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多思不若養志,多言不若守靜,多才不若蓄德


曾國藩:多思不若養志,多言不若守靜,多才不若蓄德

《誡子書》有云: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曾國藩:多思不若養志,多言不若守靜,多才不若蓄德

意思是說,有道德修養的人,以靜思反省達到盡善盡美,以簡樸節約培養高尚情操,不能清心寡慾則無法堅定志向,不能安定清淨更別談遠大理想。

曾國藩生平勤儉廉勞,修身律己,以德為官,受到後人很高的評價。他在家訓中告誡子女:

"多思不若養志,多言不若守靜,多才不若蓄德。"

嘈雜和喧囂擾亂內心,養志心定,守靜心清,積德心安。

01

多思不若養志

蘇軾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曾國藩:多思不若養志,多言不若守靜,多才不若蓄德

孔丘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其志也。"

勇士搏出驚濤駭浪而不沉淪,懦夫停留風平浪靜也會溺水,不怕路長,只怕志短。

少年曾國藩並非聰慧過人,歷次科舉,榜上無名。

一天夜裡,曾國藩家中背書,一賊人躲在屋簷下等待行竊,不料賊人等待太久,他仍然沒有背會。賊人大怒,現身怒斥曾國藩,背誦文章後揚長而去。事後曾國藩羞愧難當。哪裡跌倒哪裡爬起,此後幾十年,他始終把勤儉養志作為人生信條,堅定志向,篤定前行。

心動不如行動,一個目標堅定的人不會因為眼前的困境而退縮,有志者事竟成!

曾國藩一生如此,在教育子孫後代中亦是如此。

在官位升遷,成為"富貴官宦"之家的時候,他要求子女:"戒'惰'字以不晏起為第一義",即:早起勞作,不能貪睡,不能隨意使喚丫頭等。短短11字道出了曾家延綿上百年立志自強的家風家訓。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

播下信念的種子,怎能沒有收穫;挺起志氣的脊樑,風雨無法阻擋。

02

多言不若守靜

曾國藩:多思不若養志,多言不若守靜,多才不若蓄德

儒學經典《大學》中講: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境由心造,守靜清心。人的一生順境也好,逆境也罷,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物隨心轉,守護恬淡,快樂簡單。

心浮氣躁之人,說話缺少邏輯,做人缺少和善,辦事缺少耐心。

曾國藩年輕氣盛之時,也曾心浮氣躁,諸事不順。

理學大家唐鑑先生特地寫了一個"靜"字送予他,一番教導後受益匪淺,靜坐反思成了曾國藩的每日必修課,很多為人處世、治學從政的體會也在靜坐深思中靈感浮現。

為官處世中,曾國藩更是不輕易作出決定,事事都要幾番靜思、反覆權衡才定下決心。為了營造寧馨的環境,他常常點上薰香,旁若無人之境正是思緒遊刃之時。

猜不透的,無須黯然神傷,洞穿世態者,唯有仙人;看不開的,不要心浮氣躁,靜謐沉思中,柳暗花明。

在爾虞官場意亂神迷、天朝上國傲慢腐朽的橫流中,曾國藩沒有浮躁任之,慎獨慎危,靜心沉思,學西理、辦洋務,沉澱中救亡圖存。

守靜之人,望見的不是黑夜,而是一片青天;得到的不是痛苦,而是思考的快樂,胸懷的不是沉默,而是喧鬧中的坦然。

靈臺清明,如此,靜可觀變,靜能制動。

03

多才不若蓄德

曾國藩:多思不若養志,多言不若守靜,多才不若蓄德

《周易》語:"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有道德之人,應當像大地那樣寬廣厚實,像大地那樣承載萬物和生長萬物。

宋代楊時在一個大雪之日拜見老師程頤,程頤正在"假睡",他就在門外站了半天。等到雪深一尺時,楊時成了雪人也不離開。從此有了尊師的故事"程門立雪"。

宰相張英鄰居佔張家三尺地基,張家人修書一封到京城求宰相張英主持公道,張相爺回信道: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羞愧難當,按照相爺之意退讓三尺,鄰居見相爺家人如此胸懷,亦退讓三尺,此事亦傳為後世佳話。

道德之花之所以絢麗多姿,正因為蘊含著最高貴的靈魂、最聖潔的心靈、最儒雅的氣質。

曾國藩一生非常講究修身進德,他把修身進德作為人生一大財富。

在教育諸弟的信中寫到:吾人只有進德、修業兩事靠的住。他比喻說:今日進一份德,便算積了一份谷,德業並增則傢俬日起。

高尚的靈魂從不為名所累,不為利所役,在積德行善中涵養,在淡泊名利中強大。

遠離自我與自私的桎梏,避開金錢與名利的藩籬,填平明哲保身的溝壑,破除道德淪喪的怪圈,道德之花會更加絢爛多彩。

04

"多思不若養志,多言不若守靜,多才不若蓄德"。

至高哲理彰顯境界,踏踏實實做事,坦坦蕩蕩做人,養志則養心,守靜則寧靜,蓄德則心安,必然舉千鈞若扛一羽,擁萬物若攜微毫,懷天下若捧一芥,人生必將精彩紛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