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學會了“三做,五不做”原則,每一個孩子都會充滿自信

當問起家長你希望孩子未來擁有什麼樣的品質技能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會說,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陽光。但現實中很多孩子,他不敢跟老師同學講話?他上課不敢回答問題?他看到陌生人頭都低下去,不敢正視別人的眼睛?種種現象讓家長們特別頭疼,覺得為什麼我的孩子這麼不自信。那該怎麼呢?

父母學會了“三做,五不做”原則,每一個孩子都會充滿自信

到底自信是什麼樣?哪些行為阻礙了孩子自信的發展?如何做可以幫助孩子收穫自信。

什麼是自信:自信就是信賴自己的能力,通俗一點就是“我相信我是有能力的。能力是自信的基礎。如果說自信是抓不到摸不著的,但能力是看得到,可以培養的。

父母學會了“三做,五不做”原則,每一個孩子都會充滿自信

例如:孩子的行為是寫字很慢,這是家長看到的現象,通常情況下家長會抱怨孩子寫的太慢。但是家長忽略了特別重要的一個關鍵點“能力”。建議家長問一個問題“孩子寫字慢是缺乏什麼能力嗎?”

有可能是孩子對於坐姿不適應;

有可能是不能馬上字轉化到大腦並寫出來;

也有可能是手部的小肌肉沒有發育好力量不夠;

每個孩子的情況是不一樣。家長只有識別了孩子需要鍛鍊哪方面的能力,才可以幫助孩子積累這方面的經驗。假設孩子一次都沒做過,他就沒有經驗,更何談讓自己有能力,有自信呢?

讓孩子多嘗試多做事,就能幫助孩子培養能力,建立自信

哪有家長不希望自己孩子好的?就是不知道如何做才有效?家長更多的是沿用父輩對帶自己的方式或者本能的一種教育方式。很多方式都是無效的,比如:

1、只看到孩子的失敗,看不到孩子的成功;

2、替代孩子做他本來自己可以做的事情;

3、害怕孩子冒險出意外,不讓孩子嘗試突破;

4、跟孩子說話批評多,肯定少;

5、認為孩子小,不必參加家庭中一些談話和決定;

父母學會了“三做,五不做”原則,每一個孩子都會充滿自信

如何做才可以幫助孩子培養自信。”

一、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情緒,尊重孩子想法,尊重孩子的話語權。沒有兩個人是一摸一樣的,每個人對同一件事情會產生他自己的情緒,想法。更何況成人和孩子之間更存在著認知的差異。孩子跟家長有不一樣的情緒,想法是很正常的事情。當家長可以允許孩子的時候,就可以真正看到孩子。尊重孩子是培養孩子自信的第一步。

父母學會了“三做,五不做”原則,每一個孩子都會充滿自信

二、多做多肯定,讓孩子多做他能夠做到的事情,然後給予肯定。家長在設定目標的時候,要定孩子目前能力達不到,但是踮踮腳就可以做到的事情。當孩子做到以後,對孩子在過程中的努力,和行為給出肯定。這樣的多做多肯定就會讓孩子的自信越來越強。

父母學會了“三做,五不做”原則,每一個孩子都會充滿自信

三、不拿懲罰和獎勵操縱孩子的行為,比如:如果你練琴練的好,週末就帶你去動物園;當家長這樣跟孩子說的時候,激勵他的都是外在的那個吸引物。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是被家長操縱的,體驗不到自己主導的能力感。所以不管是懲罰還是獎勵都不能幫助孩子獲得自信。

父母學會了“三做,五不做”原則,每一個孩子都會充滿自信

每個家長都希望讓孩子收穫自信,而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家長的很多耐心,很多的包容和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