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熱愛教師這個職業,但我“不務正業”,甚至“不近人情”

教師這份職業,有太多的光環和美譽,我熱愛教師這份職業,並不是因為那些光環和美譽。我覺得和孩子在一起是一種輕鬆、愉悅的事情,心靈也變得沉靜,我只想和孩子在一起,只想安安靜靜地教書。

從教近三十年了,我感覺自己也在不斷變化中。


我熱愛教師這個職業,但我“不務正業”,甚至“不近人情”

循規蹈矩的我,變得“不務正業”。

其實一開始我是一個循規蹈矩的老師,一切按部就班,從不越雷池半步。當時你可以說我是一個合格的教師,但我並不快樂。因為我找不到不一樣的自己,自然也不會從別人那裡得到多少認可。

我開始反思,並著手進行改進。尤其是接觸大語文觀以後,我上課開始“不務正業”。

作文的重要性不需贅言,但也是師生最頭疼的事。我教改的第一步就是從作文開始的。

過去批講學生的作文,真是勞心費神,一宿一宿地給學生批改,可是學生看一眼,分分秒秒就扔一邊了。事百倍而功半半,唉,無可奈何!


我熱愛教師這個職業,但我“不務正業”,甚至“不近人情”

後來經過不斷反思後,我做指導,學生為主體,學生互評作文,一下子打開了局面。

互評分為集體互評和個人之間互評。

集體互評的時候,學生爭相把自己的作文拿出來分享,然後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爭論不停,對一種寫法有時分成正反兩個陣營,唇槍舌劍,在爭論的過程中,學生逐漸明晰了一篇作文好在哪些地方,不足有哪些,怎樣改進。

明晰了這些以後,學生自發地自進行修改,或者對一篇作文集體討論修改方案後,再進行修改,甚至反覆評反覆改。


我熱愛教師這個職業,但我“不務正業”,甚至“不近人情”

學生個人之間互評,就是一個相互學習、相互借鑑,共同提高的過程。搭檔不定期換,有基礎相近的,也有好差搭配的。

因為作文來自同班同學,水平相近,具有可比性,也具有可操作性。

比我翻來覆去,講的口乾舌燥效果好多了。僅此一招,作文課活了。

學生興趣激發起來了,積極性調動起來了,那以後的事情就輕輕鬆鬆了,甚至有一種一發不可收拾之勢。

當然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先從最基本的字詞、標點符號入手,再到句子、段落,最後到主題立意,謀篇佈局。


我熱愛教師這個職業,但我“不務正業”,甚至“不近人情”

有了作文教學的改革經驗,我開始在自己的語文課上,全面嘗試,由此我也成了一個完全“不務正業”的老師。

別的老師在反覆講讀一首首古詩詞,讓學生一遍遍默寫的時候,我讓學生看《中國詩詞大會》、《中華好詩詞》,然後組織學生舉辦自己的詩詞競賽;別的老師不厭其煩地講解課文的時候,我讓學生鑽研課文,分析人物內心世界,編排課本劇;別的學生反覆刷題的時候,我的學生在相互出題,把自己認為的考試重點、難點,易錯的知識點找出來,想方設法“難”對方。


我熱愛教師這個職業,但我“不務正業”,甚至“不近人情”

當然這只是課堂教學的嘗試,學生家長、學校領導也由不理解到理解,不支持到支持,最後得到師生和家長認可和好評。

最主要的學生學習興趣激發起來了,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對學生的終生學習意義非凡。

溫文爾雅的我,變得“不近人情”。

剛畢業時,自己說話文縐縐的,批評學生也和風細雨,在不少老師和學生眼裡是個溫文爾雅的謙謙君子。

但現在在一部分學生眼裡,我變得近乎“不近人情”了。

我被學生戲稱為“挑錯大王”。

每當看到學生出行現錯題的時候,我那“後媽”般的表情就會出現在學生面前。


我熱愛教師這個職業,但我“不務正業”,甚至“不近人情”

特別是對學生出現錯別字的情況近乎苛刻。

所以,不講理的我給學生下達這樣一個命令,記憶背誦性題目不允許出現錯誤,一個題目也不可以,常見字不允許出現錯別字,也是一個也不行。

面對這樣不講理的我,學生們也只能是敢怒而不敢言。

在我這樣不講理的要求下,學生們不僅僅記憶背誦性題目錯誤率減少了,錯別字幾乎消失了,其它題目錯誤率也越來越小,一群粗心的小夥伴,在學習上變得心細如針。


我熱愛教師這個職業,但我“不務正業”,甚至“不近人情”

有些學生和家長不把孩子粗心這件事情當一回事。認為只要孩子掌握了基本知識,讓孩子再做一遍題目,孩子能做正確就可以了,然而家長卻忽略了孩子粗心背後的隱患。

粗心往往和學生的注意力有很大的關係,當學生注意力差的時候,視知覺把收到的信息傳遞給大腦,分析時也會受到干擾,從而就會出現錯誤。

一旦習慣成自然,學生注意力就難以集中,對錯誤熟視無睹,再明顯的錯誤自己也難以自查,這對學生的學習是致命一擊。

所以我們應該讓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為此我願意做一個不講理的老師,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讓好習慣成就學生的大未來。

我熱愛教師這個職業,但我“不務正業”,甚至“不近人情”

教師只是學生的一個引導者,所以我們要放開眼光,腦洞大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的全面發展進行規劃和引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