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紛紛擾擾,記得給孩子從小種上“美盲”的疫苗

致家長 | 世界紛紛擾擾,記得給孩子從小種上“美盲”的疫苗

這是寫給家長的一封“美育”信

什麼是美育?

美育,又稱美感教育,指的是通過培養孩子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從而使其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養。

“美育”概念的出現,是在十八世紀五十年代鮑姆嘉通建立“美學”學科體系之後,由18世紀德國古典美學的代表人物席勒提出來的。

席勒有本書叫做《美育書簡》,在書中他提出:美育所憑藉的手段是美的藝術。他從藝術類型的橫向角度論述了理想的美育途徑,那就是由優美到崇高,達到人性的高尚。

致家长 | 世界纷纷扰扰,记得给孩子从小种上“美盲”的疫苗

席勒

在西方,男孩從7歲起就要開始接受學校教育。雅典最初級的學校是文法學校和琴絃學校,前者主要是進行智力教育,後者則專攻純粹的審美教育,立志於把孩子培養成為哲學、科學、道德、體育、藝術兼長的優秀人才。

而在中國,自西周起就開始以禮樂制度治國,既包括倫理關係的規範,也涵蓋詩、歌、舞在內的綜合素養提升。《論語·述而》記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孔子之所以重視樂教,也在於其兼具審美價值和教育價值。

現代美育更側重精神富養

那麼,現代家庭到底該如何對孩子進行“美育”呢?

在我們的觀念裡,現代“美育”更側重精神富養。相信很多家長,可能會覺得美育沒有那麼的重要。哪怕稍微開明一點的家長,也只會覺得在不影響文化成績的前提下,當個愛好即可。

家長有這種想法,其實也很正常。因為我們大多數人,對美育的理解,僅停留在畫幾幅畫的層面上,認為這只是美術院校或藝術特長生的專業教育。

這是極為片面的理解。美育的“美”字,蘊含著太多的東西,這些東西伴隨著我們每個人的一生。大到國家建設、民族精神;小到我們自己的飲食起居、穿著打扮、言行舉止。簡單來說,就是民族氣質與個人氣質的養成,凡是傾向美好的事物或行為,我們都可以稱它們為“美”。

美育的“育”字,我們今天主要側重於家庭美育來講。我們經常說原生家庭對一個小孩的成長是多麼多麼的重要,但就目前國內的普遍家庭現狀來看,原生家庭的美育,基本屬於缺失狀態。

這一屆8090後的新生代年輕父母,雖然相比較他們5060後上一屆父母育兒的時代,物質條件優越太多,但在家庭美育這件事情上,幾乎是一個水平。因為我們所接受的不管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不太重視這一塊,認為感性教育沒有什麼實際的用途,理性教育才能使孩子成才,未來才可以創造更優越的物質條件。

我們是人,不是機器。對幸福的感知能力於一個人來說,是何等的重要。擁有一雙發現美好的眼睛,一顆能撲捉幸福感的內心,怎麼可能沒有用呢?

同等的物質條件,不一樣的共情能力,生活品質天壤之別。

我們希望孩子,能在他們未來的人生中具備這種能力。身為老師和家長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尋求方法。

把欣賞當做日常

如何讓孩子先從“賞心悅目”開始?又是怎樣逐漸引導,將這些美好的事物內化為更高層次的審美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從而達到接近宗教般的普世效果?

其實,這並沒有捷徑,但是有方法。我們最常聽到的就是潛移默化與耳濡目染。美育不像我們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擬,突擊兩個月,便能出效果。所以,這就對我們的家長和老師自身的藝術素養,有著一定的要求。

那麼,問題來了。作為家長的你,怎麼會看不懂藝術品?

我們選擇了11張人物圖像,你們只需觀看作品本身,不用管它們是誰畫的,也不用管它們是什麼風格或什麼流派的,這些都不重要。

致家长 | 世界纷纷扰扰,记得给孩子从小种上“美盲”的疫苗

文藝復興藝術-拉斐爾

致家长 | 世界纷纷扰扰,记得给孩子从小种上“美盲”的疫苗

巴洛克藝術-魯本斯

致家长 | 世界纷纷扰扰,记得给孩子从小种上“美盲”的疫苗

洛可可藝術-布歇

致家长 | 世界纷纷扰扰,记得给孩子从小种上“美盲”的疫苗

新古典主義-安格爾

致家长 | 世界纷纷扰扰,记得给孩子从小种上“美盲”的疫苗

浪漫主義-德拉克洛瓦

致家长 | 世界纷纷扰扰,记得给孩子从小种上“美盲”的疫苗

寫實主義-米勒

致家长 | 世界纷纷扰扰,记得给孩子从小种上“美盲”的疫苗

印象主義-莫奈

致家长 | 世界纷纷扰扰,记得给孩子从小种上“美盲”的疫苗

後印象主義-梵高

致家长 | 世界纷纷扰扰,记得给孩子从小种上“美盲”的疫苗

表現主義-蒙克

致家长 | 世界纷纷扰扰,记得给孩子从小种上“美盲”的疫苗

野獸派-馬蒂斯

致家长 | 世界纷纷扰扰,记得给孩子从小种上“美盲”的疫苗

立體主義-畢加索

看完這組人物畫後,大家肯定都已經分辨出自己喜歡哪幾張,或不喜歡哪幾張?其實,無論你們喜歡與否,都影響不了它們的藝術價值。欣賞偉大的藝術作品,也許就是一次承認自己渺小的過程。

