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不起眼小數據,探尋“數字化”大乾坤

中國網

日前,中國建設銀行公佈2019年年度報告。對於一家大行來說,筆酣墨飽的年報必然是乾貨滿滿,比如說,總資產多少萬億、淨利潤每年賺他多少千個“小目標”,不良率降低多少等等,似乎都不是新鮮事。

顯然,評價一家大型銀行的未來“錢景”,當然不能僅僅看每天能賺取多少個“小目標”,而在於數據背後能否反映出大行對於未來的前瞻佈局,這對於資本市場意味著最能支撐市值的可持續盈利能力。

那麼,對於一家大行來說,最重要的前瞻性佈局是什麼?其實,這個問題由來已久,就是近幾年發展最為迅猛的金融科技與金融業融合而成的新金融。

所謂的新金融,就是以數據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科技為核心生產工具、以平臺生態為主要生產方式的現代金融供給服務體系。毫無疑問,我們正處在數字化技術革命與金融行業變化的交匯點,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5G、物聯網等數字化技術正在重塑銀行業的邏輯,例如消弭信息不對稱、優化供需兩側的匹配,從而使得金融中介的效率提升、成本降低,這既是傳統銀行的巨大挑戰,也是遠比吃利差更廣闊的發展機遇。毫無疑問,數字經濟將給金融業帶來最大變革。

新金融具有智能化、普惠化、無界化等特徵,智能化與普惠化不難理解,而無界化就是傳統銀行業務邊界融合,例如,建行以前專注於重點建設項目,而現在提的更多的是金融賦能社會,這也是建行做了很多看似與金融無關的事情,例如建行智慧政務平臺和智慧社區管理平臺等。

正是因為此,我更願意從建行年報中探尋“數字化經營能力”那些新鮮事。

年報中一個不起眼的數據卻隱藏著大乾坤

金融業是一個比農業還古老的行業,每一次技術進步都推動著金融業的變革。從自動櫃員機問世到無人銀行的出現,現代科技與金融業的每一次結合都會產生金融創新的巨大推動力。

正如現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來源於技術進步,金融業同樣離不開技術進步所帶來的金融創新。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家企業,如果不掌握核心技術和引領科技未來的創新能力,就無法把握未來發展的主動權。換句話來說,對於建行這樣的大行來說,未來發展主動權來源於能否掌握金融科技主動權,即數字經濟時代背景下,一家傳統大銀行的數字化經營能力。

創新經濟學經過大量的統計發現,技術進步與技術投入有著十分緊密的正向關係。因此,技術投入往往是衡量一個國家地區、企業技術創新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國際資本市場對於谷歌、亞馬遜等企業,也十分關注其技術投入,甚至比是否盈利更為重要。

新金融顯然不會是天下掉下來的餡餅,必然要真金白銀地在金融科技上進行大投入。金融科技及普惠金融早已經成為建行的重要戰略之一,實際上金融科技作為金融業的底層技術,其實是全面融入了建行的三個能力建設(重點聚焦增強服務國家建設、防範金融風險、參與國際競爭能力),和三大戰略(住房租賃、普惠金融、金融科技戰略)。

因此,在建行2019年財報所有數據中,有個花錢的數據並不算起眼,但它甚至比營收7056.29億元,增速7.09%;淨利潤2692.22億元等核心財務指標更能引起我的興趣。這個數據就是,年報顯示2019年建行新增金融科技投入176.33億元,佔營業收入的2.5%,投入規模位居五大行之首。

金融科技投入只是花錢買未來嗎?

