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孩子是什麼樣,他就會變成什麼樣!

你眼中的孩子是什麼樣,他就會變成什麼樣!

前段時間有一位母子來諮詢檸檬。

這個男生來自當地一所名校,但自初一下學期開始因為迷戀手機遊戲,成績就開始下滑,後面雖然有進步但也不如以前,現在他已經初三,以他目前的成績可能不能直升本校。

用孩子媽媽的話來說“處在非常危險的邊緣”!她過來就是希望我“拯救孩子”。

但在我和他們交談的過程中,我發現,媽媽總會不時的“補充一下”,明明是我在詢問孩子的情況,但她說的比孩子還要多,而且內容都是以【控訴】【指責】【不滿】為主。

我發現當媽媽在表達這些信息的時候,男孩在旁邊非常痛苦又無奈。

孩子的精力全部都用來應付媽媽的不滿了,哪還有精力來學習呢?沉迷手機遊戲不過是他逃避現實的一個工具。

為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我給媽媽也佈置了一個家庭作業:記錄孩子的進步,至少一條。

但是媽媽聽了我的要求非常為難,她告訴我看不出來孩子有什麼優點。然後跟著說了孩子的一串問題出來。

其實這個孩子很優秀,陽光開朗,喜歡歷史和籃球,我們交談時,張口就來一句詩詞,知識面非常廣博。當初也是憑藉自己的能力考上的這所名校,可在這位媽媽看來,她的孩子沒有優點。

你眼中的孩子是什麼樣,他就會變成什麼樣!

她不知道自己的看法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他人,父母的評價會深刻影響孩子的自我評價,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評價是歪曲的,那孩子的自我認識也會是不真實的。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鏡映”:

它指的是對於孩子心理體驗到的所有東西,媽媽給予的反應,或者說給予的確認和映證。

每個人在嬰兒期都有一種渴望被記得、被看到、被注意、被欣賞的需要。

不恰當的的鏡映不僅會影響父母對孩子的評價,更重要的是還會指導孩子變成什麼樣的人。

如果說 媽媽在斷定孩子“學習不踏實”後,就只會關注“學習不踏實”的表現,然後孩子真的會越來越馬虎、敷衍、畏難。

因為這個時候孩子的潛意識裡,會逐漸認同“我學習不踏實”的自我形象,然後用這個形像來指導自己的行為。

這樣的父母是顯微鏡,總是盯著孩子的缺點,放大幾百倍來看,越看越擔心,越看越害怕。

孩子在這樣超高倍數的關注下,做什麼都不對,有的用“無所謂”來偽裝,有的用“安靜沉默”來對抗。

這時父母需要做的是當一面普通的平面鏡,看到孩子真實的樣子,有你喜歡的,也有你不喜歡的,有優點,有缺點,一個活生生的孩子。

如果你發現自己是哈哈鏡,只看到孩子的缺點或只看到孩子的優點,那你可以重新審視一下自己。

放下那些過高的期待和不合理的目標,迴歸真實,就像那位媽媽一樣,最後她也找到了自己孩子的優點:陽光、懂事、體貼、有公德心……

做真實的父母,看到真實的孩子。

如果你覺得這篇內容對你挺有啟發,歡迎關注訂閱~

孩子不聽話、不愛學習、書寫粗心、計算馬虎、寫作業拖拉、成績上不去....等一切關於學習、成長過程中問題私信我,有問必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