但往往大都數人,始終不肯摒棄自己的思維慣性和偏見。比如有些人傾向古典美,也有人更喜歡現代感,他們在欣賞藝術作品的時候,也習慣看那些現實中自己也喜歡著的類似風格,但其實欣賞一件藝術作品的“美”,不應該這樣。

比如這11幅畫的後面幾張不那麼逼真的人物像,甚至包括巴洛克藝術,都曾經一度被大眾反感。一般情況下,人們是很容易被當下的主流審美或主觀情緒所影響,從而非客觀地看待藝術作品。

構建“知識置物架”

那麼,我們該怎樣彌補這些思維盲點,以旁觀者的角度,客觀觀看它們呢?

首先,希望家長們能稍微放一放手中的抖音和快手視頻,主動構建學習型家庭。不要覺得自己不願意學習,孩子也能成為學霸,孩子的模仿能力超乎想象。藝術零基礎的家長,不妨試一下,把欣賞“藝術品”這件事兒,上升為暢遊整個人類文明發展史的高度吧。

我們可以從全球人類文明發展的“時間階梯”開始,先形成一個整體意識。仔細看完後,你會發現上面11張圖,就是明清兩朝(15-20世紀),歐洲視覺藝術發展脈絡的一個簡單走向。(ps:去博物館的時候,記得帶上這張時間表。)

致家长 | 世界纷纷扰扰,记得给孩子从小种上“美盲”的疫苗

我把這個“時間階梯”比作我們大腦中的“知識置物架”。

千萬不要小看這個“置物架”。或許在你積累的知識量非常少的時候,就像你只有幾件衣物,隨便一扔,你都能找得到,但當你有幾百件衣物的時候,“置物架”的功能就會顯現出來,它能使你更好地整理和歸納腦海力的知識,從而使你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獲取更多知識的方法。

無論什麼情況,在欣賞每一件藝術作品的時候,家長都應該教會孩子和自己,不斷參考這樣的時間階梯表,久而久之,你會發現在這個“知識置物架”裡,擠滿了人物、歷史事件、藝術品、稀奇古怪的圖案等等。

時間階梯的宏觀視角,可以讓我們在沒有任何藝術教育的基礎下,直觀地瞭解時間的長度和藝術發展的階段。這非常有利於我們客觀地品鑑藝術作品或賞析經典。

也許很多家長,可能自己從小也沒有被美育過,但你們一定有歷史基礎。那就帶著你們已有的歷史學科的知識,去了解藝術作品吧。你們會驚訝原來那個愛踩高跟鞋、不愛洗澡的太陽王路易十四執政時期的審美取向,原來是巴洛克風格的。電影《絕代豔后》裡的奢華,正是路易十五十六時期的洛可可風格。

致家长 | 世界纷纷扰扰,记得给孩子从小种上“美盲”的疫苗

《絕代豔后》劇照

18-19世紀法國大革命,那個愛打仗、還愛搶別人家藝術品的拿破崙,和我們自己家那個閉關鎖國、愛收藏、愛給藝術品蓋印章的乾隆皇帝,有什麼不一樣呢?倘若讓他倆藝術品味大PK,誰更勝一籌?

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怎麼一下湧現了這麼多風格流派?難道戰爭讓人開始浮躁憤怒了嗎?畫面中好像都充斥著情緒?

這麼多的疑問與驚喜,被藏在了博物館和美術館。那可是一部可視化的歷史百科全書呢。相信有了整體概念的你們,以後帶孩子去美術館博物館的時候,一定能為你的孩子講出不一樣的藝術故事來。

致家长 | 世界纷纷扰扰,记得给孩子从小种上“美盲”的疫苗

原題 | 如何在美術館裡“富養”孩子?

Meilun

好書推薦

這一代孩子長大後,智商已經很難構成競爭力了,人工智能、萬物互聯、搜索引擎……可能把智商的鴻溝抹平,這個時候,“美商”成為拉開差距的新興競爭力。

而培養美商的重要途徑,就是讓孩子從小就在無限的藝術暢遊中,發現美,感受美,認知美,創造美,實現美。

——給孩子的藝術啟蒙課

《希利爾講藝術》

致家长 | 世界纷纷扰扰,记得给孩子从小种上“美盲”的疫苗

這套給孩子的藝術啟蒙書,精選了5位超重量級藝術大咖的生平趣事。不僅有古典繪畫到現代繪畫的視覺盛宴,而且還有動聽的神話故事、歷史事件、文學詩歌、繪畫技巧和人生哲理等內容。

名校作者出品;複合型美術教育,情景式沉浸體驗,雙重視覺體驗,安心閱讀體驗……呢喃聲中,親子共讀藝術大師的故事;暖黃光下,稚手撫看千古殿堂的名畫。

——《給孩子的藝術故事》

寶貝聽畫系列

致家长 | 世界纷纷扰扰,记得给孩子从小种上“美盲”的疫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