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給孩子更多地體驗機會?你在塑造你孩子未來的樣子

為什麼要給孩子更多地體驗機會?你在塑造你孩子未來的樣子

#香香麻麻有話說#不做孩子的天花板,做有智慧又有財商的超級媽媽

為什麼孩子找到自己的熱愛很重要?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總是那麼優秀?

為什麼要給孩子更多的體驗機會?

為什麼培養出優秀孩子的前提是父母要優秀?

最近奴隸社會的公號發了一篇文章,好友轉發給我,細細地閱讀後,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句話:“培養我們的孩子成為珍貴的普通人”。以前未當媽的時候,對於這句話感觸不是很深。當了媽之後,每天看到自己的寶貝活蹦亂跳地出現在自己的面前,和我擁抱,和我做遊戲。靜靜地觀察她的一舉一動,看著她沉浸著好奇的世界中。這時候從內心出來的一個聲音就是:希望未來的她,能夠健健康康,做自己喜歡的事,過自己想要的人生就好。這是一個媽媽最樸素的想法,不求大富大貴,只求孩子找尋到屬於自己的人生的熱愛之事,併為此不斷地去探索。其實每個人人生都有屬於自己的Calling,做父母的唯一能做的就是給予孩子更多的機會,並讓其有勇氣去追尋。

袁袁是剛來公司的研發&培訓新人,剛面試她的時候,這個姑娘圓圓的臉蛋,總是喜歡笑眯眯地回答我的問題。回答問題的時候不緊不慢,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這個姑娘知道自己要啥?喜歡啥?而且說起來自己喜歡的事情,眼裡都是放著光的。我很珍視這樣特質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只要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她們會展現極大的創造力。那一次面試後過了一週,她就來上班了。上班後的她很快就進入了狀態,每一次交代給她的任務都會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而且產出的成果也非常滿意。最近她們在做財商繪本的項目,這孩子會在回家後把寫的繪本內容錄製成一個個音頻,然後去我們的線下體驗館來找孩子測試。在一個旁觀者看來,她真心喜歡她的工作內容,並且願意去思考、去鑽研。後面和她交流,也會了解到她晚上和週末會做什麼?她說自己會搗鼓各種喜歡的小玩意、小事情,要不就太無聊了。

我看到很多的新人,把工作當作應付,因為她們不知道自己的優勢是什麼?她們也不知道做什麼可以讓自己展現出極大的熱情。只是為了工作而工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逐漸地被生活所安排,而無法真正地找到自己想活出的樣子。有一次和袁袁聊天,她說她不想做管理,我說為什麼,她說我也做過管理,但是看到那些人教了很多遍也做不好的時候,她心裡就會很內疚,很痛苦。很多人確實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但是因為生活、工作所逼而做,卻總是做不好。所以,我一般都會和公司的小夥伴溝通,要找到自己的talent,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位置。這時候每一天的工作不是累贅,反而每一天都是一種體驗。

一個孩子,她(他)對自我的認識很透徹,她(他)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她(他)知道自己熱愛什麼,她(他)瞭解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這個孩子未來長大成人就不會太差,最起碼可以配得上做個“珍貴的普通人”。可每個人對自我的認識的邊界又來源於家庭、同伴等的影響,起到最大影響的莫過於我們的父母。

Lynn老師家的孩子在所有老師眼中都是那麼的完美,永遠不會把學習當負擔,有很多興趣在堅持,對於未來的名校定位考不上第一名校還有第二選擇。當我在聽Lynn老師講她家孩子的時候,自己都會很期待看到她的孩子未來會做什麼。我看到了這背後她和她老公的付出,兩人各有分工,Lynn負責英語、數學及鋼琴,Lynn老公負責體育、哲學及文學。只要孩子感興趣可以請最優秀的老師來教他,鋼琴、數學奧林匹克、寫作還有英語競賽每一項都超越了很多孩子。聽Lynn說這孩子都沒有什麼時間看電視,因為這些有趣的事情已經把他的時間排滿了,而且關鍵沒覺得是負擔,每做一件事還沉浸在其中自嗨。這個暑假,他被送到了太湖學堂,和一群比他大很多的孩子在一起學習。剛進去不久因為制止一位插隊的同學而出了名,還因為小小年紀掌握了很多知識而被戲稱“小高材生”。

我相信Lynn的寶貝在對自我認識的邊界圈要比同齡大的大很多,這源於優秀的父母給了她更多體驗的機會,體驗之後如果確實是喜歡,會給她找到好的師傅帶他,牛人指導,教其正確的方法,持續地專注,下笨功夫練習,讓他做的越來越好,這就給了其正反饋,又讓他越來越喜歡,進而形成了正向循環。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在《育人三部曲》中說:“你的孩子,將來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起決定作用的是他的童年如何度過,童年時期有誰攜手帶路,周圍的世界哪些東西進入了他的頭腦和心靈。” 朱永新老師說過:“父母的教育素養也決定了孩子的精神高度,這並非要去父母都是天才,而是父母如果希望孩子能夠在成長過程中發揮其潛能,父母就必須提高自身素質,儘可能多地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長”。

不做孩子的天花板,儘自己最大可能去給到孩子更多的體驗。這背後就是父母的財富與格局的比拼。寫到這發現,其實不是孩子應該努力,而是父母應該努力才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