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衰不減終向前:瓷都景德鎮陶瓷的價值之路

摘要:景德鎮瓷器,早在唐、宋時期就已走向全國各地,特別是鎮名改為“景德”之後,影響力、競爭力大增,可以與當時的官、汝、定、哥、鈞五大名窯產品爭奇鬥豔。蔣祈在《陶記》中載:“蜒埴之器,漂白不疵,故鬻於他所,皆有‘饒玉’之稱,其視真定紅瓷,能泉青秘,…

景德鎮特色陶瓷,做工精細,有韻味,歡迎選購。買陶瓷請關注我們【景德鎮陶瓷專營店】,或者今日頭條搜索“景德鎮陶瓷專營店”,進店購買,有幾百款可選,正品保證,價格親民實惠,包郵包破損

  景德鎮瓷器,早在唐、宋時期就已走向全國各地,特別是鎮名改為“景德”之後,影響力、競爭力大增,可以與當時的官、汝、定、哥、鈞五大名窯產品爭奇鬥豔。蔣祈在《陶記》中載:“蜒埴之器,漂白不疵,故鬻於他所,皆有‘饒玉’之稱,其視真定紅瓷,能泉青秘,相競奇矣”。
  到了元代,景德鎮的陶瓷更為暢銷,不僅與“真定紅瓷,能泉青秘”成鼎足,甚至還有壟斷市場之勢。進入明、清,景德鎮瓷器就成壓倒優勢,在全國瓷器市場上高踞主導地位,所以《江西省大志》記述:“其所被自燕雲而北,南交趾,東際海,西被蜀,無所不至,皆取於景德鎮,而商賈往往以是牟大利”。
  有史料記載,唐代都城長安的西市有一個國際性市場,瓷器這種新商品使許多來華的外國人大感興趣,他們紛紛購買。景德鎮生產的瓷器當時以“假玉器”稱譽長安,當然也在購買之列。到宋朝,中國瓷器有兩條路輸往國外,一條是伴隨“絲綢之路”的陸上通道,一條是日本陶瓷學者三上次男所稱“瓷器之路”的海上航線。景德鎮瓷器最先是銷往亞洲各國。據成書於南宋理宗時代的《諸蕃志》記載,當時亞洲的56個國家和地區,多將景德鎮所產瓷器用作交易。同時,景德鎮瓷器也已到達歐洲,荷蘭人宋時已到福建泉州販運景德鎮瓷器。由於元、明、清景德鎮瓷業生產大發展,外銷瓷越來越多,元代發明的青花瓷也遠銷國外,菲律賓、印尼、印度、日本、馬來西來都出土了元代景德鎮殘片。

景德鎮特色陶瓷,做工精細,有韻味,歡迎選購。買陶瓷請關注我們【景德鎮陶瓷專營店】,或者今日頭條搜索“景德鎮陶瓷專營店”,進店購買,有幾百款可選,正品保證,價格親民實惠,包郵包破損
  明朝初年,“三保太監”鄭和七下西洋,率領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遠洋船隊,先後到達南洋群島、波斯、阿拉伯等30多個國家,船上的景德鎮青花瓷是其重要商品。當時隨同鄭和出航的馬歡所著《瀛涯勝覽》中就有不少“國人最喜中國青花瓷器”的記載。此外,美洲、非洲、澳洲的人也非常喜愛中國瓷器。據記載,在明代隆慶年間,每年僅墨西哥銀行銀元流入中國的就有一二百萬,其中相當部分是用來購買景德鎮瓷器的。所謂“九域瓷商上鎮來,牙行花色照單開。要知至實通洋外,國使安南答貢回”,就是景德鎮瓷器“行於九域,施及外洋”的真實寫照。 景德鎮陶瓷,是中國人民奉獻給世界的一件寶物,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所用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伊斯蘭民族用景德鎮的大青花瓷盤盛飯裝菜,然後很多人圍著一圈共同席地享用;菲律賓等民族將陶瓷作為神物頂禮膜拜;非洲人將瓷器裝飾於清真寺、宮殿等建築上。陶瓷作為物質產品出現,其意義不僅作為可用之物,由此而延伸出來的文化,徹底改變了中國與世界的關係。


  山有起伏,花有榮枯,儘管景德鎮的瓷業生產也有興衰的變化,但千年窯火不斷,2000多年制瓷歷史所形成的漫漫道路,卻是始終綿延不斷、迤邐向前。

景德鎮特色陶瓷,做工精細,有韻味,歡迎選購。買陶瓷請關注我們【景德鎮陶瓷專營店】,或者今日頭條搜索“景德鎮陶瓷專營店”,進店購買,有幾百款可選,正品保證,價格親民實惠,包郵包破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