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大規模蝗災再襲東非,“搶糧”現象推高農產品價格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加上規模更大的蝗蟲在東非地區出現,近日不少國家開始限制糧油原料與成品出口,部分口岸的農產品裝缷能力下降,這導致國內外一些農產品價格不斷走高,同時市場還出現了搶購與囤積現象,主要涉及小麥、大米、大豆、玉米等品種。

從國內農產品市場發展態勢來看,玉米、大豆、豆粕、小麥、油脂及菜粕的期現貨價格近來波動較大,其中部分地區國產大豆、玉米現貨市場與小麥競價銷售市場出現了成交量放大與價格上揚現象。

據期貨日報記者瞭解,進入4月份以來,國產大豆與玉米市場價格全面走高,部分糧商對主產區糧源的爭奪愈演愈烈。與此同時,4月10日中儲糧拍賣的16萬噸山東小麥全部成交,且成交價格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如拍賣底價只有1.175元每斤的東營小麥,成交價競價到了1.305元每斤,每斤溢價0.13元。另外,環球時報報道稱,正當世界各國忙於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威脅時,東非國家還面臨一個新的困擾:大規模蝗蟲再度入侵,此次蝗災的規模是年初首次災情的20倍。

“不過,由於政策性小麥自本週起入市量放大至400萬噸,加上政策性稻穀入市量放大至130萬噸,小麥、麵粉、稻穀與大米市場價格預計將止漲回穩。而對於廣大投資者較為關心的玉米、大豆、豆粕等農產品期現貨價格來說,未來如何漲跌關鍵要看臨儲玉米何時且以多少的底價入市,以及未來進口大豆、高粱的數量與價格。”糧食貿易商孟現偉告訴期貨日報記者,蝗蟲入侵東非尚未造成糧食大幅度減產,其對全球糧油市場價格的影響還有待觀察。當前市場出現的搶購與囤積現象只是暫時的,其影響主要體現在心理層面,並不會引起糧油市場供應的減少,只是把市場資源換了一個地方存放而已。如果再考慮到近年來我國糧油市場一直呈現種植面積增、產量穩、庫存足等主要特點,農產品價格整體出現大幅上漲的概率不大。

孟現偉認為,當前國內農產品市場存在的一些特殊現象也值得關注,這有可能是未來引發市場價格上漲的主要因素:一是近年來我國大豆、油菜籽等對外依存度居高不下,國內部分地區佔用良田勢頭不減,個別地區農民棄耕較為嚴重,這使得部分農產品市場產不足需的程度加重,一旦其他主產國的天氣、產量、可供出口量等出現問題,國內相關農產品價格必然會走高。譬如這種態勢發展下去,一旦市場再有類似新冠肺炎疫情這樣全球範圍發生的風險事件出現,或者是國際市場主要糧油生產國與出口國出現較大問題,那麼居民跟風搶購、囤積糧油的現象肯定會大量出現,屆時市場可能會是另一種景象。二是個別農產品品種可利用生產資源有限,庫存也降到了相對較低的水平,一旦需求出現較大幅度增加,市場價格容易走高,如棉花、玉米、國產大豆等品種。

從4月4日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做好疫情期間糧食供給和保障工作情況發佈會透露的信息來看,投資者可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今年我國糧食種植意向面積是穩中略增的,當前夏糧長勢較好,豐收有基礎,春播進展總體順利。

第二,國際大豆產量增加,我國進口正常。大豆是我國進口量最大的農產品,主要用於榨油和提供豆粕飼料。去年我國進口大豆8851萬噸,進口量佔國內消費量的85%左右,其中巴西、美國、阿根廷進口比例分別為65%、19%、10%。今年1-2月,大豆進口1351萬噸,同比增長14.2%。近期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很多人都擔心我國自巴西、阿根廷等國的大豆進口會受到影響。

據瞭解,巴西大豆3月向中國的出口量是增加的,當前我們國家大豆正常進口,並沒有受到影響。巴西大豆現在在收穫季節,今年產量是增加的,可能達到1.21億噸左右,出口量也會增加,巴西大豆出口多數是銷往中國,大豆收穫後他們要及時出售,所以巴西從農場主到政府都在採取積極措施,努力保持出口順暢。4月下旬美國大豆進入播種期,預計大豆意向種植面積增加,落實年初中美已達成的第一階段經貿協議,自美國進口大豆今年可能有所增加。

第三,今年我國要擴大農作物輪作、減少休耕。稻穀、小麥兩大品種糧食麵積要繼續穩定在8億畝以上。從糧食結構上看,重點是保口糧。目前,稻穀、小麥兩大口糧品種的面積基本穩定在8億畝。從品種產需上看,小麥是產需平衡有餘,稻穀是產大於需。玉米前幾年庫存比較高,經過連續幾年的調整,目前面積穩定在6億畝以上,產需處於緊平衡的狀態。大豆產需缺口較大,近幾年面積持續增加,去年恢復到歷史上較高水平,達到1.4億畝,這是2005年以後的較高水平,但是還需要進口來彌補國內的缺口。

第四,將適時組織政策性玉米投放市場,保證企業用糧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