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什麼導致了人類種族差異?

人類的外貌特徵會因地區不同而存在明顯的差異,即種族差異。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不同地區的人們看起來是那麼的不同?這背後主要與什麼有關,難道真的是環境與氣候的影響嗎?下面,我們接著上回的猩猩進化到人之後,如何形成如今形形色色的種族的。

首先,我們來審視被視為種族差異來源的兩種驅動力:自然選擇和性選擇。

自然選擇可以解釋不同物種之間存在的一些差異,比如獅子的前肢是爪子,而我們則有可抓握的手指。

自然選擇也可以解釋同一物種中的某些種群差異或區域差異。例如,一些非洲人身上具有鐮刀型血紅蛋白基因,而瑞典人身上則沒有,是因為這個基因可以保護他們免受瘧疾的侵害。

那麼對於膚色和眼睛的顏色這種我們首先想到的種族差異,自然選擇能夠解釋嗎?

第一種觀點認為膚色與光照之間存在直接的關係,按照自然選擇理論解釋:來自陽光充足地區的非洲人、印度南部和新幾內亞等就會有黑色皮膚,來自陽光不充足的地區,應該擁有淺色皮膚,如北歐。可是事實上呢,在某些日光較少的地區,原住民也演化出了黑色的皮膚,比如草木叢生的塔斯馬尼亞島,而在東南亞這種陽光充足的熱帶地區,人們的膚色只能算是介於黑白之間的,並且即使是在陽光最強烈的地區,也沒有一個美洲印第安人有黑色的皮膚。在太平洋的所羅門群島上,即使是共同沐浴著同樣的氣候條件的人群,卻存在黑亮皮膚和淺色皮膚的區別。

到底是什麼導致了人類種族差異?

不同膚色的人

澳大利亞的某些地區,原住民的兒童中至少有3/4的人具有淺金色的頭髮,儘管有些人在長大後頭發會變成棕褐色。另外一個普遍具有金色頭髮的族群是具有蒼白色皮膚的北歐人。

因此這一種觀點似乎並不能解釋種族差異的來源。

第二個觀點,即性選擇導致了種族差異。首先要讓性選擇發揮作用,演化必須同時產生兩方面的變異。一個性別必須演化出一個特徵,而另一個性別必須演化出對這個特徵的喜好,而每個地區的性偏好幾乎都存在著差異,那是否有可能是性偏好導致了種族差異——比如膚色?

到底是什麼導致了人類種族差異?

美洲印第安人

調查研究發現,世界上不同地區的人們在界定美麗的標準時一般是基於跟他們自身的相似程度,而我們總會選擇與我們自己外貌相近的人成為伴侶,產下後代。無論個體是出生在太平洋上的島嶼國家斐濟,還是非洲南部的布希曼部落,或是生在冰島,青藏高原,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習得當地的審美標準。

性選擇還能賦予我們對哪種顏色的偏好,如果不考慮演化所需要的時間限制,可以說似乎不存在任何限制。不同地區的人的皮膚的顏色也會從產生白色到黑色的變化,頭髮的顏色則有紅色、黃色、棕色以及黑色的變化,眼睛的顏色上會存在綠色、藍色、灰色、棕色和黑色的差異,而卻沒有哪種野外動物存在類似的跨區域變異。

性選擇的影響很強大,強到足以使得膚色和日照間的可能存在的任何關係都變得不完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