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產業同步配套放在優先位置 宿豫:做好集中居住“後半篇文章”

盛世農園、曹集幸福家園、新莊陳墩新型農村社區……宿遷市宿豫區今年計劃新啟動建設的11個農房改善項目,均位於國、省幹道及縣區主要道路沿線,交通便利,產業豐富,相鄰項目之間車程均在15分鐘內,實現了“串點成線、連線成面”的點線面結合佈局。

在農房改善過程中,注重鄉村肌理、文脈傳承、生態協調,防止“千村一面”和鄉村景觀城市化。宿豫區委書記、宿遷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劉海紅說,區裡按照“整體規劃、分步實施、重點先行”的原則,以“優居、強村、興產、富民”為總目標,將農房改善與產業發展、交通水利、社會治理、基層黨建“五位一體”同步實施,建成一批具有示範帶動作用的農民集中居住示範項目,確保農民真正“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生活好”。

仰化鎮澗河特色村,一個佔地4畝左右的老樹廣場引人注目,這裡集中了全村“上了年紀”的樹,廣場東側是一排排新建的精緻兩層小樓。“你看,我家老宅基地上的這棵泡桐樹齡超過40年了,村裡建新房為留下這棵樹,少蓋兩套房。”今年55歲的李存廣指著老泡桐樹說。如今,新房建成了,他還選了老泡桐樹旁邊的房子,“樹在,老家的感覺就還在。”

仰化鎮黨委書記羅旋告訴記者,澗河特色村規劃建設中堅持民意優先、因地制宜,對居住、產業、配套進行系統化設計,完整保留村莊肌理現狀,彰顯鄉土風情,方案榮獲全省農房設計方案二等獎。

在該區曹集鄉的雙河特色村,呈現在記者眼前的則是另一番風景。雙河裡社區黨支部書記唐建春介紹,村裡70%的房子是樓房,而且都是2000年以後建成的,因此採取就地改造和翻建插建兩種模式,在原址改建民居。“改造前,鄉里先根據每家實際情況出效果圖,大家滿意了才開始施工。”村民侯勝利從手機裡翻出房子改建前的照片,如今那兩層小樓還在,但亂搭亂建已全部拆除,青色小磚外牆面整齊劃一,配上了紅棕色鑲鉚釘的木門和仿古門樓,顯得典雅美觀。4月7日,該村入選首批江蘇省傳統村落。

宿豫區農房辦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全區啟動農房改善項目31個,建設房屋9350套,目前已完成交付3431套,其中10個改擴建項目已開工建設房屋2915套;11個新型農村社區項目已全面啟動建設,目前在建房屋3233套;10個鎮區幸福家園項目已全部進場施工,啟動建設房屋3202套。所有項目基礎設施配套“五通八有”,建有黨群服務中心、“三來一加”廠房、幼兒園、衛生室等。

宿豫區還積極做好農民集中居住“後半篇文章”,將產業同步配套放在優先位置。區長殷其國說,區裡立足地方資源稟賦,宜工則工、宜農則農,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這裡是我們村的集中居住區,東側發展黃桃產業,南側是草莓產業,草莓園再往南是連片蓮藕產業……”在新莊鎮杉荷園社區朱瓦新村集中居住展示廳,社區黨委副書記趙躍介紹,僅特色農業便可帶動1000多名農民創業就業。在新莊草莓園東區B02草莓大棚內,53歲的盛繼華說,自己做夢也沒想到,打一輩子零工,到老了還能搬進別墅般的新房,更沒想到自己還能在家門口創業,種了6個大棚,共計10畝,“去年一個大棚收入6萬多元,今年收入跟去年差不多吧。”

鄉鎮有主導產業,農村新型社區和幸福家園有就業創業項目,正成為宿豫鄉村的“標配”。在2020年底前,全區計劃建設“三來一加”廠房15個,目前已建成7個;已建鄉鎮產業園區9個,引進項目135個,可帶動就業9000人,目前已有5435人實現“家門口”就業。記者走進關廟鎮水漢新村標準化廠房內,岡野服飾公司的幾十名縫紉女工正緊張地忙碌著。公司副廠長劉成豔說,員工保底月工資3500元,已帶動當地60多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隨著農房改善工作的推進,宿豫區積極探索並初步建立“一委兩站五崗”組織架構,即在新型社區成立社區黨委,下設黨建工作站、文明實踐站以及便民服務、產業發展、生態優居、網格治理、富民增收等5個專職崗位。這樣一來,既合理分工、各司其職,又握指成拳、形成合力,本著“一條心”,擰成“一股繩”,合力推動鄉村振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