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時代”來臨?i7-10750H+10875H簡單測試

3月之後,4800H、4800U、4500U等接踵而起,拳打i9,腳踢低壓。因之,評測之上,ZEN 2為王,市場之間,天選食祿。以至爛屏破盤之輩洶洶當朝,低價韭菜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產品淪為國軍,酷睿飽受塗炭之苦!

值此國難之際,英特爾,又有何作為?

它淡定地擠了一點牙膏……

“5G時代”來臨?i7-10750H+10875H簡單測試

“5G時代”來臨?i7-10750H+10875H簡單測試

十代標壓酷睿真的非常省心——英特爾直接用打磨得非常成熟的14nm+++工藝造出了新產品,改個名字,然後把i7和i9超到了5GHz,i5也提高了頻率,估計全世界的筆記本用戶都應該感謝它。

說到改名字,相信大家都能看出來,i7-10875H就是i9改名下放,原本是i9-10880H。不管怎樣,可以說今年i7終於堆上了8核16線程,可喜可賀。那麼面對同核心數的R7 4800H,i7-10875H可否一戰呢?我們來看看喜聞樂見的各種跑分。

“5G時代”來臨?i7-10750H+10875H簡單測試

“5G時代”來臨?i7-10750H+10875H簡單測試

跑分如上圖,講道理這成績真是一點驚喜都沒有。i7-10875H接替i9-9880H,由於製程上的更新,能夠在相同的功耗下跑出更高的頻率,因此同功耗下的分數都會比上一代CPU好一點,10750H同理。由於測試機器(技嘉AORUS 15G)本身散熱能力的制約,i7-10875H最高只能解鎖到120W的PL2,再高就撞溫度牆了,即便如此也和130W PL2的i9-9980HK相當。

將功耗調整到90W,i7-10875H相比同功耗的9880H提升5.7%;同樣同功耗下,i7-10750H相比9750H提升6.7%,對比跑分比較差的9750H的話,提升幅度為7.8%。再對比全核心頻率的增幅:10875H全核心最高睿頻4.3GHz,9880H全核心最大睿頻4.1GHz,差距4.8%;10750H全核心最大頻率還是4.3GHz,9750H全核心最大頻率4.0GHz,差距7.5%……也許都不用跑那麼多測試,直接算全核最大頻率的差距就能猜個八九不離十,當然如果多跑幾個單核性能的測試,差距還是會拉開的。

順帶一提,如果你將i7-10710U解鎖到45W,你會得到和45W的10750H同樣的性能……

說了這麼多依舊改變不了一個事實:在這些我們常用的跑分項目中,同功耗下i7-10875H依舊打不過R7 4800H,只有把功耗加到90W,才能勉強維持尊嚴這個樣子。不過在單核性能上,10875H和10750H確實發揮出高頻優勢——R15單線程可以到200cb左右,R20單線程可以到500cb左右,這是R7無法企及的。

“5G時代”來臨?i7-10750H+10875H簡單測試

好在涉及AVX的通用計算上,90W的10875H終於在一些項目中佔據明顯優勢,不枉它比競品多吃了將近一半的功耗。

跑分到此也沒啥好跑了,孰優孰劣一目瞭然。我們來看看i7-10875H在一些實際應用中的表現,主要還是對比R7 4800H,而10750H一是沒啥時間,二是我實在懶得測試了。鑑於測試機搭載的顯卡比較高端(RTX2070 Super Max-Q),應用測試的部分就跑一跑Ps和Pr,遊戲就不測了。

“5G時代”來臨?i7-10750H+10875H簡單測試

R7 4800H(華碩天選)


“5G時代”來臨?i7-10750H+10875H簡單測試

i7-10875H@60W(技嘉AORUS 15G)

Ps Benchmark,雖然兩臺機器的顯卡差了不止一個檔次(1660Ti vs RTX2070 Super Max-Q),但拋開GPU分數,其它分數依舊是搭載i7-10875H的技嘉AORUS 15G佔優。R7 4800H落後的原因我在相關的測試文章中講過,這裡就不贅述了。

“5G時代”來臨?i7-10750H+10875H簡單測試

Pr Benchmark,在功耗限制為60W之後,技嘉AORUS 15G得到的分數比華碩天選要高出3.56%,難道i7-10875H在Pr中的性能表現要比R7 4800H好?

