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生追求自由獨立的蕭紅,唯獨不敢放棄情感依賴呢?

為什麼一生追求自由獨立的蕭紅,唯獨不敢放棄情感依賴呢?


“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這是蕭紅臨終前發出的悲嘆,讀來令人肝腸寸斷。

蕭紅,魯迅說她是“當今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還是和張愛玲齊名的“民國四大才女”之一。

在短短7年的創作生命裡,就能獲得如此高的殊榮與讚譽,可見這個女子有著怎樣的才華。

只是大多數人都忽視了蕭紅的才華,卻津津樂道於她那幾段糟糕的感情。

在蕭紅身上,矛盾性是她最大的特點。為了反抗包辦婚姻,她可以離家出走;在學校裡,她參加各種先鋒運動;需要安全感的她,卻四處流浪漂泊;她兩次懷著前任的孩子與現任在一起……

在去世前,蕭紅總結自己的痛苦說:“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為我是一個女人。”確如蕭紅所說,就是因為一個女人才造成了她的人生悲劇嗎?

其實不然,分析她的經歷,你會發現這一切都是她的性格造成的,而性格又是受到了原生家庭的影響。

為什麼一生追求自由獨立的蕭紅,唯獨不敢放棄情感依賴呢?

情感的匱乏是她追求自由的根源

蕭紅的出生,並不差。她生在黑龍江省呼蘭河畔一個地主家庭,後來父親還做了當地的教育官員。

可惜的是,就因為是個女孩,蕭紅並不受家人的喜愛。因為她生在端午節那天,奶奶便認為她會克父母,一直帶著這種成見,對她很冷淡。母親有著嚴重的重男輕女思想,對蕭紅非常冷漠。即便這種冷漠也只維持了8年,母親便去世了。父親霸道自私,專制主義思想嚴重,動輒就會打罵。母親剛剛去世,父親便給她找了繼母。

本來就不受待見的蕭紅,遇見繼母,對她來說更是雪上加霜。蕭紅曾說:“這個母親對我很客氣,不打我,就是罵,也是指著桌子椅子來罵我。客氣是越客氣了,但是冷淡了。”而父親脾氣暴戾,“偶然打碎一隻杯子,他就要罵到使人發抖的程度。”

生活在小康家庭,無衣食之憂,這是蕭紅的幸運。然而,生活在一個沒有溫暖與愛,只有壓制與冷漠的家庭裡,這又成了蕭紅的不幸。

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中,奧利弗·詹姆斯指出,3-6歲是我們是非觀形成的關鍵期。在這個階段,如果父母忽視了孩子的需求,就會讓孩子形成一種對父母的不認同。

奧利弗把它稱為良心,如果父母一味地忽視孩子的需求,懲罰孩子的時候,沒有明確的標準,而是隨著心情來決定,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就會形成脆弱的良心。

為什麼一生追求自由獨立的蕭紅,唯獨不敢放棄情感依賴呢?

很明顯,在家庭裡得不到重視與愛的蕭紅,長大後就形成了脆弱的良心。擁有脆弱的良心的人不受約束,容易衝動,一生都在與權威進行著對抗,在戀愛中,他們容易建立不穩定的關係。這個特點在蕭紅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她只是打碎一個杯子,父親都會罵到她身體發抖。繼母每天又指桑罵槐。可想而知,蕭紅生活在怎樣一個受壓迫的家庭裡。

這就導致蕭紅難以認同父母對自己的教育方式,更不認同父母的辦事方法。只是父親的壓制並沒有將蕭紅培養成唯唯諾諾的大家閨秀,相反激發出了她內在的叛逆——追尋自由。

這一點,蕭紅在家裡自然是無法實現的,只好將學校當成自己的實驗場。在學校裡,蕭紅可謂是個先鋒。受到五卅運動的影響,蕭紅剪辮子、演話劇、上街遊行、做募捐,她還加入了呼蘭河學生聯合會。她的這些行為,在保守的父親眼中是激進的、危險的,並不支持她。

當她提出要去哈爾濱讀中學時,父親一口就拒絕了。對於蕭紅來說,人生中最大的權威就是父親,她一生都活在對抗權威的路上,所以她怎麼能善罷甘休乖乖地聽父親的話呢?為了去讀書,她絕食,揚言自己要去修道院當修女。看到了她的決絕,父親才妥協。

在知道家裡給她訂了一門親事後,蕭紅又開始了反抗之路。她提出要退婚,家裡人自然不同意。為了給自己尋找新出路,她覺得只有離家出走,可是沒有伴她是不敢的,隨便抓了個表哥就上路了。蕭紅和這位叫陸哲舜的表哥到了北平,剛進入北平大學女子師範學院附屬女子中學讀書,就被家裡斷了經濟來源。這個表哥也灰溜溜地跑回了家。

為什麼一生追求自由獨立的蕭紅,唯獨不敢放棄情感依賴呢?

未婚夫汪恩甲聽說了蕭紅之事後,便追到了北平。困頓之下的蕭紅,和汪恩甲在一起了。汪家人覺得蕭紅名聲不好,就替汪恩甲退了婚。這讓蕭紅非常不爽。她身上的矛盾性又出現了,她退婚可以,別人退婚卻不行。她執意要打官司,最終卻輸得很慘,官司以蕭紅不守婦道,汪恩甲退婚為結。

沒了經濟來源與依靠,蕭紅只好妥協,回到了家裡。可是,一回到家裡,她就被父親軟禁了。一生愛自由的蕭紅如何能夠心甘情願地做家裡的棋子呢?

