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回家路費報銷?明治:沒聽說、沒計劃、剛追加在華投資

(文/觀察者網 呂棟)“只要是把中國當作市場的日本企業是絕對不會離開中國的,這是一個非常容易得出的結論。”4月15日,東京財團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柯隆在專欄文章中表示。

近日,一則“日本政府將資助日企將生產轉出中國”的報道引發輿論關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受新冠疫情衝擊的當下,一批有戰略眼光的跨國公司非但未撤離,反而加快了在華投資佈局的步伐。

4月15日,日本最大乳品企業“株式會社明治”宣佈,為實現牛奶及酸奶業務在中國的可持續增長,其耗資280億日元(約合18.4億元人民幣)收購新加坡AustAsia公司25%股權,後者在華從事牧場經營。

隨後,4月16日,明治乳業(蘇州)有限公司(下稱:蘇州明治)上海分公司市場部負責人在接受觀察者網採訪時表示:該公司沒有聽說如“日企撤離”這樣的報道,也沒有計劃將生產線轉回日本國內。

值得注意的是,7年前因成本問題將奶粉業務撤出中國的明治,隨著冷藏牛奶等業務在華的穩步增長,已計劃到2026財年將海外營收佔比提高至20%,中國市場也被其視為這項計劃的核心。

觀察者網梳理發現,近8個月來,為擴大在華業務,明治先是投資3億美元(約合21.2億元人民幣)在天津設立中國北方首個工廠,隨後蘇州明治為加大商品供應量,也決定增加牛奶和酸奶的生產線。

日企回家路费报销?明治:没听说、没计划、刚追加在华投资

4月16日,中國商務部發言人高峰表示,儘管疫情對在華外資企業造成一定影響,但中國沒有也不會出現大規模外資撤離情況。外國投資者持續看好中國,在中國長期經營發展的信心和決心沒有改變。

“海外市場的成長基石”

蘇州明治的母公司明治集團(株式會社明治為其總公司)成立於1916年,至今已有百年曆史,該公司旗下產品包括巧克力、糖果、冰淇淋、乳製品、方便食品、飲料、嬰兒食品等。

在2019年8月荷蘭合作銀行發佈的《全球乳業20強企業排行榜》中,明治集團位列第16,也是唯一一家上榜的日本企業,中國乳企伊利和蒙牛分列第8和第10。

日企回家路费报销?明治:没听说、没计划、刚追加在华投资

2019年全球乳業20強企業排行榜

目前,明治集團在華主要有三大業務:明治乳業、明治制果和明治雪糕。

日企回家路费报销?明治:没听说、没计划、刚追加在华投资

4月15日,蘇州明治在官網發佈消息,為實現牛奶及酸奶業務在中國的可持續增長,其100%投資者“株式會社明治”與在中國從事牧場經營業務的新加坡AustAsia公司股東Japfa LTD.達成股權轉讓協議,將以280億日元的價格收購AustAsia公司25.0%的股份。

《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指出,AustAsia公司在華東、華北經營著7個牧場,2019年度銷售額約為410億日元。前者生乳生產效率高,每頭奶牛的日產奶量約為34公斤,比日本奶牛的平均產奶量高出約10公斤。

日企回家路费报销?明治:没听说、没计划、刚追加在华投资

官網截圖

株式會社明治表示,目前中國的乳製品生產商正在推進對牧場經營的縱向整合。其為實現牛奶及酸奶業務在中國的繼續增長,需要保證優質原料奶的穩定供應。

“此次股權收購的目的即是強化從原料奶採購到生產的價值鏈,併為在中國實現業務的可持續增長打好基礎”。

此外,株式會社明治計劃繼續擴大位於蘇州的牛奶及酸奶生產基地的產能(產能擴張部分於2021年春季投入運營),並計劃在天津建設新廠(2022財年下半年投入運營)。

日企回家路费报销?明治:没听说、没计划、刚追加在华投资

澳亞東營神州牧場 圖片來源:公司官網

對此,界面新聞今天援引乳業資深分析師宋亮的話稱,國際奶價2014年後大跌,國內牧場企業估值變低,類似蒙牛收購現代牧業、聖母高科等優良資產,明治此次收購也不難理解為是一種抄底行為。

值得一提的是,明治是首個大規模進入中國冷鮮奶市場的外資乳業品牌。

2013年12月,蘇州明治工廠投產,首次在中國推出市售型低溫牛奶、酸奶。當時,該公司還是亞洲最大的乳製品生產企業。

在蘇州明治工廠正式投產時,其總經理溝口勝久介紹,奶源地是河北一家牧場,該公司專門組織專家在中國國內進行了全面考察,最終確定這家牧場為奶源地,其目標是2020年年銷售額達7億元。

