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傳統企業的“抗疫”心經:放緩國際化,向互聯網平臺企業轉型

一家傳統企業的“抗疫”心經:放緩國際化,向互聯網平臺企業轉型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張銳 “幾乎所有的業務板塊都有下滑,但定製促銷品的銷量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7%左右,僅銀行系統一個項目就有9個產品中標。”4月6日,家電企業榮電集團董事長侯文明說,今年他們要保住這個板塊的增長點。

但這樣的增長很難說是喜是憂。榮電集團贈禮品定製業務多數是與國內三大運營商、銀行等的合作的小家電產品,80%單價在200元以內,通常作為公司促銷回饋、走訪慰問的禮品。侯文明直言,當經濟活動不那麼好的時候,這塊業務就會好一些,但這塊業務好了,或許意味著其它業務未必好過。

2020年,從榮事達到榮電集團,這原本是一箇中國“老國貨”品牌向國際市場講述 “新國貨”故事的一年。無法迴避的是,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顛覆了企業對國際貿易形勢的原始評估。

侯文明在接受採訪時對於決定放緩國際化戰略並不避諱。他很坦然,畢竟與佔比約一成的國際業務相比,守住國內市場顯然更重要。他說,疫情使得企業更清楚地看到自己“桌子底下有幾條腿”,這些“桌子腿”就是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檢驗企業過去的基礎和積累做得夠不夠。

抓住新增長點

自二月份復工以來,侯文明最大的直覺感受是,公司的會開多了,天天都在討論新的增長點、新的著力點在哪兒。在大部分業務都出現不同程度下滑時,讓榮電內部感到意外的是一款電蒸飯盒銷量的增長。

疫情發生以前,這款電蒸飯盒的月銷量通常維持在大約20萬個左右,但2月初開始,他們感受到線上銷量的增長,當月銷量首次突破了100萬個。這款產品的熱銷讓榮電集團內部很快意識到,“抗疫”時期人們消費需求產生的變化。

“大家減少了在外就餐、注重健康衛生,開始迴歸家庭、迴歸廚房。”侯文明說,這對他們來說也是一個把國內市場吃得更透的機會,也是他說的要抓住的另一個增長點。今年3月份開始,榮電集團啟動了數項與防疫相關的產品研發,包括電子口罩、消毒水機等。雖然從整體來說,榮電對全年的市場預估是偏保守的,但公司計劃投資1個多億在原創性產品上,而這項投資在上一年度的預算大約是2000萬元。

“今年開始,從集團層面去補貼下面的企業做研發、做產品,這是以前沒有的。”

侯文明說,除了產品類的研發,重點業務板塊也在調整,“原本我們今年想在國際市場上好好挖掘一下的,現在就適當放緩。”

與此同時,贈禮品業務的地位被提到重點項目中,這項業務因為是與央企合作,有一定的質量門檻,又要求做企業聯名,小牌供應商做不了,大牌供應商的生產節奏未必合適,榮電集團從大家電轉型小家電後便將這塊兒細分市場納入其中。

“去年(促銷定製品)的銷售額是十來個億,大約佔總量的五分之一,現在其他板塊的業務還在恢復,就先把這個做起來。”侯文明相信,隨著經濟活動逐漸活躍起來,這項業務的量還會繼續增加。

抓住生態系統

比起今年因為疫情所逼突然之間要轉戰線上的企業而言,大大小小的家電企業們或許沒那麼倉促。因為產品單價不算高,有特色的又容易出爆款,尤其小家電在早期已經感受到直播帶來的紅利。

榮電集團在廣東中山直播基地有一處展廳,這裡現在正在成為公司內部的直播場所。“我們鼓勵所有員工有空都去直播,有訂單有提成,可以在公司賬號播也可以是個人的賬號。”榮電集團市場部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

2018年,榮電集團與李佳琦合作初嚐了一場直播破萬臺的銷量爆發。同年,該公司就啟動了安徽總部合肥基地產業園區內的網紅直播城的項目,搭建起十餘個直播間。2019年底,榮電集團再次啟動了珠三角地區的直播基地項目。與此同時,他們也把這種模式複製給全國的代理商。3月,微信推出小程序直播後榮電集團也迅速參與。

侯文明說,直播需要網紅在前端,但更需要超級供應鏈管理,而榮電這樣的企業最強大的就是供應鏈優勢,“我們在全國有7個工廠,浙江2個,中山3個,深圳1個,合肥1個,大大小小還有二三十個OEM體系。”事實上,侯文明的這一說法,也契合了包括薇婭背後行業頂級的謙尋直播機構們的想法。從去年開始,許多直播機構也在嘗試自建供應鏈。

榮電集團對於網紅直播的熱衷不是偶然。對於現在的榮電集團而言,互聯網平臺企業的定位高於傳統制造企業。2015年,榮電集團啟動中國(肥東)互聯網生態產業園項目,並在2016年3月22日正式開業,在安徽總部的合肥基地產業園區內完成130多家中小型互聯網企業垂直產業集群建設。

“這些入駐到產業園區的企業都與榮電集團的產業鏈有關係,就像一個孵化器,研發設計、電商運營、售後系統,我在每一個環節邀請社會企業參與,形成一個小型生態系統。”侯文明說,他們用了三年的時間,把各套環節跑通了。合肥基地的網紅直播城不是獨立,它們既服務於榮電集團的自營產品,也服務於產業園區內其他企業。同樣,園區裡孵化的企業既是榮電集團的供應鏈,也服務於園區外的其他企業。

“你沒有客戶(經銷商),我全國有3000多個客戶(經銷商);你沒有上游,我上游200到300家供應商;你不懂電商,我來幫你做線上。你只要有一招厲害,別的我都來給你配套。”榮電集團內部認為,這個生態佈局系統的搭建,順利完成了傳統企業向互聯網平臺企業的轉型升級。

侯文明說,疫情並沒有對榮電造成大的衝擊,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榮電集團下面有很多條腿。未來市場的競爭不是單個企業和單個品牌的競爭,而是一個生態系統與另一個生態系統的競爭,疫情只是使得他們更看清楚了這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