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智慧校園研究中心丨劉長銘專訪(下):教師流動的痛如何解?

未來智慧校園研究中心丨劉長銘專訪(下):教師流動的痛如何解?


本期《白丁會客廳》系列訪談“疫情下的反思:我們與未來教育的距離”,有幸邀請到北京金融街潤澤學校總校長劉長銘,作為著名教育家,他為我們分享了教育4.0時代下對教育技術的思考,對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看法,以及對未來教師培訓發展方向的判斷。


因篇幅較長,此份採訪實錄將分3次進行文字推送,敬請關注。


(注:本文為視頻專訪實錄,未經本人審閱)


未來智慧校園研究中心丨劉長銘專訪(下):教師流動的痛如何解?


受訪嘉賓

劉長銘

北京金融街潤澤學校總校長


主持人

鄭德林 (白丁)

未來學校研究院執行院長

中國教育智庫總負責人


民辦學校的痛,教師流動頻繁


白丁:從公辦校到民辦校,這兩種學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設需求方面應該是有些不同的。那麼對於潤澤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方面您有哪些規劃和設想?它是如何與教育4.0的趨勢配套的?

劉長銘:我工作了40多年,前面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公辦校工作,進入到民辦校,我感覺到確實有很大的不同。這個不同,主要還不是信息化建設的水平,我覺得信息化建設的水平,不足以構成公辦校和民辦校之間的差異。

這裡簡單的談一談我的感受。和公辦學校相比,民辦學校承擔著不同的社會功能。我們知道公辦學校主要承擔的是普及、推進公平、推進均衡發展的社會功能,所以公辦教育主要承擔的社會職能,就是要促進社會教育公共資源均衡化的配置,所以我們今天大力推進教育公平。民辦學校的社會功能是給社會多樣化的教育需求提供一種選擇的機會。在這點上,公辦和民辦學校有著不同的社會功能,當然公辦和民辦將來大的趨勢是計算機排位招生,我覺得在國家推進教育均衡的過程中,這作為階段性的一個政策、一種措施出臺,也沒有什麼可說的。

從長遠的社會發展來看,應該尊重民辦學校對教育提供個性化選擇的規律和事實,他們承擔著不同的社會功能。

與一般的公辦學校相比,民辦更加註重理念構建的系統性、時代性、開放性。民辦學校更注重學校辦學特色的打造。民辦學校與家長地位上也顯得更加平等。確實我也見到了一些公辦學校在家長面前是很強勢的,民辦學校則在地位上跟家長更為平等。學校對於學生管理的精細化和個性化也體現的比公辦學校要更好一些、更突出一些,校園生活一般更加豐富,教學的方法也更靈活多樣。中等收費的民辦學校,差不多在10萬左右,或者5到20萬,這是一個比較大的跨度。中等收費水平的民辦學校可能更注重國際化特點的打造。民辦學校的運轉的效率要高一些。

但是民辦學校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我覺得最突出的問題就是教師的流動比較頻繁。不少民辦學校的舉辦者有一種老闆的心態。老闆的心態就是我只要拿錢就不愁沒有好老師,其實這是很糟糕的一種心態。

另外從老師來說也免不了一種打工的心態,打工的心態就使得老師在工作的過程中缺少意義了。

教師流失造成的損失是非常大的。我記得讀過一本書,裡面列舉了一個調查的結果,一個公司每年由於人員的流動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還有另外一個研究報告我記得是,員工的流失對公司的損失差不多是員工的年人工成本的五到十倍。所以作為一個民辦學校想辦好就要想明白怎麼能讓老師穩定。這是我們在接觸家長的時候,家長問我比較多的一個問題,他說你們的理念都非常好,但你們怎麼能夠保證你們的老師是穩定的呢?


教育4.0時代,觀念進步重於技術應用


劉長銘:所以教育信息化水平,我個人認為不是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的差異,甚至我都不認為是教育4.0與其他時代教育的根本的區別。今天我們手頭沒有計算機了,是不是就沒有教育4.0了?就不可能談教育4.0呢?其實不是這樣的。

教育4.0更多的體現在教育價值的進步,教育價值觀的進步。如果用一句話來說教育4.0的教育價值觀,我認為就是要回歸人本的價值。

所以在金融街潤澤學校,我們怎麼去體現迴歸人本的價值呢?我們提出一個概念叫OPST。OPST的就是說我們要促進人的四個方面的和諧的發展,包括生物性構建、人格性構建、社會性構建和工具性構建,我們把這四個方面的構建概括叫做OPST。實際上即使我們不用特別現代的技術來進行教學,仍然能夠能打造出4.0水準的教育,我覺得這裡更多的是一種觀念而不是一種手段,一種學習的方式,當然學習的方式也是4.0時代的一個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但是不是全部。

