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丨2020年湘潭市委“一號文件”解讀

夯實“三農”基礎 決勝全面小康

——2020年市委“一號文件”解讀

湘潭在線4月15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黃武平)市委市政府最近出臺的《關於抓好全面小康決勝年“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的實施意見》(即市委“一號文件”)指出,全市“三農”工作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盯打贏脫貧攻堅戰和補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農”領域短板兩大重點任務,加快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切實加強鄉村治理,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不斷提升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關鍵詞一:脫貧攻堅

今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市委“一號文件”要求全面解決“一超過、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持續推進“四個動態清零”專項行動,嚴把貧困退出關,嚴格執行貧困退出標準和程序,對受新冠肺炎疫情致貧返貧的農民群眾加大扶貧政策支持力度,確保全市所有貧困人口高質量脫貧。並按照脫貧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的“四不摘”要求,保持脫貧攻堅總體政策穩定,確保全市所有已出列省定貧困村和已脫貧人口不返貧。紮實開展聯點幫扶、駐村幫扶、結對幫扶和社會幫扶,深入推進“戶幫戶親幫親·互助脫貧奔小康”活動和“千企聯萬戶”行動。落細落實低保、醫保、養老保險、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臨時救助等綜合社會保障政策,解決特殊貧困群體問題。

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做實“三帶三幫”產業扶貧品牌。大力開展電商扶貧、消費扶貧,推進就業扶貧基地和扶貧車間建設,努力做好貧困勞動力技能培訓和轉移就業等工作,今年全市公益性扶貧崗位增至2631個。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

關鍵詞二:補齊短板

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是決勝全面小康的重點和難點之一,市委“一號文件”用6個“全覆蓋”、5項具體工作進行了部署安排。

6個“全覆蓋”分別是農村義務教育、社會保障、飲水安全、危房改造、通組道路和“一門式”基層服務全覆蓋。全市各地要加快改善鄉村小規模學校和農村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新建3所芙蓉學校,全面推行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縣管校聘”,有計劃安排縣城學校教師到鄉村支教。鞏固和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參保率,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經辦服務水平。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口基本醫保參保率達到100%。進一步做好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對象救助幫扶工作,著力改善農村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照料護理工作,新改建一所特困人員集中供養機構。鞏固和新增農村通自來水人口3.29萬人,建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維修養護機制。完成建檔立卡貧困戶等“四類重點對象”危房改造,確保農村貧困人口住房安全保障率達到100%。狠抓“四好農村路”示範縣和城鄉客運一體化示範縣創建工作,全面推進自然村通水泥(瀝青)路建設525公里,提質改造農村公路108公里,逐步消除農村主要道路交通堵點,全面實現25戶以及100人以上自然村通水泥(瀝青)路,實施安全生命防護工程408公里。完成農村綜合服務平臺建設任務,基本實現所有村(社區)綜合服務平臺提供“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

“5項具體工作”包括:加強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紮實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動植物疫病防控能力建設、促進農民就業創業、積極化解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影響、抓好農村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治理。主要任務是,進一步完善縣、鄉醫療機構標準化建設,落實鄉鎮衛生院2名全科醫生覆蓋項目。實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完成中小河流治理43.1公里、主要支流(四水治理)項目7.982公里。推進韶山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加快韶灌水利小鎮建設。完成93個行政村的10千伏及以下配電網改造工程。統籌實施減費降稅、援企穩崗、就業優先等政策措施,促進農民工就業創業。力爭全市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8000人以上,完成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7000人以上,創業培訓2000人以上。深入開展農藥化肥減量行動,力爭全市畜禽養殖糞汙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0%以上,農膜回收率達到80%以上,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

關鍵詞三:糧豬生產

倉裡有糧,心中不慌。市委“一號文件”要求全市各地嚴格抓好糧食生產,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壓實糧食生產屬地責任,嚴守耕地紅線,嚴控耕地拋荒,確保全年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255萬畝以上(其中早稻91萬畝),總產穩定在121.5萬噸以上,全市4.9萬畝休耕耕地全面組織復耕。要積極拓展“一片一品”訂單生產,發展高檔優質稻(含特種專用稻)50萬畝以上。認真落實國家糧食收購政策,嚴格執行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政策,保障種糧農戶基本收益。完成13.42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同步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0.91萬畝。

