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上早教?面對哭鬧發脾氣、會打人的孩子,家長該怎樣養教?

蒙臺梭利說,

“愛使得兒童能以一種敏銳和熱情的方式去觀察他環境中的那些特徵,這一點對成人來講相當重要,因為他們缺乏兒童的活力。”

要不要上早教?面對哭鬧發脾氣、會打人的孩子,家長該怎樣養教?

相信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這份愛甚至給父母們無限力量想要把世界上最好的一切都給到孩子。

比如說早教。

每個家長都迫切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贏在起跑線上,因為對父母來說,“自己的孩子就應該擁有一個最好的人生開端,去接受良好的基礎教育,充分發掘自身潛能,以後成長為一名對社會有益的人。”

但也不乏有家長質疑,“花錢讓孩子上早教課,到底能學個啥?0-3歲的孩子還太小,沒必要去上早教課吧?”

著名的兒童早期教育專家、微博認證兒童教育博主,小七老師在他的新書《小七老師育兒說》-早教痛點答疑5堂課中提到,“早教並非過早讓孩子進行知識學習,真正意義上的早教主要包括3件事情:開發孩子潛能、構建良好親子關係、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

要不要上早教?面對哭鬧發脾氣、會打人的孩子,家長該怎樣養教?

在讀完本書後,我覺得這不僅是早教的關鍵,“讓孩子的人格健全發展、與孩子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甚至對於0-6歲兒童的成長都是至關重要的。

作為父母,我們要先懂孩子,才會教孩子。

小七老師在他的書中,以現代發展心理學理論為基礎,結合自身多年在早期教育一線的工作和授課經驗,針對早期教育的五大關鍵模塊--親子溝通、社交能力、生活習慣、科學早期教育和藝術體驗,詳細解答了0-6歲孩子的家長最關心的110個教養難題。

整本書在講解答疑時,框架清晰,理論、邏輯緊湊,方法落地性強,是一本可讀性高的育兒指導參考書。

不管是哪個年齡段的家長閱讀本書,都可以從中收穫科學、有效的育兒觀念,並通過日常生活中的陪伴、練習、糾正,幫助孩子培養獨立、自信、樂於學習、健康快樂的素養和習慣。

要不要上早教?面對哭鬧發脾氣、會打人的孩子,家長該怎樣養教?

感受、理解孩子的需求並做出積極回應,與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

一位名叫科爾文·特里沃森的心理學家,早先接受過腦科學訓練,作為世界著名的嬰兒研究者,他認為父母恰當的回應對嬰兒幸福感的形成非常重要。”

在他的“面部靜止”實驗中,一位媽媽起初是和孩子嬉笑逗樂,時不時還會用手撥弄孩子肉嘟嘟的臉蛋兒。然而隨後,當孩子試圖通過嘟嘟著小嘴、“咿咿呀呀”地和媽媽產生交流時,這位媽媽被要求保持面無表情地看著孩子。

此時,孩子先是表現出了強烈的交流願望,接著憤怒地抗議,然後變得煩躁不安,試圖“掙扎”著坐起來、抓住媽媽的手,最後則是放棄了交流的嘗試。

要不要上早教?面對哭鬧發脾氣、會打人的孩子,家長該怎樣養教?

研究人員把以上實驗解釋為孩子希望能和父母進行融洽交流的需求,他們需要父母的積極回應。

然而,很多父母會把孩子日常的哭鬧、撒潑,或者其他在父母看來不可理喻的行為當成一種養育負擔和嚴峻的挑戰,都想找到短平快的解決方式。

一歲半的寶媽說,在女兒出生後就全職照顧,但最近返回職場後,孩子呈現特別黏媽媽的情況。

白天哭鬧著不讓媽媽離開,晚上只要一回到家孩子就撲在媽媽身上,不讓其離開她的視線範圍,媽媽不摟著就不睡覺。

有句話叫,“世界上最親密的關係,莫過於親子關係,最深的愛,莫過於母子之愛。愛有多深,分離就有多痛。”

孩子的基本需求就是媽媽的愛和親近,孩子過度依戀媽媽是在自我意識萌芽之前就熟悉了媽媽陪伴的日子,突然離開會有安全感缺失的表現。

作為媽媽,要看到並理解孩子的需求,反思自己陪伴孩子的時間和質量是否有下降,甚至有沒有在孩子不知道的情況下悄悄離開孩子?這些都是對安全的依戀關係建立的不利影響因素。

所以孩子才會通過分離焦慮的情緒、哭鬧甚至打人的行為表現來告訴媽媽:不要和我分開!