這是花錢買未來。金融科技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已經不是該不該投的問題,而是投入多少怎麼投入的問題,事實上已經成為各大商業銀行重點投入的領域。

其實,要硬說金融科技只是花錢買未來也不全對,更是著眼於當下。在建行年報中,並沒有說這筆176.33億元的金融科技投入是否對今天產生了收益以及產生了多少收益。

金融科技投入只是花錢買未來嗎?讓我們從年報中披露的一些數據來窺視其中的一些端倪吧: 年報中稱,個人手機銀行用戶3.51億戶,較上年增加4,121萬戶,增幅13.31%,交易量173.17億筆,交易額58.93萬億元,值得一提的是,電子銀行賬務性交易量佔全行比重達94.77%,基金、理財、保險、個人快貸授信金額等服務大多都是通過手機銀行完成,手機銀行流量優勢正在為建行的零售業務打下堅實基礎。

老實說,要是不看建行的年報,每次路過建行一些網點,根本不知道建行大部分零售業務已經實現了移動互聯網化。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零售銀行市場,在客戶服務和技術創新上的嘗試對全球零售銀行業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建設銀行已經是國內最大的商業銀行之一,也是最大零售銀行,其資產規模、盈利水平、資產質量等核心關鍵指標始終保持同業領先水平。《亞洲貨幣》2020年再次評選出了3家中國市場極具代表性的機構,中國建設銀行獲得了最佳全國性零售銀行的殊榮。

到如今建設銀行在全國已有1.4萬餘個網點,擁有超過6億全量客戶、4億有資產客戶,每兩位中國人中就有約1個人與建行發生過零售業務往來,三分之一的國人正享受和感知著建行零售服務。2019年建行發生173.17億筆交易量、58.93萬億元交易額。

年報中,對於三大能力中防範金融風險能力、參與國際競爭能力的增強,都有“數字化經營能力”的描述。比如構建智能風控系統,構建智能風控系統,加速從“人控”向“機控 智控”轉變。而參與國際競爭能力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數字化經營能力”。例如“跨境e ”綜合金融服務平臺簽約客戶15 萬戶,較上年增長173.60%;同業首創小微企業全線上融資“跨境快貸”系列產品,累計投放近40 億元。區塊鏈貿易金融平臺累計交易金額超過4,000 億元。建行累計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150多個重大項目提供了金融支持。

在三大戰略中,年報中的很多數字無一不體現建行“數字化經營能力”的增強:

住房租賃戰略中,“數字房產”體系初步建成。截至2019 年末,住房租賃綜合服務平臺已在324 個地級及以上行政區運行,累計上線房源超過2,000 萬套,註冊用戶達2,100 萬。

普惠金融戰略中,智能化、生態化佈局下, 2019年末,建行普惠金融貸款餘額9631.55億元,較上年增加3530.81億元,普惠金融貸款客戶近133萬戶,較上年新增近31萬戶。以“小微快貸”為代表的新模式產品累計投放貸款超過1.7萬億元,惠及小微企業近103萬戶。

在金融科技戰略中,建行積極打造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服務平臺,提升“5G?智能銀行”服務功能,賦能同業、社會。推進新一代核心系統應用,完成系統在29 家海外機構的推廣,提升集團機構、客戶、產品、服務和渠道共享能力。

窺斑見豹,我們僅僅從部分數據就能感受到建行的“數字化經營能力”建設的程度,毫無疑問,建行對金融科技的大手筆投入絕非僅僅是買未來,實際上當下就已經開始釋放巨大產能,直接服務建行的中心業務及核心戰略了,而且成為今天建行利潤增長的重要支撐力量。

金融科技生態建設,比肩互聯網巨頭

值得一提的是,建行金融科技的投入不止是注重大數據雲、區塊鏈服務、物聯網服務、機器人流程自動化和雲客服等金融科技支撐,還特別注重金融科技生態建設,並走在了業內前端,其率先構建G(政府)、B(企業)、C(客戶)端夥伴式新生態,以開放共享的理念對外賦能。

其中,政務便民綜合性服務平臺上線公共服務便民繳費費項5,200餘個,為25個省級政府處理近40萬政務事項;建融智合、“飛馳e ”投資者聯盟等平臺賦能大中小微企業,深入推廣普惠金融;“龍支付”、開放API、自建車主服務平臺等鎖定更多互聯網應用場景,提高用戶MAU(月活躍用戶數)。

在GBC端領域中,通過互聯互通,讓金融服務觸達C端的“千家萬戶”。除了幾家互聯網巨頭外,建行幾乎是唯一可以和他們角逐的國有大行,也得到了很多地方政府的肯定和支持。

