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海底世界“易主”的背後是一盤什麼棋?

“沒去過海底世界,別說你到過青島!”

青島海底世界絕對算得上是一個“網紅打卡地”。近日,一則青島海底世界股權劃轉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

青島旅遊集團微信公眾號發佈消息稱,青島旅遊集團與青島海洋科技館(又名“青島水族館”)完成股權劃轉協議的簽署工作,正式將青島海洋科技館持有的青島匯泉海洋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即“青島海底世界”)51%的國有股權劃轉至青島旅遊集團有限公司。

自2003年開業伊始,青島海底世界股權結構一直十分穩固,其僅有的兩名股東分別為,持股51%的大股東青島海洋科技館和持股49%的山東魯信投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此次股權劃轉意味著88歲的青島海底世界告別了相伴18年的舊東家青島水族館,迎來了新主人青島旅遊集團。

從2015年年底,青島旅遊集團脫離青島城投分立以來,青島旅遊業大事件不斷,此番青島海底世界股權劃轉算得上是標誌性事件之一。

一般而言,讓雙方共贏的交易,方能獲得成功。此次股權劃轉是基於怎樣的考慮?會對各方帶來怎樣的影響?

對於受讓方青島旅遊集團的益處自不待言:豐富了旅遊資源、經營業態與產品種類,多了一張拿得出手的“好牌”。

那麼,易主對於本身就是優質資源的海底世界而言又意味著什麼?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摸到“好牌”,關鍵還要會打。略顯稚嫩的青島旅遊集團旗下已經“劃拉”了一眾優質資源,包括奧帆中心、青島國際會議中心等等,如何優化資源配置,產生“1+1>2”的效果,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為青島旅遊業和城市發展助力,是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

1

網紅打卡地

作為本次股權轉讓的主角,青島海底世界可謂“自帶流量”。

青島海底世界“易主”的背後是一盤什麼棋?

對於青島人來說,位於萊陽路的青島海底世界,不是一家普通的水族館,而是幾代青島人的共同記憶。和爸爸媽媽一起到水族館去,成為很多人童年時代的美好回憶。

在這些集體記憶的背後,是青島海底世界輝煌的發展歷程。

青島海底世界“易主”的背後是一盤什麼棋?

成立於1932年的青島水族館是中國第一座水族館,由蔡元培、李石曾、宋春舫、蔣丙然等科技先驅倡導建立。長期以來,青島水族館承擔著海洋科普的重任。

2002年5月,青島水族館迎來了其商業化進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與山東魯信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合作成立青島匯泉海洋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負責海底世界後期建設及經營。2003年8月,青島海底世界正式開業。

自此,青島海底世界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不僅在本地市民群體中延續了良好的口碑,更成為外地遊客來青的“打卡”地。

坐落於老城區黃金海岸線上的青島海底世界,具備了“爆款”旅遊景點的所有條件,交通便利、位於景區核心區域以及稀缺的海洋生物資源。作為新興景區,青島海底世界迅速成為可以與棧橋、八大關等比肩的知名景點。

“沒看過海底世界,別說你到過青島。”這句話不僅是海底世界的宣傳語,更成為了不少外地遊客來青島旅遊的“金標準”。

儘管在青島旅遊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青島海底世界也錯失過旅遊產業發展的重大機遇。到今天,無論是遊客接待量、營業收入,還是影響力,與全國高手相比,還存在不小的差距。

比如,幾乎與青島海底世界同期開業,起步於大連的海昌海洋公園,則藉著行業發展的東風迅速發展壯大。

2002年,海昌旗下大連老虎灘海洋公園極地館開業。從此開啟了海昌的快速擴張之路。2006年,青島海昌極地海洋公園開業,儘管比青島海底世界晚了3年,但憑藉著成熟的經營模式,其人氣絲毫不遜色於青島海底世界。

2014年3月13日,海昌海洋公園在香港聯交所上市,成為首家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的主題公園運營商。

如今的海昌海洋公園已經在上海、三亞、大連、青島、成都、天津、武漢、重慶以及煙臺經營了十座綜合主題公園。

而初始發展條件絲毫不遜色於海昌海洋公園的青島海底世界,則仍然在位於萊陽路1號的舊址止步不前,雖然曾歷經多次改擴建,但與早已把觸角伸向全國各地的同行相比,不在一個量級。

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青島海底世界必須做出改變。

2

新主是一棵大樹

跟單館運營的青島海底世界相比,青島旅遊集團絕對算得上是一棵可以乘涼的大樹。

青島旅遊集團成立於2013年11月,前身為東奧集團,由青島城投100%出資成立,作為二級子公司,負責建設和運營青島城投旗下旅遊板塊業務。

2015年12月,經青島市政府批准,青島旅遊集團從青島城投分立,列入青島市市直企業管理。自2016年起,青島城投兩次將所持有的部分旅遊集團股權無償劃轉至青島市國資委。

2017年以來,青島市政府分兩筆向青島旅遊集團貨幣增資共計16億元。截至2018年11月底,旅遊集團註冊資本和實收資本增至36億元,青島市國資委持股93.89%,青島城投持股6.11%;青島市國資委成為第一大股東及實際控制人。

作為青島市屬的綜合性旅遊產業集團,青島旅遊集團承擔著整合青島市旅遊資源、加快旅遊產業升級的職能以及上合峰會場館建設運營、會務禮賓等工作,區域行業地位顯著。

其中,其全資子公司青島旅遊集團通用航空服務有限公司目前是青島市唯一具備“海上直升機輸送引航員”經營資質的公司。

青島海底世界“易主”的背後是一盤什麼棋?

