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智慧校園研究中心丨劉長銘專訪(中):4.0時代的教師培訓

未來智慧校園研究中心丨劉長銘專訪(中):4.0時代的教師培訓


本期《白丁會客廳》系列訪談“疫情下的反思:我們與未來教育的距離”,有幸邀請到北京金融街潤澤學校總校長劉長銘,作為著名教育家,他為我們分享了教育4.0時代下對教育技術的思考,對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看法,以及對未來教師培訓發展方向的判斷。


因篇幅較長,此份採訪實錄將分3次進行文字推送,敬請關注。


(注:本文為視頻專訪實錄,未經本人審閱)


未來智慧校園研究中心丨劉長銘專訪(中):4.0時代的教師培訓


受訪嘉賓

劉長銘

北京金融街潤澤學校總校長


主持人

鄭德林 (白丁)

未來學校研究院執行院長

中國教育智庫總負責人


4.0時代的教師培訓:浸潤、平等、交互


白丁:我們在執行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未來學校研究與實驗計劃》的過程已經開始了未來校長相關的培育,最近也在策劃未來骨幹教師的培養。劉校在未來骨幹教師培養這方面非常有經驗,也非常有見地。想借著這個機會請教一下,教育4.0的時代,從教師的思想觀念、必備知識和教學技能這三個方面,相較過去會發生一些什麼樣的顯著的變化?

劉長銘:這方面我也談不上有太多的經驗,確實也參與了一些教師培訓的工作,跟各地的老師做了一些交流。每次交流,我也能從其他老師那裡學到很多東西。我感覺,未來教師培訓確實是一件非常艱鉅的工作。我們傳統的講大課的方式,效果是最差的。我覺得更有效的方式可能是一種浸潤式的。老師到某個地方、某個學校去體驗一段時間。

過去,北京四中在外地也建過幾所學校。在這幾所學校建設開創之前,招來的老師會到四中去浸潤式的培訓一個學期。這些老師回到新建的學校去確實是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他們有了一些新的教學方式,很快成為了當地具有影響力的老師。我覺得教師的發展、教師的培訓,更多的應該是一種浸潤式的,案例交流、案例探討、反思,這樣的一種形式。但是我們今天更多的培訓方式可能是請專家做報告、講大課。

我做鄉村教師的培訓的時候特意到網上收集了一些關於教師培訓方面的研究資料。我在調研的資料裡邊發現大家可能都有共識,都認為這種聽專家講課的方式效果是最差的。更希望是用討論式的、交流式的這樣的方式。我覺得將來適應4.0時代的培訓,可能更多的是一種平等的、交互的方式。

4.0國內教師的兩大缺陷:讀書少、經歷少


劉長銘:此外,我覺得我們目前老師有兩大常見的缺陷,我甚至覺得這是我們中國絕大多數老師存在兩個短板。第一,我們學校老師的經歷基本上都是從學校上學,然後考師範院校,從師範院校出來之後又回到中小學去做老師。絕大多數老師的從業經歷都非常的單一。老師經歷單一,我覺得是老師的不足。同事中有幾個老師有其他行業的從業經歷。由於有不同的經歷,他們對教育教學的理解,對於人的發展的理解,對於人的成長規律的看法就跟那些沒有其他工作經歷的老師是不一樣的。他們在教學中採取的一些方法、組織的一些活動都和別的老師不一樣,這是一個。

再一個我覺得我們中國的老師讀書太少。反思自己,我讀書最少這段時間,實際上是當老師,特別是教學特別緊張這二十多年。我想這可能是普遍的一種情況,因為我教物理,我得大量的去做題、去做實驗,所以讀書就相對少。後來我發現,可能我還不是最少的,因為我平時還是要讀一些。


所以,我覺得一個是不斷增加、豐富自己的經歷,再一個不斷地通過讀書來充實自己,是老師成長的兩個很重要的方面。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我認為我們的老師應該不斷地去總結反思。如果一個老師堅持幾年,每天要寫一些教育的反思的話,那這個老師的成長一定是非常快的。過去在四中的時候我們特別提倡老師寫一些教育故事,就是和學生接觸的過程中發生的一些事情,我們用給它落實到文字上。落實到文字的過程中,實際上就是對這個事情進行了一個更為深刻的反思。特別是從教育者專業的角度、教育者理論的角度來對這個事情重新的來進行分析,是非常有利於老師的成長和進步的。

