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備耕 走一線:保護性耕作技術玉米地裡顯身手

不清秸稈 不旋地 不起壟

保護性耕作技術玉米地裡顯身手

不清理秸稈、不旋地、不起壟,鐵嶺市昌圖縣亮中橋鎮的保護性耕作農田裡,盛泰農機專業合作社的一臺臺免耕播種機往來作業,進行玉米免耕播種施肥。

隨著各地春耕播種陸續開始,我省將大力推廣這種不需要清理秸稈就可以直接進行播種的保護性耕作技術。據瞭解,按照國家最近出臺的《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年)》及我省要求,今年全省保護性耕作推廣面積將達800萬畝,投入補貼資金3.2億元,其中昌圖縣要完成115萬畝。

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是這套適合東北地區的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及農機配套體系的主要研創單位。“秸稈覆蓋免耕有四大好處。”生態所研究員張旭東說,一是抗旱保墒,相當於增加40毫米至50毫米降水,這對十年九春寒的遼寧極為寶貴;二是增加土壤養分;三是保護環境和土壤,減少農田揚沙,減少土壤水蝕風蝕,避免燒秸稈帶來的空氣汙染;四是減肥增產,該技術可減少化肥使用20%至25%,減少人工投入30%,糧食穩定增產5%至10%。

為更好推廣應用這一耕作技術,生態所起草了技術規範,建立遼寧省保護性耕作推廣示範網絡,形成科研單位、農業部門、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三位一體”的示範推廣模式,還參與研發了免耕播種機及配套機具。

同傳統耕作模式相比,這種保護性耕作更適合大規模機械化作業。與生態所建立起合作關係,讓盛泰合作社有底氣購置多臺免耕機具。合作社理事長盛鐵雍說:“沒引進保護性耕作技術前,秸稈處理對我們是一個大問題,不敢多包地。採用新技術不僅能大規模包地,每畝還可降低成本100多元,產量也增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