白丁:劉校剛才提到了一個民辦學校的共性問題就是,教師的穩定性問題,很多民辦學校校長也都探討過這個話題。那麼結合著教育信息化,就是結合著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當中的應用,是不是信息化的水平或者說人工智能的運用,能夠相對的彌補我們民辦學校師資的這個缺失或者說缺陷。

劉長銘:美國某大學做過一個報告研究,研究的是兒童語言學習。最後的結果就是我們採取信息手段教學的效果,總體來說無法與真人相比,這個結果是非常明顯的。我們可以用信息手段來提升各種各樣的內容,比如說非常好的畫面、非常標準的發音等等。但是最後的結果都沒有守著一個實實在在的人對促進兒童語言能力的發展效果好。

將來人工智能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取代老師?我覺得這個問題,我還沒有太想好。當然在很多地方我也在談,技術的發展使得技術今天既能夠提供標準化的知識,又能夠為人提供個性化的知識,這是毫無疑問的。這種知識傳授式教學可能可以越來越多的被技術來替代。但是一個老師所起的作用,至少在目前來看我不認為能夠用機器來替代。


資源多樣化難掩評價單一弊端


白丁:劉校在前面分享當中,提到了怎麼讓學生學的開心、學的高興。因為學習可能是會讓人覺得比較辛苦的一個事,那麼根據您的教育實踐,結合著教育4.0的判斷,您覺得怎麼樣才能夠讓學生學的開心、學的高興、喜歡學呢?這其實也是一直困擾著教育行業的非常大的一個問題。

劉長銘:這是困擾著全世界教育者的一個問題。怎麼能讓學生開心的學?我覺得今天學生不開心,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我們提供的教育的內容和評價的方式過於單一,它不能夠適應所有的人。我們今天給學生提供的課程和評價的方式可能能讓一部分學生開心,不可能所有的都不開心,但是確實有一些學生不願意學這些,他可能更願意學其他的東西。我們現在就有這樣的情況,比如說這個小孩痴迷音樂,他就特別想多學音樂,但是你非得讓他學數學,這個就有點強他所難了。

我們今天給學生提供的教育資源還不夠多樣化,確切的說其實我們可以給學生提供很多樣化的資源,但是我們現在評價的手段過於單一。學生可能學了很多東西,但是我們並不承認,我們承認的是課程考試的分數。這就使得很多的學生不適應。這就如同吃飯,我們今天都知道吃飯為了我們身體獲得營養。中小學給學生提供由專門的營養師來配置各食材的營養餐,但是得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營養餐得做的夠好吃,學生得吃到肚子裡才能獲得這些營養。如果你做的不好吃,學生不吃到肚子裡,這營養也獲得不了。

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只有營養餐才具有營養嗎?我吃別的東西,吃我認為更可口的東西,裡頭是不是就沒有這個營養呢?我舉這個例子的目的是說我們今天學習這個課程、那個課程來提高學生這方面、那方面的能力。我們能不能夠學習其他學生更感興趣的內容,同時也達到可以實踐提高這個能力的效果或者目的呢?

比如說我們都認為學習數學能很好地開發智力,其實學習語言、閱讀甚至於兒童之間玩遊戲,在玩的過程中增加社交活動同樣都可以開發智力。有一項腦神經科學方面的研究,結合古生物的研究,發現動物的腦容量和他所在的群體有很大關係,而與他食物的構成和生活的環境沒有什麼太大關係。腦容量的大小隻與群體的規模有非常直接的聯繫。所以他提出了一個社會腦假說,就是說我們人之所以能夠發展到今天,是因為有大量的社會活動。另外由此引申的一個推論就是

兒童廣泛地參與各種社會活動也可以同樣很好的開發智力。

所以如果我們要培養學生某種能力,完全可以用不同的知識作為載體。但是今天我們不行,我們只要求學生要學習這些知識,學生必須要學的知識。只有學了這些才能夠適應未來的社會,這種典型工業3.0的標準化教育模式的那種觀念,在4.0的時代不應該這樣的。

白丁:好的,非常感謝劉校。週五的晚上是比較寶貴的一個休閒的時間,但是我知道劉校最近的工作的節奏應該是一直還是比較快的也非常辛苦,感謝給我們帶來這麼精彩的分享,還有很多小故事,這些小故事都非常很有價值,非常有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