雲南省省長阮成發2019年曾公開對建行表示感謝,評價全省建設銀行319個網點今後都是政府便民服務網點。可以說雲南省政府與建設銀行的合作,形成了智慧政務與新金融服務的融合,成為了政銀科技合作的成功典範。主要表現為:一是聚焦政府“痛點”。雲南智慧政務平臺縱向貫穿“省州縣鄉村”5級,橫向鏈接了40個政府部門,解決了“信息孤島,業務系統難打通、難共享,企業營商環境差,百姓辦事難,服務效率低”等現實痛點。二是關注百姓“熱點”。平臺完全站在百姓需求的角度想問題,突出“只跑一次”、隨時可找、順手就辦。三是解決企業“難點”。企業端通過統一數據平臺構建,打通信息孤島,優化辦事流程,一次登陸便可完成跨部門的多個事項辦理和查詢。

“數字化經營能力”,在“抗疫”中經歷了一場全方位壓力測試

俗話說,在戰爭中學習戰爭。 此次疫情對於很多行業來說,線下業務幾近“停擺”,是一次嚴峻的實戰考驗。此次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也是對建設銀行金融科技戰略和數字化經營能力的一次全方位壓力測試。

面對被打破的業務格局,建行依託金融科技系統和手段的支撐,迅速調整現有業務條線,推動線下場景業務轉移至線上,如快速建立貸款審批“綠色通道”,助力小微企業平穩度過疫情;全面推廣“智慧社區管理平臺”,助力疫情防控管理;特別推出“網上菜籃子”,便利百姓日常生活。

正是因為有金融科技的支撐,建設銀行實施了數字化經營的模式,業務經營和管理總體上來講受到的影響比較小。

普惠金融方面,截至2019年末,建行普惠金融貸款餘額是9631.55億元,但到了2020年一季度末已經突破1萬億元了,建行也是唯一一個普惠金融貸款餘額突破萬億的銀行。普惠金融貸款客戶也較年初增長迅猛。疫情形勢下仍然保持高增長的背後,正是國有大行下沉服務重心,圍繞“數字、平臺、生態、賦能”,不斷探索智能化、生態化的普惠金融新模式,全面提高普惠金融服務覆蓋率、可得性和滿意度的射影。

零售業務方面,建行有關負責人在年報新聞發佈會上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零售業務方面,因為疫情影響,也極大推動了線上業務的發展,這也是確保今年中收保持增長的重要舉措。”

顯而易見,這當然是受益於其3.51億戶個人手機銀行用戶;2019年年報稱,電子銀行賬務性交易量佔全行比重達94.77%,基金、理財、保險、個人快貸授信金額等服務大多都是通過手機銀行完成。這恐怕是其零售業務成為“今年中收保持增長的重要舉措”的底氣所在吧。

除了傳統金融業務,疫情期間建行的智慧政務平臺和智慧社區管理平臺在助力政府抗擊疫情、幫助基層社區幹部解決管控難題表現不俗,得到了民政部充分肯定。

為傳統銀行數字化轉型探路,也是一種社會責任

現代銀行的未來發展必然離不開科技的驅動力。央行在《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中對我國金融業的科技發展提出了具體目標:“到2021年,建立健全我國金融科技發展的“四梁八柱”,進一步增強金融業科技應用能力,實現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協調發展,明顯增強人民群眾對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金融產品和服務的滿意度,使我國金融科技發展居於國際領先水平。”

由此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金融科技必將引領傳統銀行業實現轉型升級,彼時的銀行定將是兼具科技性、普惠性和共享性的金融服務提供商,以建行為代表的商業銀行將用更豐富、高效的新金融科技創新成果,實現數字化轉型,從而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對於更多的傳統銀行,“數字化經營能力”建設還在路上,任重而道遠。建行在前面披荊斬棘,為傳統銀行數字化轉型探路,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其實也是在履行一家大行的社會責任。

正是基於此,我更加願意從一個毫不起眼,不引人關注的小數據來審視建行的“數字化經營能力”,來審視這份全是數據的年報的含金量。

(作者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