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信徒約翰·繆爾的一生 ——讀《約翰·繆爾傳:荒野中的朝聖者》

自然的信徒約翰·繆爾的一生 ——讀《約翰·繆爾傳:荒野中的朝聖者》

《約翰·繆爾傳:荒野中的朝聖者》 王佳強 何佳媛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自然的信徒約翰·繆爾的一生 ——讀《約翰·繆爾傳:荒野中的朝聖者》

繆爾像

自然的信徒約翰·繆爾的一生 ——讀《約翰·繆爾傳:荒野中的朝聖者》

《約翰·繆爾傳:荒野中的朝聖者》作者、美國環境史學家唐納德· 沃斯特

主持人點評

博物學家約翰·繆爾與老羅斯福總統在約塞米蒂山頂的一張合影經常被人談論。他們一起紮營,一起欣賞、談論大自然,討論自然保護議題。無權無勢的繆爾如何能與位高權重的老羅斯福單獨在一起?因為他們都特別喜愛大自然,都是名副其實的博物學家。他們在一起有許多共同語言,而且互相需要。而通常情形是,博物學家根本無機會與當權者交談,後者身邊多為經濟學家、軍事顧問、科學家。

“國家公園”概念如今已經盡人皆知,中國也提出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回想一下,如此重要的一個概念卻不是科學家首先提出的,而是博物學家提出的。是不是有點奇怪?其實不奇怪。生態學、保護生物學都是博物學家開創的,他們比一般的學者看得更遠,對大自然更有感情。他們更容易以非人類中心論的視角看問題。

主持人:劉華傑

在他旅行的行囊中有一個深色封面的空白筆記本,筆記本的扉頁上寫著主人的姓名與地址:“約翰·繆爾,地球,宇宙”。他是這部傳記的主人公——約翰 · 繆爾(JohnMuir, 1838-1914)。繆爾是美國現代自然保護運動的先驅、自然生態保育的倡導者,其環保思想對美國現代環境保護運動產生了重要影響。他推進了以約塞米蒂國家公園為代表的森林保留地和國家公園的建立,被譽為美國“國家公園之父”,同時創立了美國最重要的環保組織塞拉俱樂部。作為博物學家,繆爾一生親近自然,積極投身於與植物學、地質學及地理學相關的博物學研究並取得了豐富成果。繆爾對於自然的熱愛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感召著人們為了自然保護而不懈努力。牛津大學出版社於2008年出版了美國環境史學家唐納德·沃斯特所著的《約翰·繆爾傳:荒野中的朝聖者》,該書以傳記的形式向我們呈現了繆爾豐富的人生經歷。這部傳記由王佳強、何佳媛譯成中文並於2019年出版,這是關於約翰·繆爾首部被譯成中文的傳記作品。

沃斯特在這部傳記中生動地再現了繆爾頗具傳奇色彩的一生。1838年4月21日約翰·繆爾出生於蘇格蘭東海岸的鄧巴;在他11歲時,全家隨父親穿越大西洋,來到美利堅合眾國,並在威斯康星州的“噴泉農場”定居。青少年時期接觸美國邊疆荒野和自然的經歷給繆爾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並在他心中播撒了日後進入“荒野大學”的種子。青年時期的繆爾具有機械發明的潛力與雄心,在20歲出頭的時候,繆爾離開家中農場外出闖蕩,隨後進入威斯康星大學學習。然而,繆爾最終沒從這所學校畢業;在學習了兩年半之後,繆爾投身自然,在這座“荒野大學”之中進行野外考察與徒步旅行。他穿越人跡罕至的荒野與原始森林,在親自體驗與探索中體悟荒野中的自然之美。受到亞歷山大·馮·洪堡的影響,繆爾一直以來計劃著進行一次穿越美國南部、西印度群島以及南美洲的宏偉植物學遠足探險,此時的繆爾被裹挾在工業社會的飛速發展和探索自然的渴望之間。

1867年,在工廠車間發生的一次意外事故差點奪去了繆爾的視力,這一經歷堅定了繆爾抓住機遇實現自己的植物探索之旅的信念,從此繆爾投身自然,在許多人跡罕至的峽谷山峰留下足跡。在徒步旅行與探索的過程中,繆爾不僅創作了包括《我們的國家公園》《加州的群山》《夏日走過山間》在內的深受讀者喜愛的自然文學經典作品,更在探索自然的同時不斷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自然資源的開發及環境保護相關問題。

此後的人生中,繆爾帶著極大的熱情投身於自然環境保護的公共事業之中。在繆爾和其他環保主義者的奔走呼籲與影響之下,美國國會通過相關法令,逐步實施系統而全面的自然環境與資源保護政策。繆爾對於自然的熱愛和環保的熱情甚至影響了西奧多 · 羅斯福總統,他向羅斯福總統提出通過建立“國家公園”的形式保護美國的自然環境並得到認可,這對後來美國眾多國家公園和森林保護區的建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繆爾憑藉自己的影響推動了美國生態保護系統的建立,同時為世界各地的環境保護提供了範本。在繆爾和其他自然保護者的共同努力下,美國最重要的環保組織塞拉俱樂部於1892年成立,繆爾對於自然的熱愛與環保的熱情在一代一代的環境保護主義者的不懈努力中得到繼承與發揚。