同時,要努力克服非洲豬瘟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千方百計恢復生豬生產,壓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將生豬穩產保供納入績效考核和真抓實幹激勵範籌。嚴格落實支持生豬生產各項政策,重點支持20個生豬產業化項目建設,確保全年生豬出欄220萬頭以上。積極推廣沙子嶺豬及湘沙雜優豬養殖12萬頭以上,打造以沙子嶺豬為主導的生豬全產業鏈。嚴格落實動物防疫屬地管理責任,抓好春秋兩季重大動物疫病集中防疫,做好魚病監測和水產苗種產地檢疫工作,統籌抓好口蹄疫、禽流感、布魯氏菌病等動物疫病防控工作,促進牛、羊、禽及水產養殖健康發展。

關鍵詞四:三三路徑

“三三路徑”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三大行動、三大平臺、三大工程,分別是“雙十”(十園十鎮)提升行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農村改革深化行動,鄉村振興投融資平臺、人才科技平臺、“雙創”(創新創業)平臺,優勢特色產業培育工程、數字鄉村示範工程、農村黨建領航工程。

今年,湘潭市十大現代農業示範園計劃完成投資16億元以上,十個特色小鎮完成投資19億元以上。重點支持湘潭縣爭創國家級湘蓮現代農業產業園,全市還要爭創1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特色產業集聚區)、1個省級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3個省級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園、1個省級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範縣。進一步明晰“一園一業”定位,發展壯大主導產業,主導產業產值比重提高10%以上。

今年,湘潭市繼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四清四治四提升、三治三化行動,以及“十百千萬”創建活動。全市計劃完成農戶廁所改造2.34萬戶,新建或改造農村公廁41座,嶽塘區和高新區無害化農村戶用廁所達到90%以上,其他縣(市)區、園區衛生廁所85%以上。擬對151個行政村生活汙水進行治理,創建省級精品鄉村5個、省級美麗鄉村6個、市級美麗鄉村6個、縣級美麗鄉村7個。新建美麗屋場363個、“美麗庭院”示範戶10萬戶。

市委“一號文件”要求,繼續深化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力爭全市農村土地流轉率達到62%以上。鞏固全省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整體推進市建設成效,積極推廣糧食生產“九代模式”(代育、代耕、代插、代防、代管、代收、代烘、代儲、代銷),實現託管服務面積20萬畝。

深入推進品牌強農項目建設,確保“3+3”現代農業千億產業集群全產業鏈產值達到950億元以上。重點打造湘蓮、沙子嶺豬、九華紅菜薹、湘潭矮腳白等4個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品牌和5個“一縣一特”品牌,積極發展蔬菜(食用菌)、水果、茶葉、油茶等特色產業。完成油茶低改面積5萬畝,發展“湘蓮+、水稻+”綜合種養10萬畝。全市重點打造10家市級標杆龍頭企業、10個標杆生產基地,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2.9:1。持續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能力建設,確保主宗農產品檢測合格率達97%以上。

相關名詞解釋

1.一超過、兩不愁、三保障:貧困戶人均純收入穩定超過國家現行扶貧標準,不愁吃、不愁穿,基本醫療、義務教育、住房安全權有保障。

2.四個動態清零:脫貧攻堅問題整改清零、利益聯結清零、數據誤差清零、解決訴求清零。

3.四類重點對象: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農村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和貧困殘疾人家庭。

4.三帶三幫:園區帶片、企業帶村、合作社帶戶,幫技術服務、幫產銷推介、幫融資對接。

5.四清四治四提升:清垃圾、清溝渠、清雜物、清雜草,治空心房、治廁所、治汙水、治陋習,提升鄉村建設規劃水平、提升交通幹道沿線管理水平、提升村容村貌水平、提升鄉村治理水平。

6.三治三化:治髒、淨化,治亂、序化,治差、美化。

7.“十百千萬”創建:從2019年開始,用兩年時間,選擇“十鎮百村千場萬戶”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和美麗鄉村建設,“千場”即千個美麗屋場示範點,“萬戶”即萬個美麗庭院示範戶。

8.“3+3”現代農業千億產業集群:糧油、畜禽、檳榔三個過200億元和湘蓮、果菜茶、花卉竹木三個過100億元產業集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