我們談到了未來教育、教育4.0,知識的教學這部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一些技術手段來代替。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老師更重要的角色可能是一種生活的指導者、成長的引領者。所以我們老師在如何當好學生的人生導師方面,可能是將來老師注重的培訓和發展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我反思我這麼多年做老師從年輕到後來比較成熟,在教師這個工作崗位上,我們參加了那麼多的培訓,絕大多數的培訓,甚至於可以說全部的培訓都是分析教材、考試分析等等。但是對於教學方式、對於教育的方式,對於如何去指導學生成長,引領他成長,在這方面應該說培訓的量是不夠的。

我在過去幾年在很多地方和老師交流,其中一個話題是師生關係。有一次我跟一個大學師範院校的校長聊天,我說,工作了幾十年,臨退休的時候發現,其實當老師非常重要的一門課你們從來沒教過,到現在可能大學師範院校裡也沒有。這門課的名稱就是師生關係。其實

教育說到底就是我們人和人之間發生怎樣的關係,在這些聯繫的過程中怎樣去施加影響。但是今天在我們師範學校的課程裡邊,這樣的課程是嚴重不足的。我們基本上在這方面都是無證上崗。

白丁:剛才劉校提到潤澤學校的老師,十一點半之後還要繼續做微課。這些限制了他能夠有閒暇的時間去讀書。這也可能是我們一線教師所面臨的關於成長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

劉長銘:確實是要處理好這個問題。我原來的同事,一位非常有名的老師,北京四中教歷史的趙利劍老師,在多年前有一次我們開他的教育思想的研討會,他給大家列了一個書單。在兩年左右的時間裡,他讀了70多本書。像這樣的老師,怎麼能夠不成長為一個特級教師呢?他的成長是非常棒的,他也是一個非常受學生歡迎的老師。但是老師們很晚還要備課,並不能說明他們就沒有時間讀書,也可能他們在別的時間讀書,更多的是在工作中作為一個資料的引用來讀一些書。總體來說應該文科老師要讀書更多一些。

鄉村教師要善於挖掘教育資源


白丁:剛才劉校提到了對鄉村教師的關注。接下來的話題跟鄉村教師有一定的關聯。知道您一直致力於教師培訓,特別是鄉村教師的培訓。但疫情和網課,讓我們再一次看到了中國貧富差距所帶來的教育風波,他們該如何適應未來,這是否會帶來新的教育不公?這個題可能有點大。

劉長銘:這個問題確實是不太好說。這兩年我接觸了非常多鄉村的老師,也參加過一些鄉村教師培訓。我在和這些老師交流的時候總談我的一個看法、一個觀點,就是學校的辦學條件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有的時候也不是唯一的決定一切的東西。我覺得可能更多的時候老師要擅於挖掘自己,在這樣的學校環境、教育環境中有哪些資源可以利用。

有一次我和小學的希望工程的老師們交流,談到這個話題。我說我們能不能夠在一個鄉村的學校,在一個條件相對來說很差的學校,沒有那種高精尖的、豪華的設備、沒有高級的實驗室,我們能不能夠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能不能夠培養出富有創造力的學生?

那天跟老師們交流的時候我帶了幾個吹肥皂泡的玩具,我說我們今天就討論一下研究一下這個,看這肥皂泡裡能出現一個什麼樣的話題,什麼樣的課題。所有參與研究的老師們在那天討論的非常的熱烈,非常的激烈,立刻幾十個話題。讓孩子圍繞著肥皂泡來進行一些探究式的學習、研究式的學習。所以我覺得我們還要努力地去挖掘一些自己可利用的條件。我覺得每一個學校可能都能夠有這樣的條件。