日企回家路费报销?明治:没听说、没计划、刚追加在华投资

蘇州高新區新聞網截圖

根據蘇州明治官網介紹,目前“株式會社明治”在中國的業績正處於穩步增長階段,特別是冷藏牛奶業務,伴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該業務以華東地區為中心的銷售增長明顯。現在最為中國消費者熟悉的,是這家公司生產的明治醇壹鮮牛乳和明治保加利亞酸奶。

上述分析師則進一步指出,退出中國市場的日本乳企,包含森永、朝日等,沒能像明治這樣迎來高端乳製品發展的好時期。明治可被認作是中國低溫乳產品高端化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推手之一。尤其在酸奶和鮮牛奶產品品類上,明治乳業在華東、華南優勢明顯。

而隨著牛奶業務在華的逐步推進,2018年8月,明治提出了到2026財年(截至2027年3月)將海外銷售額佔比提高至20%的計劃,2017財年的佔比為7%,中國業務被其視為這一計劃的核心。

在結束於2020財年的中期經營計劃中,中國也被其定位為海外市場中最重要的地區。不過,上述市場部負責人並未向觀察者網透露中國市場營收佔明治總營收的比例。

去年9月,為提高明治乳製品在華北以及東北的市場滲透率,其在中國北方設立的第一家生產製造工廠落戶天津,項目總投資額約3億美元,計劃2023年投產,主要生產冷鮮奶、酸奶及奶油等產品。

6個月後,蘇州明治今年3月25日在公司官網發佈消息:為了擴大在中國的事業,加大商品的供應量,決定增加牛奶和酸奶的生產線。在新聞稿中,

中國被其稱為“海外市場的成長基石”。

日企回家路费报销?明治:没听说、没计划、刚追加在华投资

官網截圖

大力拓展中國市場的背後,是明治在日本本土的食品業務正在遭遇困難。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明治集團在日本國內除了牛奶業務處於虧損狀態,主要拉動國內食品板塊的功能性酸奶和巧克力業務也都陷入了“苦戰”。

2018年其乳製品銷售額同比下降3.1%,巧克力所屬的糖果類銷售額更是同比下滑了19.6%。

報道中指出,明治集團如果能在巨大的中國市場確立作為牛奶企業的地位,將擺脫對日本國內市場的依賴,成為日本在海外市場實現增長的內需型企業的榜樣。

日企回家路费报销?明治:没听说、没计划、刚追加在华投资

圖片來自華泰證券研究所

日企回家路费报销?明治:没听说、没计划、刚追加在华投资

圖片來自《日本經濟新聞》

奶粉在華曾“敗走麥城”

頗有意思的是,明治雖然是首個大規模進入中國冷鮮奶市場的外資乳業品牌,卻還是第一個將奶粉業務撤出中國的外國企業。

早在1993年,明治集團就設立了廣州明治制果有限公司,面向內地和香港銷售橡皮糖、巧克力等產品。2006年,其成立明治乳業(蘇州)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正式進軍中國乳製品市場。

彼時,明治一度是美贊臣等歐美品牌在華的主要競爭對手。根據調研機構AC尼爾森發佈的數據,2010年明治在進口奶粉的排名中可以進入前10,當時還被譽為“更適合亞洲嬰兒的品牌”。

日企回家路费报销?明治:没听说、没计划、刚追加在华投资

明治奶粉(資料圖)

不得不說,明治奶粉在中國奶粉市場上也曾有過輝煌。

據日本農林水產省統計,2008年以明治為主的日系奶粉品牌在華市場佔有率達7%,而所有的國產品牌奶粉合計佔比僅為30%;2009年,日本對華奶粉出口量多達2044噸,比2007年增長了近5倍。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在2010年報告中稱,通過對2008-2009年深圳沃爾瑪超市的調研發現,明治奶粉在該超市奶粉銷售額中佔比達5%;2008年10月淘寶檢索的結果顯示,在售出的14.6萬件奶粉中,中國國產品牌合計僅1.85萬件,而明治奶粉則售出1.05萬件,在所有奶粉品牌中位居第一。

然而,2010年4月“風雲突變”,當時日本宮城縣發生口蹄疫,中國開始對日系品牌下達禁令。隨後,該公司在2011年12月遭受了更嚴重的挫折,原因是福島核電站洩漏導致其產品被檢測出放射性銫。

雖然明治奶粉轉而採用澳大利亞奶源,但運營成本也迅速增加。

日企回家路费报销?明治:没听说、没计划、刚追加在华投资

進入2013年,中國發起奶粉市場整頓,對奶粉行業監管趨嚴。當年8月,國家發改委對合生元、多美滋、美贊臣、雀巢、惠氏、雅培等6家企業的定價違規行為開出1.1億美元的罰單。

不過,根據路透社當時報道,明治、雀巢和貝因美也涉嫌價格壟斷,但因配合整改而免遭處罰。其中,明治當時將所有產品的價格都下調了7%左右,並承諾在今後2年內以此優惠價格供應中國市場。