沃斯特在創作過程中參考了豐富的文本資料,包括繆爾出版的作品、遊記以及大量私人通信等,我們從中可以一窺繆爾的自然觀念以及環境思想。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飛速發展使得人類對於自然資源需求猛增,人類對自然的變本加厲的索取和破壞使得一部分人開始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環境保護的自覺意識。以繆爾為代表的環境保護維持論者強調自然本身,認為其價值是不依附於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判斷的,自然界中存在的萬物就其存在本身而言已經足以說明其自身獨特的意義。因此,對於自然生態及物種的保護不應當僅僅出於對於人類利用價值的考量,而應該出於對於自然本身價值的尊重。以繆爾為代表的環境保護維持論者由此提出一種較為激進的不加人為干涉的環保主張。繆爾不僅顛覆傳統的自然觀念,其思想更是體現出了一種對於自然整體論的認識。在實地考察中,繆爾更是感悟到了隱藏在萬物之中的和諧統一,在內華達山脈考察時,繆爾感受到“自然是一個完整的身體,像他自己一樣帶著一顆心臟跳動,他比之前任何時候都更強烈感受到,自己心臟的跳動是如此整齊協調”,這與繆爾思想中的自然神學和泛神論交織的神秘主義特徵相聯繫。

與以往將繆爾及其出版作品作為自然主義文學進行研究的作品不同,該書是首次完整參考了繆爾的著作以及全部私人書信後完成的傳記。沃斯特第一次從歷史學家的視角重述繆爾的生平經歷,將他置於其生活的歷史情景與社會背景之中,在力圖接近歷史原貌的同時,通過豐富的細節描寫為讀者呈現出一個生動立體的約翰· 繆爾形象。這部傳記不僅描述了作為美國自然保護運動先驅的繆爾,更是描述了一個作為工人、丈夫、父親、農場管理者、探險家、博物學家等多重身份的繆爾。沃斯特通過敘述巧妙地呈現出繆爾在成長和生活中所面臨的身份認同、人生追求、處理自然與社會以及宗教的關係等諸多方面的矛盾與張力。

該書的另一大特色體現在沃斯特在塑造繆爾形象的同時,從歷史學家的獨特視角出發,為讀者勾勒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圖景,同時探究繆爾自然觀念和環境保護思想形成背後受到的家庭與社會的影響,並嘗試透過對於繆爾個體的關注來思考美國現代環境主義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沃斯特通過對於繆爾生平經歷及思想的重述探討了自由民主對於人與自然關係的影響。他認為繆爾之所以成長為一名自由主義者、民主人士以及自然保護主張者,是與其所處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現代自由民主引入後的變革時期相關的。傳記的中譯本翻譯清晰流暢,並在每一章開頭都別出心裁地摘錄了繆爾作品中的片段,讓讀者有機會在瞭解繆爾生平經歷的同時感受繆爾靈動的文字。

約翰· 繆爾一生親近自然的生活經歷,不僅推動了美國生態環境保護運動的發展,更為世界的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沃斯特這部重磅作品中譯本的問世,不僅能使中文讀者走近繆爾親近自然的一生,瞭解其在環境保護方面的思想與努力,同時對於我們今天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進行環境保護具有積極的啟發意義。

先讀為快

這種對自然的熱愛,如同繆爾和他深色皮膚的朋友一樣,可以跨越種族的差異,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他們可以在晴朗的週末一起沿著峽谷漫步,看見鵪鶉從小路橫穿過去,聞著空氣中灌木蒿清新的味道,尋找掛在城市朦朧上空的星星。儘管存在差異,在大自然面前,所有的遠足者都有著相同的激情和轉瞬即逝的野性,這把他們緊密聯繫起來。(節選自第3頁序言)

加利福尼亞立刻吸引了繆爾,儘管有漫長的人類歷史,在這裡仍然能發現原始的純真;比較清晰的是,他在內華達山的夏天喚醒了他一生中最深刻、最濃烈的情感,這是一種長時間的喜悅之情,他將努力去銘記和回味,一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他整個身體,不僅僅是眼睛,都感受到周圍的美景。每一種感受都變得強烈和鮮活。他在岩石上跳躍,在山坡上爬行,懸掛在可怕的懸崖邊上,任他的臉被瀑布的水霧淋溼,在長滿了百合花的草地裡蹚行,嘲笑蚱蜢和花栗鼠充滿活力的滑稽動作,輕撫高聳的翠柏和糖松的樹皮,每個晚上都躺在雲杉樹枝做的芳香床墊上休息。他看到或感受到的每樣事物,看起來與其他事物都極度和諧。“當我們試圖挑揀出一樣事物,”他寫道,“我們發現它與宇宙中其他所有事物都關聯在一起。”自然是一個完整的身體,像他自己一樣帶著一顆心臟跳動,他比之前任何時候都更強烈感受到,自己的心臟的跳動是如此整齊協調。他感受到,這是在最完整的意義上,向自然宗教的深刻轉換。(節選自第151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