我在前幾年去溫州去拜訪一個老師,這個老師很了不起。他所在的學校就是一個農村的小學,23個學生6個老師,其中有22個學生是留守兒童。他在這個學校裡開發了山水田園課程。他說在我們這裡頭所有的東西都是課程,你看遠處那個山,其中有一個課程就是登上最高的山來回望自己的校園。登山的過程中,一花一木都是他們學生學習的內容。所以我覺得我們

鄉村的學校可能也有鄉村的學校可利用的資源。我們更多的需要老師去把這些資源利用好。

確實有的時候我們要改變方式。我走過很多的學校,比如說鄉村的教學點,教學點只有一個學生兩個學生這樣的我都見過。我看到有一個兩個小孩的學校,上課的時候老師站在前頭,講臺後面,跟我們在一般的學校,教幾十個學生的那種班級一樣,老師站在前面也寫黑板也講課本。其實我覺得像這樣的學校,乾脆我們拿幾個小板凳坐在大樹底下,我們的一個老師帶著孩子走到大自然中去學習各種東西。我覺得這都是很好的一種學習的方式。所以有的時候我們確實也需要觀念有些突破。


越薄弱的學校,越應該多樣化發展


劉長銘:當然我知道,作為鄉村老師他的壓力很大。一方面有生活的壓力,再一方面我們的

評價方式也極大地束縛了老師潛能的發揮,比如說他們也面臨著達標考試、要分數排序、要去關注學生考試的情況。剛才談到了4.0,4.0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從標準化走向多樣化


我們的社會組織逐漸小型化了,我們已經不是為了進入到某些大企業組織中工作去了。進入到企業我們需要標準,所以過去工業時代的教育,我們都需要達到一定的標準。這個標準典型的代表就是文憑、學歷證書。你有了學歷證書就說明你達到了標準,可以進入這裡、進入那裡工作。我們現在招聘公務員就是典型的這種情況。但是實際上未來的社會是非常多樣化的,組織小型化、組織多樣化,人的需求、社會的需求也是多樣化的。所以我們更應該看重這種多樣化的發展模式。

我覺得越是一個薄弱的學校,我們越需要淡化這種統一的要求,而讓小孩去多樣化發展。我有一次跟一個農村校長聊天,他們學校的學生就是周圍幾個村子的孩子。他抱怨說我們這個學校的學生如何如何差。我說乾脆你就淡化一下考試,想辦法讓老師帶著小孩去發現各種各樣感興趣的問題,讓他們圍繞有興趣的問題來學,你不一定非得注重那個考試,當然考試很重要。他說領導特別看重考試,我說你跟領導說,我們這幾十個孩子,考試提高個幾分,在整個區裡頭統計小數點後面兩三位都顯示不出來,但是你讓小孩們能夠有興趣的學習,愛學什麼學什麼,搞一些研究性的探索性的學習,煥發了興趣,可能孩子就能在這方面出點成績,那個孩子在那方面出點成績。不僅很好地促進了學生的發展,也很好地提高了學校的顯示度。我覺得這可能是更好的一種發展的模式。

今天我們農村孩子其實更需要給他多樣化的發展的條件。四中的學生過去每年都要到農村去支教,他們也大量的接觸農村的孩子。有一次一個同學回來跟我說,他臨回來的時候,農村的孩子拉著他的手,說大哥哥你以後還來嗎?你明年還來嗎?你到我家去玩吧。那個農村的孩子是個初中的學生,他說我們家就是開農家院的,你就到我們家吃到我們家住。我準備畢業了就去開農家院。其實一個孩子能夠把農家院開好了,這不也是對社會的貢獻嗎?為什麼非得要讓他去學那些東西呢?當然呢我們國家的義務教育法有規定,必須要達到什麼樣的標準。

今天我們的考試出現的問題是什麼呢?就比如會考、達標考試你合格了就可以,但是我們現在教育主管部門太熱衷於排序,你100%合格了都不行,你必須得多少優、多少良、多少合格,把學校都緊緊栓在了考試的分數上。我在很多的文章裡都談這樣的觀點,我說用考試排名來管理學校,實質上可能是最簡單的,但也是最落後的方式。

