中超聯賽朝令夕改的U23新政,新華社記者嶽東興、公兵發佈體育時評表示:“沒有哪一個真正職業化的聯賽,會在賽季進行中去修改規則。如果政策缺乏穩定性和說服力,就會不可避免地影響聯賽秩序。”其矛頭直指中國足協在本賽季多次修改“U23政策”的業餘表現。

細數中超公司五大奇葩事件:業餘到網友大力吐槽!

2、中超的錢去哪了?

目前的中超號稱世界第6聯賽。從從投入程度來看,確實算得上。在最瘋狂的時候,中超的投入甚至可以在某些窗口和五大聯賽一較高下。但如此恐怖的投入最後卻換來一地雞毛,之所以出現這種亂象,中超公司難辭其咎。

2015年9月,中超公司曾與體奧動力簽署協議,後者在2016至2020年、5年期間共向中超支付80億元轉播版權費用。這80億元分別以每年10、10、15、20、25億元的分割方案,逐年支付給中超公司。但如今,這些錢都去哪了?

另外,與U23政策幾乎同步推出的轉會調節費政策,其名義上是為了遏制球員的身價,保護小球隊的生存空間,但最終卻事與願違,反而堵死了小球隊的生存空間。本來國內一個球員轉會可以輕鬆收取1億的資金,但現在只能收取最高2000萬。這讓小球隊靠青訓養活球隊的希望也徹底破滅了。

更重要的是,足協收了這麼多年調節費,其數額應該不小,但時至今日,這筆錢到底去向如何?中超公司可以公佈嗎?

細數中超公司五大奇葩事件:業餘到網友大力吐槽!

3、中超分紅方式極其不合理

目前的歐洲主流聯賽,豪門球隊靠獎金和贊助可以活得非常滋潤,中下游球隊雖然不如豪門富裕,但他們靠著自己的青訓體系,每年靠賣球員、球隊衍生品,以及各種分紅依然可以生存得很好。

反觀我們的聯賽,現在沒有一支球隊可以獨立生存,全部是靠背後金主輸血維持。所以只要金主出現問題,球隊立馬就會陷入生存危機。為什麼?還是中超公司(足協)的不作為,甚至可以說是他們在背後起了很壞的作用,因為球隊每年從電視轉播和聯賽廣告中的分紅極少。

目前的中超分紅大致分配方案是,足協中超公司佔36%,其餘16家中超俱樂部每家只佔4%。要知道,中超聯賽的主體是各職業俱樂部,他們每年投資巨大,最後居然只能分得利潤的4%,足協幾乎白得36%。這實在太讓人無語。

細數中超公司五大奇葩事件:業餘到網友大力吐槽!

4、職業聯盟迄今未成立

職業聯盟提了這麼多年,時至今日還沒正式掛牌成立,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背後有足協插手。足協名義上是放權給球隊,但卻牢牢地抓住錢袋子不放,並且還要在職業聯盟中要求有一票否決權。足協秘書長劉奕曾經表示,職業聯盟商務部分歸足協控制的中超公司負責,而市場開發則歸俱樂部

看看足協多精明,不愧是正經國企摸爬滾打幾十年的老人了。對於收費項目自己牢牢掌握在手中,而對於需要投資花錢的市場開發則交給俱樂部。真當各俱樂部老闆都是傻子嗎?

細數中超公司五大奇葩事件:業餘到網友大力吐槽!

5、天海准入難

最後一件就是迄今尚未有定論的天海准入事件。事件大概過程是這樣,天海由於資金不足、發不出薪水面臨解散危機,所以他們為了新賽季的准入必須找到一家有實力的企業接手。而這家企業最後姍姍來遲,就是萬通。

按理說,金主找到了,足協根據規程對他們進行審核就行,但最後卻還是一拖再拖,最終還搞了個准入聽證會,並且採用投票方式進行評估。更滑稽的是,足協到最後也沒有公佈投票結果。所以直到現在,天海這支球隊今年是否能留在中超還是眾說紛紜。不得不說,作為中超聯賽的組織者,中超公司以及背後的足協效率實在太低、也太業餘了,業餘到甚至要用投票表決的方式來決定一家中超俱樂部的生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