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炎炎,詩人們是如何納涼的?

炎炎夏日,如湯如沸,找個舒服的地方納涼成為了一件最美妙的事。試想一下,外面38℃,裡面開著空調,喝著涼茶,吹著啤酒,品著西瓜,時不時再看上兩篇文字,不得不說,生活竟是如此美好。可是在古代,一個沒有空調的夏日,詩人們又是怎麼度過的呢?

夏天炎炎,詩人們是如何納涼的?

李白: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這是李先生的一首五言絕句,後面還有一句: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不得不說,李白也是位體察生活的學者,這個“懶”並非真的懶,而是他知道,在這熱得流油的太陽下搖著扇子只會越來越熱,而且還是帶羽毛的,根本不解熱。所以他乾脆扇子一扔,帶著酒壺跑林山裡去了。

他將上衣脫了……不,全都脫了。躺在松樹林中。松樹因為是針葉,又厚,遠比其他樹抗輻射強。頭上遮天蔽日,底部不時還有微風穿過,李白往這兒一躺,清涼入骨,煩惱皆忘,真的是爽啊!

夏天炎炎,詩人們是如何納涼的?

孟浩然: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閒敞。

說起李白,就不得不提他的好友孟老師。孟老師寫的一首詩叫《夏日南亭懷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閒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南亭在峴山附近,不錯,就是張九齡“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的峴山。老孟到這兒幹嘛呢?

夏天炎炎,詩人們是如何納涼的?

納涼。這會兒太陽剛剛落下,月亮已經漸漸東上。老孟大開院門,披頭散髮彈起琴來。本來已經有點夕涼了,這一散發,一彈琴,將煩躁完全驅走。這個時候,荷花也送來了陣陣幽香,竹林裡的風葉聲也漸漸清響起來。

有人說: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那到底彈沒彈呢?自然是彈了。因此下一句就是: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自然是邊彈邊思之後,讓這種情感得到了昇華。因此,才導致一整晚都睡不好覺,甚至在夢中都想著與辛大一起彈琴鼓瑟,促膝長談。

夏天炎炎,詩人們是如何納涼的?

秦觀:攜扙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

秦觀的詞在後世女粉絲很多,比如李清照就是他最大的一個女粉絲。這首《納涼》寫的是別有特色,完全不同於他那婉約詞。

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他攜著竹杖到大柳樹下去納涼,這還不算,他還帶來了秘密武器——床。往上一躺,悠哉悠哉地睡了起來。直睡到夜半三更,一輪明月高掛,歌女的笛聲從湖面上飄來,這時又混合著蓮花的清香,真讓人心曠神怡,寵辱偕忘。

夏天炎炎,詩人們是如何納涼的?

楊萬里: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有著這樣自然逸趣的楊萬里,在夏日裡納涼也不一般。他說: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

夏天炎炎,詩人們是如何納涼的?

不是風是什麼呢?其實啊,是大自然的絲絲涼意,意境與白居易的《銷暑》差不多:

何以銷煩暑?端居一院中。

熱散由心靜,涼生為室空。

當心靜下來了,整個世界就靜了。所以當入夜人們都休息,那竹深樹密之處,伴隨著蟲鳴,便起了幾絲涼意。那不是風,是大自然的寂靜。

夏天炎炎,詩人們是如何納涼的?

古代沒有空調,在炎炎夏日想要尋找一絲涼意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可是人們卻有了更多的時間去親近自然、欣賞風景。比起整天坐在空調房中追劇、玩遊戲,去河邊看花,到山裡聆松風,在竹深樹密的自家小院裡聽蟬鳴,變得更有意思。所以,沏一杯茶,焚一段香,放一束花,讓生活慢下來,你就會發現,窗外一直有風景。而那竹深樹密,荷葉池塘,原來是多麼美妙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