蕭紅再次出逃,只是她從不做周密的計劃,也不為未來考慮,衝動總是在她的生命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她再次找了汪恩甲,與他生活在一起。

在這兩段感情裡,蕭紅沒有愛,只有“救命稻草”,這個人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夠讓她逃避當前的現實就好。蕭紅一生都在衝動行事,她沒有周密地考慮過未來,也沒有想過如何能夠獲得真正的安全感,而是隨便抓住一根稻草就覺得它能帶自己逃離困境,走上光明之路。

她將父親視為洪水猛獸,一生都與之對抗。為了獲取自由,她是不惜代價的。只是她從沒有認真想過,以柔克剛或許是最好的辦法。倔強的她只會用硬碰硬的方法,讓自己頭破血流。她也未曾想過這樣的自由究竟是否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不得不說蕭紅的衝動,是她一生悲劇的起因,而這個悲劇的根源,在於原生家庭對她的忽視,從沒有給過她真正的情感需求。

為什麼一生追求自由獨立的蕭紅,唯獨不敢放棄情感依賴呢?

沒有安全感,讓她陷入情感依賴的陷阱

眾所周知,蕭紅的情感依賴是非常強的,她與汪恩甲的關係破滅之後,挺著大肚子又與蕭軍生活在一起。蕭軍離開後,她又懷著蕭軍的孩子與端木蕻良結了婚。端木離開後,她又找到了駱賓基。

如果說蕭紅與蕭軍在一起是環境所迫,當時蕭紅既有孕在身,又無錢付旅館的旅費,旅館老闆還威脅要把她賣到妓院去。那麼當她憑藉《生死場》在文壇一舉成名之後,經濟條件已有所改善,為何依舊沒能擺脫情感上的強度依賴呢?

英國的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爾比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依戀理論。這一理論可以解釋我們的交友與戀愛觀是如何形成的。

在依戀理論中,有一種模式叫纏人型依戀。纏人型依戀的特點是,總想和別人在情感上親密無間。一旦缺乏親密的情感關係時,就會感到不自在和孤獨。他們很容易墜入愛河,把伴侶理想化,想要絕對的親密關係。對待伴侶,他們會像母親一樣溺愛、照顧、保護他們。

對於伴侶來說,這種無微不至的愛,會讓他們感到窒息,更容易促使伴侶離開。

蕭紅的戀愛觀就是纏人型依戀。她沒有安全感,卻把安全感寄託在別人身上。所以,她一次次地投入到感情中,卻一次次受到傷害。

她對愛人的照顧無微不至,蕭軍曾回憶說:“她自己已經如此,卻還總要‘干涉’我的生活上一些瑣事,什麼枕頭硬啦,被子薄啦,吃東西多啦,多吃水果啦……”

為什麼一生追求自由獨立的蕭紅,唯獨不敢放棄情感依賴呢?

即使遠在日本,蕭紅在給蕭軍的信中,依舊會關照蕭軍的生活。只是蕭紅的這種愛讓蕭軍難以忍受,對蕭紅來說這是愛,對蕭軍來說這卻是桎梏。

蕭紅在與端木蕻良結婚時說:“我對端木蕻良沒有什麼過高的要求,我只想過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沒有爭吵、沒有打鬧、沒有不忠、沒有譏笑,有的只是互相諒解、愛護、體貼。”

看似蕭紅想過平凡人的生活,只是蕭紅始終都搞不懂婚姻的意義,同時她又開始完美這段婚姻,希望沒有爭吵、打鬧、不忠、譏笑,只有諒解、愛護和體貼。這在婚姻裡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正如斯萊特所說:“人們要求婚姻成為個體生命中最親密、最深厚、最重要和最持久的關係,自然就要求夫妻之間做情人、朋友、甚至是相互之間的心理治療師。”

顯然這是理想化的狀態,而蕭紅與端木蕻良結婚時就抱持著這樣的想法。

為什麼蕭紅會形成這種依戀模式呢?鮑爾比的依戀理論說,0.5-3歲是一個人形成安全依戀關係的敏感期。在這個時期,如果照顧者經常離開,對孩子的情感需求沒有反應,就會引起孩子的恐懼和焦慮。從小沒有建立起來的安全感,等到成人後,在親密關係中,他們就害怕被拋棄或拒絕。

研究顯示,由不敏感母親撫育的嬰幼兒中有62%長大以後會缺乏安全感。同時,早期不良撫育對孩子安全感的影響會持續幾十年。

從小,蕭紅就不受家人的待見,重男輕女的母親對她無比冷漠。自然,對蕭紅的情感需求根本不會滿足。這就讓蕭紅一直處於一種不安全的狀態裡。成年後,蕭紅急於和別人建立親密關係,她不懂如何愛自己,也不懂如何愛別人,只希望別人能夠給她安全感。越缺愛的孩子,成年後對愛的渴望就越虛幻。這種期望帶有盲目性,也帶有完美化。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蕭紅能夠先後兩次懷著前任的孩子與現任生活在一起了。

著名的心理治療師薩提亞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在短短31年的生命裡,蕭紅一直沒能走出童年的世界,她希望有人可以依賴,希望有人給足自己需要的安全感,可是她從來不知道安全感只有自己給的才最可靠。

蕭紅的悲劇有時代因素,更多的是原生家庭對她的影響。她以為對抗原生家庭就是最好的救贖,卻不知道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才是對自己最好的治癒。

這一點,同時代的女作家丁玲就看得十分清楚,她在《風雨中憶蕭紅》一文中寫道:“人的偉大不只是能乘風而起,青雲直上,也不只是能抵抗橫逆之來,而是能在陰霾的氣壓下,打開局面,指示光明。”

而蕭紅只能無限悲傷地感嘆:“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麼這麼悲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