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如果只貪圖一時利益之快,那隻會爬得越高,跌得越重

4月7日,瑞幸咖啡美股盤前宣佈停盤,暫時停止其在股票市場上的交易。就在此前,瑞幸自曝22億造假事件導致瑞幸咖啡當日暴跌80%,這個自成立到公司上市只用了17個月時間的商業神話正前路未卜,一切都在等待更多的消息披露。

就在停盤的前5天,遲遲未發佈四季度財報的瑞幸咖啡在發佈了一份舉世震驚的“自查”報告,承認其在2019年二季度至四季度內存在偽造交易行為,涉及銷售額達22億元人民幣,同時將鍋直接甩給了公司COO劉健和他手下的四位員工。瑞幸咖啡隨即表示涉事高管及員工已被停職調查,並已委託由獨立董事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及其委任的第三方獨立機構進行全面調查。

瑞幸咖啡:如果只貪圖一時利益之快,那隻會爬得越高,跌得越重

如此自曝家醜,還是22個億,股價不崩盤都難。

22億對瑞幸咖啡是什麼概念?瑞幸咖啡2019年前三季度的主營業務收入為29.29億元,而22億元的造假規模,已經逼近了其三個季度總營收規模。

受此消息影響,瑞幸咖啡股價盤前一度暴跌超80%,並五次觸發熔斷機制、交易暫停。截止4月2日收盤,瑞幸咖啡下跌75.57%,收報6.4美元,市值一夜縮水近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54億元)。

消息一出,吃瓜群眾紛紛參與討論,更多的人還是擔心 “我的咖啡券還沒用完怎麼辦”,這也間接導致了瑞幸咖啡近期訂單量猛增的現象,但卻依然無法挽回其財務造假,企業失信的現狀。

瑞幸咖啡的崩盤儘管已經在一些人的意料之中,但崩盤的速度卻讓人措手不及,剛在兩個多月前,也就是2020年1月17日,瑞幸股價還曾達到51.38美元的峰值。經歷了企業失信,財務造假,慘遭停牌的瑞幸咖啡的最終結局會是怎麼樣?先讓我們來回顧一下他曾經的輝煌之路。

2

曾經的輝煌

瑞幸咖啡的爆發其實是在2018年,當時,便宜到底的價格和鋪天蓋地的廣告吸引著人們走入這個快速擴張的新型咖啡店。這個在2017年成立的咖啡店僅僅用了一年的時間就在北京、上海、廣州、西安、青島等全國 22 個城市佈局了 2 073 家門店,並在公司成立的18個月後在美國納斯達克敲鐘上市。

瑞幸咖啡很早就確定了社交裂變的打法,利用價格戰加社交開拓市場。比如,前期新客戶免費喝一杯,介紹一個新客戶可以再獎勵一杯,買二贈一和買五贈五等。這些打法帶來了很多優質新客戶,拉新、裂變的效果也符合瑞幸的預期。具體而言,瑞幸的打法包括以下幾種。

瑞幸咖啡:如果只貪圖一時利益之快,那隻會爬得越高,跌得越重

1. 首杯獎勵。如果你是在寫字樓內上班的白領一族,你很可能在電梯間看過這樣一張海報:代言人湯唯或是劉昊然手捧一個“小藍杯”笑吟吟地邀請你喝一杯大師咖啡。掃描圖中的二維碼,下載瑞幸咖啡手機軟件,你就能免費獲得一杯咖啡。

2. 拉新獎勵。用老客戶帶來新客戶,是流量裂變的本質。瑞幸咖啡手機軟件一直在主推“免費送給好友咖啡,各自得一杯”。你只要把鏈接分享給非會員好友,對方下載手機軟件並註冊後,他就能和你各享一杯贈飲。

3. 咖啡請客。對應於微信紅包,咖啡請客位於咖啡錢包裡,是以更含蓄的方式表達對朋友心意的方式。你可以通過咖啡請客為好友送上一杯或多杯咖啡,同樣享受多買多贈的優惠。

這套定位和打法,使瑞幸咖啡很容易基於現有的用戶流量建立自有流量池,再進一步憑藉對流量池的運營,不斷帶來新的用戶裂變,以低成本實現用戶增長。同時,從上線第一天開始,瑞幸就給用戶行為設置了 60 多個標籤,到後來已經有 100 多個標籤。瑞幸通過數據可以精準地記錄用戶行為,並進行數據分析,從而得到準確的用戶畫像。這些畫像,又進一步提高了瑞幸在裂變時的效率和精度,使它大大地超越了傳統模式。

然而,打得一手好算盤的瑞幸咖啡沒有想到他陷入危機的速度和他獲得成功的速度一樣快,不到4年的時間,就經歷了一次從高峰向低谷的重大危機。

3

你想要哪一組數據?

