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第一山——醫巫閭山

醫巫閭山,古稱於微閭、無慮山,滿語意為翠綠的山,今稱閭山,素有“幽州重鎮”之稱。北鎮市土地肥沃,歷史悠久,文化繁盛,旅遊資源豐富,是全國著名的“書畫之鄉”和“糧食生產基地”。自隋代開始, 此山便為“四大鎮山”的“北鎮”,從而聲名鵲起。元、明、清帝王登基時,都照例到山下北鎮廟遙祭此山,故其聲名日隆,一躍而為東北名山之首。它以悠久、博深的歷史文化和秀麗、奇特的自然風光而享譽國內外,成為中國北方著名的旅遊勝地。


東北第一山——醫巫閭山

景點推薦

醫巫閭山景點有:北鎮廟、聖水橋、魚池、觀音閣、四角亭、曠觀亭、蓬萊仙境、蓮花石、望海寺、萬年松、名山、老爺閣、風井、桃花、白雲關等。除北鎮廟在山下外.其餘景點全在山上,而且集中在觀音閣一帶,彼此相距較近。北鎮市有條路直通北鎮廟、聖水橋和道隱谷。自道隱谷起,此路雖始分為兩支,但左右環通,無論左行或右行,山上景點皆可遍遊。


東北第一山——醫巫閭山

北鎮廟

北鎮廟道教廟宇,始建於隋開皇十四年,初稱“醫巫閭山神祠”,是北方鎮山醫巫閭山的山神廟。《周禮·職方氏》雲:東北曰幽州,其山鎮為醫巫閭。故醫巫閭山為中國北方之鎮山。歷代王朝不斷尊崇、加封,醫巫閭山隋代時期被封為“廣寧公”,遼、金封為“廣寧王”,元代加封“貞德廣寧王”,明初改封“北鎮醫巫閭山之神”。據歷史文獻記載,從隋代開始,各鎮山“就山立祠”,建廟設主,春秋祭祀。北鎮廟是供奉祭拜醫巫閭山神靈之所。自古遊閭山者都要先到北鎮廟祭拜,故有先祭廟,後遊山之說。現存建築保持著明清兩代的風格。


東北第一山——醫巫閭山

北鎮廟

觀音閣

清咸豐年間,為了區別於白雲關上的觀音閣,遂改稱大觀音閣,俗名大閣。大閣周圍景點繁多,著名的有三十八景,是醫巫閭山的主要遊覽區。古人稱頌大閭景區是"奇峰插雲,陰水崖懸,右擁層巒,左觀溟海,勒石舊跡,多有可觀”(《圖書集成·職方典》一百七十七卷)。“清代人孫成《望觀音閣詩》頗覺別開生面:“特起如端笏,前峰豆眼青;山形飛欲去,雲氣駛還停。傑閣涉難即,空巖若可聽;且將登眺意,留作未曾經”。著名的大閣八景:道隱谷、聖水盆、曠觀亭、呂公巖、桃花洞、望海寺、雲巢松、南天門都在這一帶。當來到醫巫閭山觀音閣腳下,仰望綺麗多姿的山景,蒼松翠柏,奇峰怪石,幽谷溪流,與山間廟宇亭臺,渾然一體,自遠可觀,恰似一幅彩色絢麗的風景圖畫。


東北第一山——醫巫閭山

觀音閣

望海寺

遙見烽臺石上懸,天梯倒掛下雲巔。
何時正遇良宵會,一近仙家醉管絃。


東北第一山——醫巫閭山

望海寺

輝煌歷史

東北有座“神山”峰不高、林不密、水不深,若論自然景色恐怕比不上長白山,甚至不如不遠處的“千朵蓮花山”,但按照歷史文化內涵來論醫巫閭山稱為“東北第一山”恐不為過。說它是“神山”絕非浪得虛名,這是歷朝歷代不斷冊封的結果:醫巫閭山隋代時期被封為"廣寧公",遼、金封為"廣寧王",元代加封"貞德廣寧王",明初改封"北鎮醫巫閭山之神"。


東北第一山——醫巫閭山

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460) “幸遼西,望祀醫巫閭山”。

隋朝在閭山“就山立祠”,封其為“北鎮名山”,始建醫巫閭山廟。隋煬帝楊廣時期,發動大規模的東征高句麗戰爭。隋煬帝三次親自率兵住懷遠鎮(今北鎮廣寧城)指揮作戰,並親自到父親下詔書修建的北鎮廟祭祀醫巫閭山神。

