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界泰斗徐中玉先生去世

6月25日凌晨3點35分,文學界泰斗、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終身教授徐中玉先生去世,享年105歲。

文學界泰斗徐中玉先生去世

徐中玉,1915年出生於江蘇江陰,著名文藝理論家,作家,語文教育家,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終身教授、名譽主任。

上世紀70年代末,時任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主任的徐中玉和南京大學校長匡亞明等共同倡議,恢復開設因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大調整而中斷的大學語文課程,發起組織部分全國高校專家、學者,一起共同編寫新的《大學語文》教材。1981年,教材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是為新中國第一本《大學語文》教材。

《大學語文》出版後,一直堅持與時俱進、不斷修訂,過三至五年便會推出新的修訂版,由教育部高教司組編,是教育部“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並作為全日制高校開設大學語文課程的重點教材,被列入高教司21世紀高校教材推薦書目,聲名遠揚,屢獲殊榮。

文學界泰斗徐中玉先生去世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徐中玉先生一直躬行於大學語文教育領域,是該領域的靈魂人物,在他看來,語文本身傳承著民族文化,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在新版《大學語文》的序言中,他寫道:“從語文的’人文性’角度考慮,大學語文課程的開設,有利於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有利於陶冶情操、淨化心靈、涵養性情;從語文的‘工具性’角度考慮,開設大學語文課程,旨在完成基礎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以後,使語文的學習不致中斷,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談到《大學語文》的編寫理念時,徐中玉曾說,在《大學語文》問世的這些年來,我國思想、政治、經濟、文化、學術等各方面都有了巨大的發展變化,但編者一直堅持以精選我國豐富優秀的文化、文學遺產為主,擇優選入教材,作為感悟、薰陶、啟發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基本材料,這樣做的信念從來沒有動搖過。徐中玉認為,大學語文學科性質的定位,必須把重點放在講好文學精品本身上,經過教師引導和課堂討論,把作品講活、講透,使學生把握到其中所蘊涵著的人文精神實質,不是一味講字、詞、句、篇,而忽視了整體把握,“一種教材可以原封不動用上幾十年的日子早已過去……如果‘凝固’‘保守’也可算作‘穩定’,那麼,這種‘穩定’其實是很不足取的,因為它實際上乃是‘停滯’的飾詞。優秀的文學作品是終古常新的。我們對本國優秀的文學作品的研究和審美鑑賞也永遠不會窮盡。”

在徐中玉先生的引領下,《大學語文》(第11版)的編寫和修訂始終堅守“人文性”和“工具性”這兩個維度,教材呈現出來的指導思想、編寫思路和基本格局,已經構成了《大學語文》教材的特色,也得到了廣大師生的首肯。

對於徐中玉先生主編的《大學語文》,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譚帆認為:“大學之需要‘語文’,一方面受傳統的影響,20世紀50年代以前,‘大一國文’是中國大學的必修課程,在高等教育中曾產生過積極影響;另一方面則來自於現實的需要,‘語文’自小學到中學均為必讀課程,學生修讀‘語文’的時間不可謂不長,對學生的影響不可謂不大,但長期的應試教育所產生的弊端已日益明顯,以考試為目的以成績為標杆,已深深影響了本來應為素質養成和能力培養的語文教育。而大學開設‘語文’正避開了語文的‘應試性’,讓語文在很大程度上回歸到語文的本然特性,大學之需要‘語文’正是由於這種相對的‘無功利性’,它對國民素質的培養、母語水準的提升必將產生越來越大的作用。”

2018年11月17日,全國大學語文研究會第十七屆年會在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舉行,會上由徐中玉、齊森華、譚帆主編的全新《大學語文》(第11版)首發,這是傳統經典老教材全新修訂後的首次亮相和全新起航。

教材分為十二單元,每單元有一個共同的人文主題,教材中所選多是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堪稱全人類創造的思想文化精粹,在總體上傳遞出對中國固有人文傳統與現代思想觀念相貫通的理解,這恰是“人文性”的體現。另一方面,“學文例話”是本教材的一個顯著特色,有“說理”“抒情”“敘事”“寫人”四篇,主要從表達方式著眼來談閱讀與寫作問題,每篇設置在三個單元,也就是一個大的課文組合後面,其內容要點與這三個單元課文運用的主要表達方式形式一定呼應。以第一至第三單元為例,其中課文多選議論說理性文章,故其後的“學文例話”即安排為“說理”。在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全身心投入,悉心體驗和揣摩這些經典篇目,在感悟和品味中發展自己的思維和情感,同時增強語言運用能力,可視為對“工具性”的有效實踐。

全新的《大學語文》(第11版)延續此前諸多版本基本編寫思路的同時,在選目的視野上有所拓寬,在內容設計和撰寫上不斷完善,封面設計呈現出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典雅、大氣,是對此前版本的一次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