奧帆中心景區是青島市著名景點之一,景區內的國際會議中心是上合峰會主場館,具備高端場館的定位優勢,已經成為業績增長點。

目前,青島旅遊集團旗下擁有19家子公司,經營範圍涉及景區景點、海上旅遊、遊艇服務、會議會展、酒店運營、旅遊交通、節慶活動等眾多領域,並逐步吸納、整合青島市其他優質旅遊資源,現已形成旅遊大項目投資與建設、海洋旅遊、景區管理與運營、旅遊交通與服務、文體演藝與節慶會展、酒店管理與會議服務、旅遊商業及旅遊商品開發七大主營業務板塊。

截至2019年12月,青島旅遊集團註冊資本金42.6億元,總資產近127億元,是青島市最具競爭力、產業鏈最完整的大型國有旅遊集團。

3

如何發生“化學反應”

作為青島市官方旅遊平臺,在26家市直企業中,青島旅遊集團是唯一一家以旅遊為主業的集團企業。

整合青島市旅遊資源、加快旅遊產業升級,本來就是青島市成立青島旅遊集團的初衷,此番青島海底世界的劃轉可謂水到渠成。

接下來要考慮的是如何發揮青島旅遊集團與青島海底世界各自的特點,優勢互補,實現“1+1>2”的效果。

青島海底世界的優勢與劣勢分別是什麼?優勢自然是品牌,是情懷,是“網紅”的影響力,是“自帶流量”。

但劣勢也同樣明顯,青島海底世界坐落於老城區黃金海岸線上,這是優勢,但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了劣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空間侷促,在規模上與國內靠前的海洋主題公園相去甚遠:佔地面積僅為7000平方米,而北京海洋館佔地12萬平方米,珠海長隆海洋王國佔地132萬平方米,同城的青島極地海洋世界佔地面積也達到21萬平方米。

體量過於狹小,使得展出面積嚴重不足,接待能力有限,每逢節假日,停車一位難求,周邊交通更是堵成一鍋粥。

2019年十一黃金週期間,青島海底世界接待遊客10.56萬人次,而青島極地海洋世界接待遊客為12.97萬人次。珠海長隆海洋王國前3天就接待16萬遊客,2018年全年接待遊客數量更是突破了1000萬人次大關。

青島海底世界“易主”的背後是一盤什麼棋?

與第一代的水族館相比,青島海底世界主體內容更加豐富,放養魚類的品種也越來越多,增加了海洋動物的表演內容。但整體上仍以觀賞為主,配套設施不夠完善,缺乏附屬娛樂項目,活動內容比較單一,對遊客的吸引力有限,遊覽時間較短,收入基本依賴門票,延伸服務、增值服務收入佔比較低。

想要從根本上改變,僅憑一己之力,很難。而青島旅遊集團有實力成全它,無論是拓寬場館面積,還是豐富產品線,抑或是拉長產業鏈。

青島自然稟賦突出,濱海旅遊資源豐富,但長期以來仍停留在觀光遊層面,旅遊的文化含量和技術含量不高,旅遊附加值很低。

要想增值增收,必須首先留住遊客。對於大量“一日遊”遊客,“到此一遊”後,因為沒有太多選擇,往往就會結束青島之旅。

如果青島旅遊集團能夠將旗下旅遊線路產品與海底世界有機銜接,整合雙方客源,增強互通性,增加選擇,提升體驗,就可以實現在豐富旅遊產品的同時,留住遊客,進而提高“客單價”,增加收入。

官方公告中提出,將採取“票務打包銷售”,這一做法有利有弊,一定要尋找到最佳的邊際效應。絕不能簡單地採取“捆綁銷售”模式,“套票”過高會大大抬高消費門檻,造成遊客的牴觸,過度的促銷又會傷及海底世界的品牌美譽度。

更為重要的還是要發揮好青島旅遊集團的資本優勢、文創與產品開發能力,儘快彌補海底世界發展空間不足,旅遊產品不夠豐富等短板。

疫情衝擊下的旅遊業正在“重啟”,“報復性”旅遊正在釋放。在全新的資本紐帶下,雙方會發生怎樣的“化學反應”,會否給青島旅遊業帶來驚喜?或許很快就可以得到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