公元(613年)李淵隨東征高句麗大軍來到北鎮,受命在懷遠鎮負責督運糧草,親自到姨夫隋文帝所下令建造的北鎮廟祭祀醫巫閭山。唐時祭祀”其牲皆用太牢,籩、豆各四。祀官以當界都督刺史充。“《舊唐書》卷二十四《志第四·禮儀四》

《元史》中就記載忽必烈對大臣們說:"五嶽四瀆祠事,朕宜親往,道遠不可。大臣如卿等又有國務,宜遣重臣代朕祠之,漢人選名儒及道士習祀事者。"這些山河之神,本來是應該我親自去的,但是路太遠了,又沒有發明飛機,我只好讓我的大臣代勞了。

明代皇帝遣官告祭閭山曰:“維神功參造化,永鎮北土,奠安民物,萬世允賴。”

清朝尤其重視對閭山的祭祀:今清肇基東北,故崇奉之典尤有加焉”。清帝曾來閭山祭祀18次,留下大量祭祀碑文。康熙皇帝遣官告祭閭山曰:“靈瑞所鍾,實護王氣,以壯鴻圖。”他在《泰山山脈自長白山來》中將長白山、醫巫閭山、泰山龍脈聯繫在一起,試圖從政治文化上建立“一體化”,促進滿漢等多民族的融合,從而達到“同文可識正同倫”。由此可見,閭山祭祀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


東北第一山——醫巫閭山

閭山還是契丹人重要的活動區域,契丹人在此留下了大量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閭山地區最早是耶律倍家族的領地,閭州“羅古王牧地,近醫巫閭山”。羅古即婁國,耶律倍次子。耶律倍後裔世代經營閭山,他們將閭山視為祖居。


東北第一山——醫巫閭山

閭山也是遼代學術文化中心之一,契丹文化與漢文化在此交匯融合。人皇王耶律倍“工遼、漢文章,嘗譯《陰符經》,在閭山有其藏書萬卷的望海堂。

閭山也是遼代帝王和皇族陵寢在地,耶律倍、遼世宗、天柞帝均葬於顯陵,遼景宗葬於乾陵。依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葬於閭的耶律倍一系皇族、大臣及后妃等達1o餘位,如著名的蕭太后就葬於閭山乾陵。遼為守護顯陵、乾陵,在閭山地區設置奉陵州顯州和乾州,閭山成為遼代三大皇家陵墓群之一,在遼代皇家陵寢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遼代多個皇帝到閭山巡守和祭拜山神、祖陵,其中世宗1次,景宗2次,聖宗15次,興宗15次,道宗5次,天柞帝3次,總計30次。

從契丹人遷到閭山,直到遼朝滅亡,契丹人在閭山活動達500多年,閭山成為契丹人的神山和龍興之地,備受重視。


東北第一山——醫巫閭山

閭山也是擁有多元宗教文化特色的宗教文化名山,薩滿教、佛教、道教在這裡傳播、並存。

佛教在閭山傳播較早。北魏時期,閭山迎來了佛教傳播的第一個高峰期,在閭山西麓留下了著名的萬佛堂石窟。耶律楚材曾稱“無恙閭山三百寺”,這些寺院大多是在遼時期修建,可謂寺院林立,梵音香火不斷。鹹熙寺為遼代皇家寺院,始建於遼開泰九年,規模宏大,是遼西佛教興盛之象徵,彰顯閭山佛教在遼代的重要地位。閭山佛教文化一直興盛不衰《大元國大寧路義州重修大奉國寺碑並序》曰:“遼江之西有山曰醫巫閭,廣裹數百里,凡峰開地衍,林茂泉清,無不建立精舍以極工巧。”清時,藏傳佛教傳入閭山北部地區,阜新海棠山建有喇嘛寺院普安寺,影響甚巨。


東北第一山——醫巫閭山

萬佛堂石窟


閭山道教在遼代始興,耶律倍曾翻譯道教《陰符經》。遼聖宗、興宗、道宗都提倡道教。丘處機的二傳弟子楊志谷來到閭山地區傳教,修建玄真宮。

道教武當派創始人張三丰在閭山大朝陽三清觀修道,後成為武林界一代宗師。清朝中期,道教龍門派傳入閭山,在閭山修建四大道觀,大蘆花海雲觀是當時最大的道觀,曾有道士300多名。


東北第一山——醫巫閭山

(圖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