“5G時代”來臨?i7-10750H+10875H簡單測試

實際上,我們不能忘記的是,實際應用測試時我們一直是在測試一臺機器,而非單獨某個部件的性能,前面也提到了:AORUS 15G的顯卡要比天選好得多,在默認使用CUDA加速的Pr中,這個優勢將被放大。瀏覽具體測試項目的結果會發現:AORUS 15G在少數項目有兩三倍的提升,在綜合項目中和天選互有勝負,但在針對CPU的重載測試中,無一例外輸給了天選。如果你再考慮到天選這臺機器的散熱只能維持45W的長時功耗,就會明白i7-10875H在多核性能上確實存在著一定劣勢。

“5G時代”來臨?i7-10750H+10875H簡單測試

“5G時代”來臨?i7-10750H+10875H簡單測試

最後我們來看一個體現i7-10875H優勢的測試:PCMark 10,這也是英特爾今年推薦的測試軟件。PCMark 10的測試就是模擬各種日常使用場景並進行打分,它相對比較貼近一般人的日常使用情況。有兩個關鍵因素對PCMark 10的測試成績有影響:高主頻CPU和4K讀寫性能出色的SSD,i7-10875H正好對應前者(後者對應啥產品各位自己細品)。

“5G時代”來臨?i7-10750H+10875H簡單測試

“5G時代”來臨?i7-10750H+10875H簡單測試

i7-10875H的優勢通過對比就能體現,鑑於數據有限,我選擇i7-9750H進行對比(感謝

@cotton

大佬提供數據)。先看上面兩幅圖,在網頁加載和應用程序啟動上,兩者並沒有非常明顯的差距。


“5G時代”來臨?i7-10750H+10875H簡單測試

“5G時代”來臨?i7-10750H+10875H簡單測試

是在Word和Excel中,高主頻的優勢明顯體現,某些操作i7-10875H能快上1~3秒,這個提升還是比較可觀的,對於日常要處理大量文檔、表格和PPT的文職人員來說,省下的時間也許真的不少,特別是在同時開啟多個文檔時,秒開和等上幾秒在體驗上真的不同。

整個性能測試環節到此結束,結論也比較明顯:如果你想要便宜量足的CPU,使用場景更多偏向用CPU乾重活,那麼R7 4800H依舊有明顯優勢;如果你預算充足,使用場景更多偏向辦公、遊戲、Ps等負載不是很極端,對主頻要求更高的用途,那麼i7-10875H才是你的菜(嫌貴可以買i9-9880H)。

如果你想買旗艦遊戲本,那你沒得選,只有英特爾……


關於i7-10875H這樣的高頻十代酷睿處理器,還有兩點值得說一說。

1、內存頻率

“5G時代”來臨?i7-10750H+10875H簡單測試

目前到手的兩臺機器,內存均使用了鎂光的DDR4 3200MHz內存,但由於英特爾的限制,只能跑在2933MHz。

“5G時代”來臨?i7-10750H+10875H簡單測試

“5G時代”來臨?i7-10750H+10875H簡單測試

隔壁AMD最高能支持到3200MHz,所以內存頻率和相關的讀寫速度都是AMD平臺佔優,英特爾則是在時序和延遲上控制得更好。不過也不用擔心,之前有部分產品比如幻影精靈X可以通過XMP將內存超頻到3200MHz,所以只要廠商支持XMP就行,但基本都是高端產品才會有了。英特爾為何要做如此限制我也不是很清楚,但顯而易見造成了內存性能的浪費。

2、CPU電壓

“5G時代”來臨?i7-10750H+10875H簡單測試

我在AORUS 15G上做測試的過程中,在打開CPU-Z看到核心電壓的時候就有點驚訝:i7-10875H的電壓在1.3~1.4V的範圍內波動,結合之前測試i9-9880H的經驗,我認為這個電壓是偏高的,降低到1.2V左右會對性能有影響。大家可以看前文的表格,9880H降壓後的成績比降壓前有約6%的提升,這是因為筆記本上功耗限制是一定的,降壓意味著更多的功耗可以用來維持高頻(CPU依舊能保持穩定的前提下)。

“5G時代”來臨?i7-10750H+10875H簡單測試

然而就在我想著去降壓的時候,打開XTU,發現電壓部分全部不可調節。不只是AORUS 15G,另一臺測試機器雷神911 Pro也是如此,這隻能理解成英特爾做出了進一步限制,電壓都不讓你自行調節了,對於這種限制我也感到費解,可能的解釋是英特爾大幅提高了十代酷睿標壓的頻率,同時因為不可能對CPU體質做出嚴格控制,因此關閉了電壓調節功能,防止用戶自行調節電壓可能帶來的穩定性問題。