從成立到上市,星巴克用了21年,麥當勞則用了25年之久,瑞幸咖啡只花了17個月時間,創造了全球最快IPO公司的紀錄。只追求速度的結果很有可能就是失速,如果只貪圖一時利益之快,那隻會得到一個結果:爬得越高,跌得就越重。其實,追求卓越和追求誠信,從來就是企業能夠獲得長遠成功的兩個重要的法寶。

瑞幸咖啡:如果只貪圖一時利益之快,那隻會爬得越高,跌得越重

說到追求誠信,全球私募巨頭黑石集團可以說是一個典範。這家成立於1985年的公司從默默無聞走到現在已經經歷了30多年的洗禮,到2019年,黑石管理的資金總額超過5500億美元,成為實至名歸的私募無冕之王。黑石集團聯合創始人蘇世民在他的新書《蘇世民:我的經驗與教訓》中就強調了誠信的重要性。

誠信幾乎是他管理公司的一項牢不可摧的基石,其實,蘇世民眼中的誠信很簡單,就是去贏得良好的聲譽。同時他也一直是這樣做的,他對於誠信的價值觀就是持續建立自己的聲譽:誠實善良、吃苦耐勞、尊重他人、信守承諾。

然而,他也曾經歷過員工私自數據造假的風波,而且還是一次有預謀的造假。

在黑石公司剛開始投資房地產的幾年,有一次開會討論一個資產的定價。相關團隊的主管剛從一家房地產專業公司離職加入黑石。這位主管直接問蘇世民:你想要哪一組數據?並提示說他有完整的四套數據:一組給銀行看的數據,一組給稅務部門看的數據,還有一組融資時用的數據,再有就是我們內部的數據。

員工準備得很充分,正在員工為他捏造的數據而得意,等待老闆的誇獎時,蘇世民卻訝異於他的所作所為,鄭重其事地教育了他。

恪守誠信的蘇世民給出了直接而肯定的回答:在黑石我們只有一組數據。無論是給銀行,給有限合夥人,還是給稅務部門。他認為黑石必須告訴別人他們自己相信的東西,黑石並不是在做詐騙生意。

蘇世民勒令這位主管再帶團隊來彙報數據的時候,他只想看到一組數據,這組數據必須是真實的,否則就只能請他另謀高就。

在爾虞我詐的華爾街,誠信的確是十分可貴的東西,當蘇世民回顧自己的職業生涯時,其實他也曾與華爾街最不堪的人打過交道。他也曾見過人們背信棄義,給自己、公司和家人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4

財務造假,企業失信是致命的

蘇世民在雷曼兄弟公司主管併購業務時期,他的同事丹尼斯·萊文在1986 年,承認了自己內幕交易、證券欺詐和做偽證的罪行。丹尼斯·萊文的的同夥是伊萬·博斯基,蘇世民對於他的描述是:“這個交易員總是穿著三件套西裝,穩居華爾街中心,賺了數千萬美元。”

瑞幸咖啡:如果只貪圖一時利益之快,那隻會爬得越高,跌得越重


私募巨頭黑石聯合創始人蘇世民

博斯基也曾經邀請過蘇世民去哈佛俱樂部喝酒。他裝作不經意地樣子問蘇世民是否喜歡在雷曼兄弟工作,蘇世民並沒有防備直言在這裡工作得很開心。然而他卻反覆追問蘇世民是否想賺更多的錢,並表示他有很多門路。

就在此後不久,《華爾街日報》刊登了一篇故事,講述了博斯基如何引誘另一位同謀馬蒂·西格爾入夥。博斯基邀請他在哈佛俱樂部見面,也提出了同一個奇怪的問題:“你不想早點兒賺更多錢嗎?”

蘇世民將這個故事告訴給第一年加入黑石的同事,以此作為警示。同時給新人發出警告:“如果我在黑石抓住你們做類似的事情,那麼我會親自把你們送進監獄。”

蘇世民在後來的工作中也一直恪守著誠信這一原則,同時也會嚴肅地告誡新晉的分析師:堅持我們的價值觀,永遠不要拿公司的聲譽冒險。

除了恪守誠信,蘇世民在公司管理上還制定了一系列的人才管理計劃,比如制定全面培訓計劃、堅定企業“八九十”人才觀、打破等級制度、培養優秀的企業文化來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等等。這些管理原則在蘇世民的新書《蘇世民:我的經驗與教訓》中均有呈現,蘇世民也憑藉著他追求卓越和誠信的品質,打造出了經久不衰的黑石集團,帶領著黑石集團一步步成為了全球私募股權和房地產投資公司巨頭。

在當今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全球經濟都面臨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驗,面對諸多的不確定性,各大企業應該如何做出正確的決策?投資人又應該如何調整策略,規避風險?作為普通投資者又應該如何配置資產?

蘇世民作為美國黑石集團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他經歷了7次大規模的市場下滑或衰退,曾在2006年做出消除全球房地產風險敞口的決定,成功預判市場風險、避免了投資失誤。35年來,他穿越週期,多次逆境翻盤,資產管理總額超過5500億美元,平均回報率高達30%以上,實現收益的穩定增長。

他在新書《蘇世民:我的經驗與教訓》中坦誠自己多年來的投資經驗,揭秘黑石背後獨特的投資邏輯,講述自身如何通過研究市場週期判斷投資機會,這些投資方法與決策邏輯對中國金融投資領域來說無異於一劑有力的強心劑。通過這本書,你將深入瞭解華爾街投資傳奇人物驚心動魄的成長故事,實際而可行的人生進階原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