要不要上早教?面對哭鬧發脾氣、會打人的孩子,家長該怎樣養教?

父母在3歲之前和孩子一起建立安全、成熟的依戀關係,讓其有能力去面對日後相對獨立的學習與生活方式,這是一項重要的養教工作。

作者在《小七老師育兒說》一書中也給到處理分離焦慮情況的幾點建議:

①父母要多陪伴孩子,給與孩子適齡、有趣的遊戲,打造高質量陪伴時光。

②爭取讓每個家庭成員都成為孩子親密的、可信賴的對象。

③坦然接納和擁抱孩子,尤其是孩子焦慮、哭鬧時候,理解和回應比想辦法阻止、壓抑孩子的情緒要重要的多。

④和孩子玩躲貓貓遊戲,日常生活裡若要離開一定明確告知孩子,並讓其知道返回時間。

要不要上早教?面對哭鬧發脾氣、會打人的孩子,家長該怎樣養教?

接納孩子的個性並做出示範,養出社交小達人

蘇霍姆林斯基說,

“父母的愛應該是這樣的:它能激發起孩子對周圍的世界、對人所創造的一切關心,激發起他為人民服務的熱情”。

2歲半的孩子很害羞,一旦出門就低頭髮呆、對什麼都不感興趣,很難融入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而且常常會動手打別人,這該怎樣糾正她?如何讓孩子建立與他人的社交?

對於這個問題,作者小七老師說,相對比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家長反思“我們在養育過程中做了什麼、才使得孩子有這樣的表現?

如果家長能夠有預見性地對待孩子的教育,就會關注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找到原因卻不要給孩子貼上類似“內向、害羞、膽小、慢熱、愛打人”等標籤,而是轉換思維,“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自然大方友好地和他人相處,我們需要做什麼?”

如果你有機會翻開《小七老師育兒說》,相信你一定也會贊同他說的以下建議:

①創造一個良好的社交環境,要知道孩子是否願意和小朋友玩,取決於你給他提供了多少和小朋友一起玩遊戲的體驗。

②捕捉孩子的情緒,正確認識孩子的還休息,並理解和接納孩子的個性

③傾聽、引導並做出社交示範

④多陪伴,幫孩子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內心充滿安全感,才會給到孩子力量去探索和社交外面的世界。

要不要上早教?面對哭鬧發脾氣、會打人的孩子,家長該怎樣養教?

生活規律化,習慣就容易自然化

說到0-6歲孩子的生活習慣,家長們的焦點離不開“吃喝拉撒睡”,或者挑食、吃飯慢,牙齒有沒有刷、愛吃零食怎麼辦?要怎麼做才能幫孩子養成收拾玩具的習慣?做事情拖拖拉拉、洗個澡都能上演一場“家庭爭執大賽”等等。

我們都知道好的習慣會讓孩子受益終生,但往往我們在不瞭解孩子的情況下進入“拔苗助長”或者“越俎代庖”的誤區。

在童年早期,想要給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瞭解孩子的特點,規律化生活,習慣就容易自然化。

具體方法,推薦你閱讀《小七老師育兒說》--早教痛點答疑5堂課。

要不要上早教?面對哭鬧發脾氣、會打人的孩子,家長該怎樣養教?

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講座上說,

“任何生命都是過程,任何過程都有開始,生命發展是軌跡式,人的命運取決於早期。”

對孩子的早教教育,要有愛,也要有足夠的洞察力、科學育兒理念和技巧。

翻開《小七老師育兒說》,讓每個父母都掌握科學育兒觀和方法論,

把每一次親子溝通、習慣培養中犯的錯誤當成學習的好機會;

把每一個孩子哭鬧、拖拉磨蹭、打人的瞬間當成引導成長的契機。

讓孩子得到充分發展的同時建立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親子及社交關係。

要不要上早教?面對哭鬧發脾氣、會打人的孩子,家長該怎樣養教?

【我是叢叢,正面管教家長和學校講師,3-12歲兒童社會情感老師,創新教育者。

想學習更多科學育兒方法和閱讀指導就關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