3、5GHz的達成條件

英特爾ark已經更新了十代標壓處理器的產品信息,如果你去查看i7-10875H,會發現在性能一欄多了一個“英特爾® Thermal Velocity Boost 頻率”,同時給了一個簡單的解釋。

“5G時代”來臨?i7-10750H+10875H簡單測試

從這個解釋可以瞭解到TVB頻率的觸發條件:負載和溫度,當然我們不能忘記一個約定俗成的條件:英特爾宣傳CPU的最大頻率,都是指單線程所能達到的最大頻率。除了這3個條件外,官方並沒有明說是否還有其它要求,也許提供給廠商的白皮書才有說明。

i7-10750H、10850H、10875H,i9-10980HK等宣傳能達到5GHz以上的頻率,無一例外是指TVB頻率,雖然英特爾對條件含糊其辭,但我們可以自己試驗一下。

“5G時代”來臨?i7-10750H+10875H簡單測試

試驗過程並不複雜:在系統中鎖定單個線程可用後,我選擇運行R15測試同時記錄CPU的情況。為了確保溫度足夠低,我又開啟了機器的強冷並把機器墊起。最終可以看到,在CPU滿載的情況下,頻率確實會提高到5GHz,雖然無法一直維持住,此時CPU的溫度最高不超過70℃。

“5G時代”來臨?i7-10750H+10875H簡單測試

但是,關閉強冷並正常擺放機器後,同樣開始R15測試,CPU的頻率卻只在開始時的一小段時間上升到5GHz,隨後一直保持4.9GHz,測試過程中溫度曲線波動明顯變大且高於70℃。

“5G時代”來臨?i7-10750H+10875H簡單測試

“5G時代”來臨?i7-10750H+10875H簡單測試

單線程測試完成後開啟雙線程,也就是單個核心再進行測試,同時再次開啟強冷並墊起機器。可以看到單核跑R15溫度明顯上升,一下子超過了70℃,此時頻率無法維持4.9GHz,時不時會掉到4.2GHz。

綜上,小結一下達成5GHz TVB頻率的可能條件:1、負載越低越容易達成,像R15測試這種算是高負載了;2、高負載下單線程且控制好溫度,最好保持70℃以下的情況下,可以比較頻繁地達到TVB頻率;3、溫度是TVB頻率的限制條件之一,溫度不足夠低的情況下即使是單線程也到不了TVB頻率;4、TVB頻率終究是單核最大頻率,一旦開啟多核/多線程,高頻時的溫度將非常難以控制,此時幾乎不可能達到TVB頻率,更別提高負載了。

以上條件只是基於測試得出的猜測,畢竟我沒拿到官方白皮書,英特爾的產品溝通會上灣灣的研發又語焉不詳,我能得到的信息只有:英特爾灣灣研發強調TVB頻率依賴產品的散熱設計,他拿到了七八臺機器,只有兩三臺能跑到5GHz且只有幾秒鐘。

最後,想象下什麼場景能用到這個5GHz?負載越低越好,程序只吃單核最好是隻依賴單線程,程序運行時不至於使CPU溫度太高……emmmm,打開辦公軟件嗎?

“5G時代”來臨?i7-10750H+10875H簡單測試

然而我在PCMark 10的應用程序測試中,也沒看到有5GHz出現,最高4.9GHz。這個“薛定諤的5GHz”至少我是沒法在日常使用中觀察到了(除了待機)。


老實說,測試十代標壓酷睿時我的內心毫無波動,甚至有點想笑。對於有留意PC圈消息的人來說,當得知英特爾的十代標壓酷睿是Comet Lake-H時,就知道不需要有太多期待了。之前,在得知8核心下放到i7,以及R7 4800H有多便宜之後,我以為英特爾要被逼著降價打“核戰”,還對相關產品的價格有所期待,然而事實證明我想多了——8核i7雖然叫i7,價格依舊不是很親民。

而且,i7-10875H即便降價,本身對散熱的要求也註定這顆CPU不太可能出現在中低端產品上,到頭來,英特爾8核16線程CPU的普及,還是沒法有太多期待。

而更令我無語的是,今年AMD有如此巨大的產品和價格優勢,和廠商合作推出的產品卻少之又少,首發兩臺韭菜產品讓人又愛又恨,有看頭的產品只有R7000、幻14和NH57ADS而且還需要等。英特爾這邊都開始各種促銷搶市場了,AMD還不知道在幹啥。更絕的是,據我所知各廠商的高端旗艦產品並沒有AMD的份。

到頭來,產品上,AMD贏了,但市場上,英特爾又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