但在降價3個月後,明治當年10月底宣佈退出中國嬰兒配方奶粉市場:“中國乳製品市場競爭逐漸激化。在此嚴峻環境下,堅持採用澳大利亞全進口奶源……造成了對公司成本及收益的嚴重影響。”

根據當時第三方的統計,2013年前8個月,明治奶粉在中國市場的份額一直在0.1%左右徘徊。

不過,在宣佈退出中國奶粉市場不到1個月,明治便選擇進入低溫鮮奶以及酸奶市場的方式重回中國,當時這也成為首個大規模進入中國冷鮮奶市場的外資乳業品牌。

仍是外商投資興業的熱土

在新冠疫情對全球產業鏈造成衝擊的情況下,不少企業感到焦慮不安,因此外媒報道“日本政府將資助日企將生產轉出中國”一事在網絡上引發討論。

據彭博社4月9日報道,日本經濟產業省4月公佈的政策細節顯示,該國計劃拿出“改革供應鏈”所需費用中的22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43億元)用於資助日本企業將生產線轉移回日本本土,235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5億元)用於資助日本公司將生產轉移到其他國家以實現生產基地多元化。

原因是自疫情爆發以來,暴露出了日本產業鏈尤其是口罩等防疫物資存在的脆弱性。

那麼,“日企撤離中國論”到底現不現實?

4月15日,《日本經濟新聞》專欄作家、東京財團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柯隆認為,如果一個企業到中國投資僅僅是為了壓縮成本,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製造廉價的產品和商品,應該說在中國投資的收益率正在逐漸縮小,因為中國的勞動力成本隨著經濟的發展正在快速上升。

但他指出,只要稍稍近距離觀察一下日本企業的對華投資就可以發現,除了把中國作為

出口生產加工基地的日本企業以外,還有更多的企業瞄準了中國市場

原因是,隨著中國勞動成本提高,中國家庭的購買力在不斷提高,中國市場慢慢代替廉價勞動力成本成為吸引外資最重要的參數。

據中國商務部去年11月份公佈的數據,2018年日本對華實際投資到位金額38.0億美元,同比增長16.5%,佔中國吸引外資總額的2.8%。

截至2018年底,日本對華累計項目數51834個,實際到位金額1119.8億美元,佔中國吸引外資總額的5.5%,在中國利用外資國別(地區)中排名第一。

日企回家路费报销?明治:没听说、没计划、刚追加在华投资

商務部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地區)指南(2019年版)截圖

柯隆在文章中指出,雖然有少數日企為尋找更廉價的勞動力轉向東南亞等國,但有更多的日企留在中國,因為他們不僅僅把中國當作出口加工基地,更重要的是中國已成為他們生產的商品的消費市場。

“我們很難想象這些企業為了壓縮成本把工廠搬到東南亞或印度,然後再把商品出口到中國。對於企業來說從工廠到市場的距離越短越好,這是一個不言自明的道理。所以,我們很容易得出結論只要是把中國當作市場的日本企業是絕對不會離開中國了。”他指出。

也正因此,4月16日,蘇州明治對上述輿論的表態是:“我們沒有聽說有這樣的報道。我司也沒有計劃將生產線轉回日本國內。”

同一天,在被問及“日本政府撥款支持日企從中國撤離”一事時,中國商務部發言人高峰表示,當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格局是各國企業多年來共同努力、共同選擇的結果,是各經濟體要素成本、產業配套、基礎設施等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哪個人、哪個國家能夠隨意改變的。

從總體上看,儘管疫情對在華外資企業造成一定影響,但中國沒有也不會出現大規模外資撤離情況。外國投資者持續看好中國,在中國長期經營發展的信心和決心沒有改變。

日企回家路费报销?明治:没听说、没计划、刚追加在华投资

商務部發言人高峰

高峰指出,據監測,目前在華外資企業復工復產率穩步提升。對全國8700餘家外資重點企業的調查顯示,截至4月14日,復產率超過70%的企業佔72.8%,較上週提高0.9個百分點。

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有關問卷調查,中國華南地區98%的日資企業已恢復生產,開工率達到100%的企業佔41.4%,開工率為80%至100%的企業佔42.3%。

其他地區日企復工也取得積極進展。在華生產率先恢復,有力支持了日企經營,已有很多日企表達了對中國市場的信心和進一步開展對華投資的意願。

針對“美企撤離論”,高峰迴應指出,根據中國美國商會2020年《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儘管目前美國在華企業面臨新冠肺炎疫情等一些問題,但從長期來看,中國仍會是大多數在華美企的重點市場。華南美國商會疫情影響報告顯示,75%的受訪企業表示,無論疫情影響如何,不會改變在華再投資計劃。

“事實表明,中國仍然是外商投資興業的熱土。”他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