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行”“我不敢”孩子不自信?有些話父母不能說

也許不是每一個父母都喜歡讓自己的孩子隨時隨地的來一個“才藝”表演,但幾乎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該出手時就出手”,具有最基本的自信。然而,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會擁有足夠的自信。

“我不行”“我不敢”孩子不自信?有些話父母不能說

亮亮媽上個周帶著孩子參加了一場兒童學習產品宣講會,中場有幾個互動環節,主持人會請小朋友到臺上一起做個遊戲,勝出的小朋友會得到一份精美的禮物,沒有勝出的人也可以得到一個小玩偶。

亮亮對那種小玩偶非常喜歡,他坐在臺下嘟噥著:“這麼簡單的遊戲,我也能參加,我也想要個玩偶。”然而又一輪遊戲開始時,媽媽鼓勵他上臺時,他卻說:“媽媽,我不行,我不敢。”然後雙手抱肩縮在椅子上。媽媽只好搖了搖頭。

亮亮媽媽當然也知道兒子能夠玩好那個遊戲,但是她更知道兒子缺少自信,明明在家拍著胸脯說好的事情,一走出家門就立刻變得沒了膽,開始媽媽還以為他是故意做做樣子,時間久了卻發現,孩子似乎是具的缺少自信。

孩子不自信,更多的原因應該從家庭環境的影響上找,父母在平日裡的一些隨心的話,很可能就成了抹殺孩子自信心的重要原因。

“我不行”“我不敢”孩子不自信?有些話父母不能說

一、孩子不自信,很有可能是父母常說這些話

1. 皮格馬利翁“魔咒”

心理學上有個專業名詞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也叫“期待效應”,用更加通俗直白地話來詮釋一下就是:“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現實生活中,如果父母經常地孩子說:“不行,你做不到。”“你看你那樣,根本不可能做好。”“你快別丟人現眼了”等諸如此類打擊孩子自信心的話,也許父母說者無心,但孩子作為聽者卻有意,父母唸叨的多了,就彷彿給孩子施了“魔咒”一般,孩子就真得向著父母所說的那樣去發展,“行也不行”了。

2. 一語誤終生:“爸媽沒能力,這輩子就靠你了!”

當父母對孩子說出這句話時,無異於是在孩子心裡種下了一枚自卑的種子。因為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影響非常之大,與其把改變階層命運的重擔全部壓在孩子身上,不如父母發奮自強,憑自己的努力來改變當前的現狀,為孩子把起跑線再往前推一推,甚至加一段助跑,而不是讓他負重前行。

3. 過度保護之“在父母這裡,你永遠是孩子”

有些父母對孩子過於寵愛,孩子小時候怕磕著有味碰著傷著什麼事情也不讓孩子動手,“別動,我來幫你弄”“別碰,危險,我來”“你還小,這些事你做不來”……孩子就在這樣的過程中被養的不自信了,凡事都覺得自己還小,無法獨立完成。

4. 過於苛責之“真笨,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早幹啥幹啥了……”

當孩子嘗試獨立做事時,難免會因為經驗缺乏而不夠完美,儘管如此,他的內心或許正氾濫著取得一定成績的喜悅,這時如果父母只以最終結果而對孩子進行苛責,嫌棄孩子做得不夠完美,“都是第一次做,別人怎麼就能做得比你好?”被打擊的次數多了,孩子往往就會低估自己的能力,遇事也不願意挑戰。

都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對於孩子而言,父母多些肯定的話,才有利於培養和保護孩子的自信心。

“我不行”“我不敢”孩子不自信?有些話父母不能說

二、做好這些事兒,讓孩子從小就自信

1. 認真對待孩子

當孩子提出請求時,父母要第一時間給出回覆,如果不能滿足他的要求也要告訴孩子充分的理由,這樣孩子才不會不敢提出自己的需求;

如果孩子提出問題,父母不要敷衍,如若不清楚答案的事情可以如實相告,啟發孩子開動腦筋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2. 給予孩子肯定

當孩子因為主動做事而犯錯時,父母不要責怪更不要嘲笑孩子,發現他在做事過程中的積極性,給予孩子更多的肯定,讓孩子敢於做事,不會優柔寡斷。

把孩子的作品陳設在家裡並大方介紹給來賓,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欣賞;鼓勵孩子至少擁有一項愛好與特長,並願意做孩子的觀眾。

3. 讓孩子學會負責任

日常生活中,父母要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寫作業、洗內衣褲及襪子等,還可以把家裡諸如掃地、擦桌子之類的家務交給孩子來做,讓孩子覺得自己被信任;

允許孩子自己選擇學習用品、衣服、食物等,允許孩子自己擁有一定量的零用錢並自主使用,讓孩子覺得自己被尊重,有能力決定一些事。

4. 做孩子堅實的後盾

當孩子遭遇失敗時,父母首先要表明堅定的支持態度,然後再與孩子一起分析問題,共同想出辦法解決,但在解決過程中要讓孩子擁有充分的主導權,父母不要以自己的經驗與權威強行要求孩子服從,這樣孩子才會擁有更強的自信心。

“我不行”“我不敢”孩子不自信?有些話父母不能說

想讓孩子變得自信,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行事說話都要遵循一定的技巧,有技巧的父母才能帶出更自信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