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好“兩張網”,上海這樣打造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

4月13日,上海召開全市“一網通辦”“一網統管”工作推進大會。

去年的4月,上海也有一場推進會,主題還只有“一張網”——“一網通辦”。一年過去,這項工作持續推進,蹄疾步穩。2019年,“一網通辦”總門戶接入事項達到2261項,其中73.4%的事項具備全程網辦條件,92.8%的事項形成“最多跑一次”能力,實際網辦率已經從2018年的11%提升到27.6%;審批承諾時限、審批辦理時限“雙減半”,業務流程再造、個人事項全市通辦“雙100”的目標均超額完成。

“找政府辦事,像網購一樣便利”,逐漸成為上海群眾和企業習慣的政務服務標準。

织好“两张网”,上海这样打造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

推進大會現場。 陳正寶攝

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對於上海,每一次的新成績,也意味著再出發的新要求。去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強調,要抓一些“牛鼻子”工作,抓好“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堅持從群眾需求和城市治理突出問題出發,把分散式信息系統整合起來,做到實戰中管用、基層幹部愛用、群眾感到受用。

“兩張網”,服務一座城。提升上海這個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這個推進大會再次吹響深化改革、創新發展的號角。

“兩張網”推動城市治理全方位變革

如今的上海,是什麼樣的上海?

站在上海“一網統管”城市運行管理和應急處置系統的大屏下,城市彷彿一個有機生命體,實有人口、空氣質量指數、市內交通客流量、全市供水量負荷、水質達標率……每一個指標都根據城市運轉的情況實時變化,描摹上海這座超大城市每時每刻的“生命體徵”。

织好“两张网”,上海这样打造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

上海城運系統中,城市彷彿有了生命。 巨雲鵬攝

2400多萬常住人口,130多億平方米城市總建築量,270多萬戶市場主體, 600多萬輛機動車,24萬多臺電梯……上海這座超大城市,如何在保持安全、有序、高效運轉的同時,還能讓城市裡每個組織和個體的活力得到充分迸發?

“要深刻認識推進現代化城市治理,必須運用現代化科技手段,推動城市治理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機交互型轉變,由經驗判斷型向數據分析型轉變,由被動處置型向主動發現型轉變。”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在大會上強調,要深刻認識“兩張網”建設不只是技術手段創新,更是管理模式創新、行政方式重塑、體制機制變革,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推動城市治理的全方位變革。

近3個月,面對史無前例的公共衛生事件考驗,“兩張網”接連發力。疫情防控期間,上海“一網通辦”通過遠程辦、應急辦、承諾辦、延後辦、快遞辦等形式,為企業群眾提供不見面辦理、零接觸服務,不見面辦理的辦事率從疫情前的20.43%提高到38.69%;打造隨申碼“亮碼”服務,連續使用次數達到3.7億人次;隨申辦APP個人用戶數從疫情防控前的1024萬激增到2186萬。

通過集成上海市30多個委辦局的100多項基礎數據支持,去年,上海市公安局、衛市健委、市應急管理局、市大數據中心等部門合力創設的上海城市運行管理和應急處置系統,創造性推出一套較完整的城市運行基本體徵指標體系,圍繞“城市動態”“城市環境”“城市交通”“城市保障供應”“城市基礎設施”5個維度,提煉出86個一級指標,直觀反映城市運行的宏觀態勢,為疫情防控賦能。

作為“一網統管”的基本載體,上海城運系統充分利用智慧公安建設成果和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整合接入公共安全、綠化市容、住建、交通、應急、生態環境、衛生健康、氣象、水、電、氣等領域22家單位33個專題應用,深化聯勤聯動,探索研發地圖服務、氣象服務、交通保障、應急處置等六大插件,圍繞城市動態、環境、交通、保障供應、基礎設施5個維度直觀反映城市運行的宏觀態勢,為跨部門、跨系統的聯勤聯動增效賦能,初步實現“一屏觀上海,一網管全城”。

织好“两张网”,上海这样打造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

疫情防控初期,入滬道口設置來滬人員健康動態觀察系統二維碼。 巨雲鵬攝

疫情發生初期,上海“一網統管”平臺與上海市衛健委“上海健康雲”APP實時交互“來滬人員健康動態觀察系統”,截至4月11日,系統共計登記946.86萬餘人,健康動態觀察系統累計服務隔離觀察人員26.34萬餘人,轉送醫療機構295人,將疫情傳播風險抑制在最低點。

“‘兩張網’建設是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的有力牽引,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有力牽引。”李強說。

讓城市更聰明,也更智慧

4月12日,上海在傍晚突然迎來一場大雨,霎時間,電閃雷鳴、狂風大作,今年以來首個雷電、大風“雙黃”預警彈出在上海市民的手機上。

每逢汛期,上海的氣候總有不穩定的時候,這場大雨似乎在印證4月10日上海市第一次防汛辦主任會議上的提醒:今年上海汛期氣候形勢依然不容樂觀,要做好應對風、暴、潮、洪疊加影響的準備。