教育未來一定是走向多樣化的,其實每個學校的發展真的是多樣化的,我記得讀過一本書,說斯滕伯格在巴西、肯尼亞,研究怎麼去評估農村孩子的智力。他發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現象,就是有一些孩子的社會技能非常強,在社會上處理各種事情能力非常強,但是這樣的孩子往往學校考試的成績都很差。那種學校考試成績非常好的學生,社會技能、能力很差。所以他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應該怎樣評估孩子的智力?所以他提出了三元智力理論:分析性能力、創造性能力、應用性能力。

孩子是不一樣的,我們現在用工業時代一刀切的方式來要求所有的孩子確實是有問題的,這也造成了很多孩子不能適應這種學習,最後變成了所謂的差生。變成了所謂的差生後,他的精神他的心裡都受到了很大的打擊,最後出現一些其他的問題。

白丁:我今天在學習中央國務院發佈的關於勞動教育的意見的時候,裡邊有幾個字我印象比較深刻,叫“

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就是剛才劉校所講的反對一刀切。其實我們農村的學校、鄉村教師,有很多非常好的能夠就地取材的教育資源可以利用的。

實踐經驗影響著教師教學


劉長銘:今天鄭院長提到了教育4.0。隨著技術、教育的發展,教學的方式、學習的方式都有了很大的改變。但是每一次教育的進步,每一次時代教育進步,實際上都是在原有的基礎上發展的,它並不是和原有的教育方式完全脫離。即使我們今天有大量的信息化的教育手段,原始社會的那種師徒影響式的、示範模仿式的學習也永遠存在。


就拿我自己來說,小的時候我家生活在一個獨門獨院。後來文革以後,我們搬到了一個大雜院居住。院子裡頭有一個街坊,一個叔叔,他平常老在院子裡做木工,後來我就特別感興趣,老在旁邊看著他,看著看著後來我也就學會做木工了。後來有些傢俱都是我自己來做。我在上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在北京生活不下去了,就去了東北,到東北就失學了。在東北待了一年,在這一年裡頭學會了很多的技能。比如說趕車,趕牛車、趕馬車我都會。拿繩子打各種的結,開一些農業機械,怎麼使鐮刀,怎麼使鋤頭等等農村的活兒我都會幹,這是我第一次下鄉。等我第二次,高中畢業下鄉的時候,人家一看,呦!他怎麼什麼都會呢?所以我下鄉的第二年就當了生產隊長。

其實這種情況都是一種示範模仿式學習。我們平時和人交往的時候比如說聊一次天、吃一頓飯,如果你遇到了一個非常有智慧、非常有學問的人,你跟他的過程中,就可以學到很多東西。這種東西就不是書本上的學習,不是讀書讀屏的學習。這個示範模仿,除了模仿人家怎麼做事情,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你跟人談話的過程中,模仿怎麼去思考一個問題,怎麼去看一個問題。有的時候我們跟一個有學問的智者聊天的時候,感覺真是勝讀十年書啊。實質上就是在跟他聊天、接觸的過程中,我們模仿到了他的一些思維方式和看問題的角度。所以我說進入到4.0,以前那種模仿式的那種學習的形式仍然是都是存在的。

白丁:我剛才在想劉校當年第一次下鄉到了東北,為第二次當生產隊長做好了準備工作。那麼當年做了生產隊長跟在京城,作為一個非常知名學校的校長,這之間應該也是有淵源的、有關聯的。

劉長銘:作為老師來說實踐的經驗也是非常重要的。我當老師以後教初中物理,其中有一章內容就是關於柴油機,我認為我最初感到了當老師的成功就是講這一章。我講的活靈活現,為什麼呢?因為我在農村開過很長時間大拖拉機,我能把拖拉機整個都拆散了,然後再重新組裝起來。發動機上的每一個螺絲釘是幹什麼的我都知道,有了這麼豐富的實踐經驗我就能在給學生上課的時候滔滔不絕,給學生講得眼睛都直了,學生都奇怪,你怎麼那麼懂這個?我是開車的出身嘛。

白丁:過去經常會鬧很多笑話,說農業技校畢業的學生,從來沒下過田間地頭,就直接去指導農民做現代化的生產,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