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兩歲”:孩子固執、任性、愛哭,越早知道方法越應對自如

昨天半夜,朋友小晴在群裡大吐苦水:你們知道我今天晚上經歷了什麼嗎?我兒子差點製造了一場重大的家庭矛盾。

01 “可怕的2歲”太磨人

在我的詢問下,才知道,原來小晴家孩子25個月,最近經常動不動就哭鬧。昨天晚上的事是由“洗手”開始的。

小晴昨天下班早,而且回家發現她媽媽有點不舒服,所以就帶著兒子去小區裡玩,也順便讓外婆安靜地休息一會兒。

玩了1個多小時回家,她讓孩子洗手,但孩子不肯。這時候小晴也沒有強求。

過了一會兒要吃飯了,小晴看到寶寶的手髒了,而且剛才在外面玩了那麼久都沒洗手,現在吃飯可不能不洗了,況且是在這特殊時期。

所以就一定要讓寶寶洗手,不然就不讓他吃飯了。

本來以為應該是很快就能解決的問題,況且小晴家寶寶以前是很愛洗手、洗澡的愛乾淨寶寶。

但是,這次她沒有成功,直到大家都吃完了飯,寶寶寧可不吃飯也不洗手,所以一直一個人在玩。

後來,在小晴的一定堅持下,一場戰爭開始了:

一家人想盡了各種辦法,寶寶依舊沒有妥協,然後就大哭,哭得上氣不接下氣,哭得媽媽煩躁,哭得外婆心疼不已。

終於在“海苔包飯”並且媽媽喂的待遇下,寶寶哭聲漸止,但依然沒有洗手。

到了晚上,又到了要洗洗洗的時候了,寶寶依然不肯,而且又哭得滿臉眼淚鼻涕,這次更甚,連眼淚鼻涕都不能擦了。

小晴和老公打算讓他哭一哭,但是外婆不捨得,所以差點大人們都吵起來。

最後直到寶寶哭累了,想睡覺了,才終於平息了下來。

小晴的這幾個小時經歷聽聽就讓人心累,但其實每個有寶寶的媽媽都經歷過孩子這“可怕的2歲”,只是有些寶寶可能沒有那麼強烈。

“可怕的兩歲”:孩子固執、任性、愛哭,越早知道方法越應對自如

02 原來這是2歲左右寶寶的“通病”

2—3歲的孩子迎來了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可能會突然變得固執、愛發脾氣。

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這是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了。

嬰兒時期的孩子還沒有“自我”的概念,不能區分自己和外界,對他們來說,自己和媽媽就是一體的。

2歲左右是“自我意識敏感期”開始萌芽的階段,孩子開始意識到“我”的存在,有了“我”的想法,不想再聽爸爸媽媽的“指揮”。

關於2歲的孩子,美國兒科學會(AAP)總結如下:

不斷意識到自我的存在;

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開始出現挑釁行為;

要求每個人都按照他的想法思考;

無法通過道理來溝通。

作為父母,我們要知道“自我意識”的萌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

自我意識的發展,會促使孩子從喜歡說“不”,到堅定不移地堅持自己的看法,再到建立優秀的個人品質,比如專注力和意志力。

因此,它對於寶寶形成適應社會的行為具有重要意義。

爸爸媽媽們一定要正確認識和把握這段時期,打孩子是沒有用的,也不要強求小小的孩子懂得所有的道理。

03如何應對“可怕的2歲”?

1)接納理解孩子

2歲的孩子就像一個小刺蝟,誰說他,他和誰“掐”。

當孩子“無理取鬧”的時候,任何的安慰、安撫和告誡,都是無效的,那麼,索性就讓孩子去鬧吧。

對於孩子的各種“作”,父母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接納孩子的行為,不要強力對抗,一定要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強迫孩子

而是需要更多的耐心去等待,等待孩子安靜下來。等到孩子安靜下來,再去給他一個擁抱。

當孩子感覺到自己被關注了,所有的情緒都被父母get到了,那麼,目的也就達到了。

“可怕的兩歲”:孩子固執、任性、愛哭,越早知道方法越應對自如

2)學會有效溝通,拒絕打罵吼叫

寶寶犯錯、發脾氣時,打罵和吼叫都沒什麼用,我們要進行有效的溝通,語氣堅定地告訴他該怎麼做。

遇到寶寶打人、咬人、發脾氣時,可以試試這樣說:

  • “寶寶自己拼不好拼圖,很生氣,可以跟媽媽說,我們一起想辦法。”
  • “寶寶也想要這個玩具?可以和哥哥商量能不能一起玩。”
  • “打了妹妹,妹妹也會很疼啊!寶寶也不喜歡被打疼,對不對?”

要想讓孩子樹立健康的自我認知,父母一定要接受與承認每個孩子的獨特性,承認孩子每個成長階段的獨特性,並給予孩子客觀的評價,不隨意給孩子貼標籤。

“可怕的兩歲”:孩子固執、任性、愛哭,越早知道方法越應對自如

3)用“選擇”代替“命令

寶寶讓媽媽抓狂,總是唱反調,根本不講道理。因為他在用“拒絕”來和媽媽劃分界限,所以,媽媽不要以自己的邏輯去“命令”寶寶,而是可以試著給他更多自主的選擇權。

  • 把“要不要穿衣服?”換成“你要穿黃色還是藍色的衣服呢?”
  • 把“要不要吃飯?”換成“想吃飯還是吃麵呀?”

心理學家認為,當孩子自己可以自由選擇的時候,他們會最大限度內化自己的行為,並且對自己的選擇賦予更多的責任,這樣行動力也更強。

“可怕的兩歲”:孩子固執、任性、愛哭,越早知道方法越應對自如

4)讓寶寶知道大家都是愛他的

在這個時期,家長更要多給予孩子一些耐心和正面的反饋,比如擁抱、親吻。孩子會從父母溫柔積極的反饋中,慢慢接納自己和平和自己的情緒。

孩子的2歲其實並不可怕,把“為什麼”“怎麼辦”變成“原來如此”“要這樣做”,你還擔心娃把你折騰的心力交瘁嗎?

蒙臺梭利認為,家長應該以孩子為中心,為孩子打造一個他們可以獨立“做自己”的“兒童世界”。



往期經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