在“一網統管”平臺上,有一張實時更新的防汛中央地圖,實時採集157個水位監測點和550個雨量監測點及26個氣象採集點的數據信息,共享了公安、建交等部門近1000個點的視頻監視信息等系統數據。

1418個排水泵站,近2.8萬公里地下排水官網,736個疏散點,64個易積水點,1.4萬個小區,100多個防汛隊伍和車輛,都被連接在線。

“防汛泵車的預先部署和高效調度曾是防汛處置工作的痛點。”上海市水務局信息中心主任黃士力說,往年汛期,因為道路積水導致交通不暢,泵車受堵,等到了現場水已退去的情況時有發生。如今,藉助“一網統管”的大數據支持,泵車不僅能夠提前佈置在易積水地區,還可以根據氣象預報、道路積水發生情況實時響應,由指揮中心第一時間以最優路線進行調度。

“我們的積水監測數據還通過‘一網統管’平臺,實時推送給公安、路政部門。”黃士力說,近500個立交橋下行路段都有水文監測端口,一有積水,立刻推送至交警部門,可以及時採取封路等應急措施。

正如“一網通辦”給上海政務服務帶來的革命性再造一樣,對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的城市管理及應急事件處置,“一網統管”也在為城市運行帶來深刻的治理變革。

前不久,長寧區公安分局虹橋路派出所民警陳波接到了虹橋路街道城運中心的警情通報:一個居民小區門口發生糾紛。

原來,隨著企業陸續復工復產,在小區內經營的商戶想開張,小區居民卻不讓進。與以往“單打獨鬥”不同,當陳波到達現場時,街道和市場監管部門的工作人員也已經到了。

“這類糾紛,民警能做的就是勸解,防範事件升級,但對於市場經營的政策法規不夠了解。”陳波說,此前,類似事件通常都是民警先到,處置不了再通知相關部門,事件的解決不夠快。

隨著上海市、區、街鎮三級城運系統的陸續上線,在虹橋路街道,110報警電話也被接入,一旦涉及矛盾糾紛或求助等非警務類警情,系統後臺會根據事件情況分別通知到相應部門負責處置人員,讓事件在最快時間內得到針對性解決。

線下管理需求引領線上智能化系統建設,線上信息流、數據流倒逼線下業務流程全面優化和管理創新,“一網統管”正讓城市更聰明、更智慧,也在引發更多變革。

近期,上海市級城市運行管理中心已經正式成立,將充分發揮數據賦能、信息調度、趨勢研判、綜合指揮、應急處置作用,依責組織、指導、協調、賦能各相關政府職能部門開展工作。

讓城市治理從數字化、智能化到智慧化

推進大會上,“兩張網”的推進也定下了新目標,各自要做“一件事”。

今年是上海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的第三年,“以‘一網通辦’為抓手,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踐行‘有求必應、無事不擾’的服務理念,對標最高標準、最高水平,打造貿易投資便利、行政效率高效、政務服務規範、法治體系完善的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寫進了《上海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從共識成為地方性法規。

但這仍不是終點,按照今年年初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定下的目標,“一網通辦”要新接入公共服務事項500個,推動個人事項向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下沉,新增全市通辦事項100個,深入推進“一網辦、一窗辦、一次辦”。

“要從‘能辦’向‘好辦’轉變,加大環節精簡和流程優化再造,強化跨部門協同和前臺綜合、後臺整合,更好推動‘高效辦成一件事’。”李強認為,“一網通辦”要從部門管理導向向用戶體驗導向轉變,進一步拓寬服務事項、暢通受理渠道,推動網上辦、掌上辦,強化“隨申辦”功能,提升在線辦理率和全程網辦率;要從被動服務向主動服務轉變,做優個人主頁和企業專屬網頁,加強和群眾、企業的互動,提供定製化、個性化的政務服務,把企業專屬網頁打造成為企業掌握政策的平臺、反映問題的通道。

對於“一網統管”,推進大會指出,要強化“應用為要、管用為王”的價值取向,做到實戰中管用、基層幹部愛用、群眾感到受用。

“著眼‘高效處置一件事’,理順派單、協調、處置、監督的管理流程,推動一般常見問題及時處置、重大疑難問題有效解決、預防關口主動前移。”李強認為,“一網統管”要著眼防範化解重大風險,聚焦最難啃的骨頭、最突出的隱患、最明顯的短板,及時總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經驗,加快研究開發務實管用的應用。著眼跨部門、跨層級協同聯動,壓實責任、強化協同,讓推諉扯皮沒有空間。要為基層減負增能,減少不必要的表格填寫,讓基層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服務群眾。

上海市城運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將按照更高水平、更大範圍、更好效果的目標,培育智慧應用生態體系,緊盯易發髙發應急事件,彙集人地事物情等關鍵要素,圍繞超大城市管理熱點難點問題,開發智能應用場景,推動城市治理從數字化、智能化到智慧化。(巨雲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