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茶一味,他說出千年機鋒,若明白這三個字,人生從此不同!

中國人自古喜歡品茶,閒暇時,約上三五好友,點上一支檀香,沏上一壺好茶,隨品隨話,陽光斜照,歲月靜深,品出了茶中滋味,話出了宇宙人生。

禪茶一味,他說出千年機鋒,若明白這三個字,人生從此不同!

茶文化

茶文化源遠流長,茶文化與佛教有著甚深的因緣。自西漢吳理真在四川蒙頂山種下七株茶樹開始,茶就開始了它的使命,吳理真因此被敬為“茶祖”。後來佛法傳入中國,吳理真落髮修行,亦佛亦茶,開創了“佛茶一家”,後來被尊稱為甘露禪師。這便是茶與佛結緣的開始,到後來的一位大德,因為接引後學(指導學生),而使“禪茶一味”發揚光大,深入到中國人的觀念中,提到茶就想到禪的一段公案,一段學佛人與品茶人的一段佳話。他,就是後人敬仰的唐朝時期的趙州禪師。

根據《指月錄》卷十記載:

師問二新到:“上座曾到此間否?”

雲:“不曾到。”

師雲:“吃茶去!”

又問那一人:“曾到此間否?”

雲:“曾到。”

師雲:“吃茶去!”

院主問:“和尚,不曾到,教伊吃茶去,即且置;曾到,為什麼教伊吃茶去?”

師雲:“院主。”

院主應諾。

師雲:“吃茶去!”

禪茶一味,他說出千年機鋒,若明白這三個字,人生從此不同!

”吃茶去“公案

這就是禪宗歷史上著名的“趙州吃茶去”公案,在《景德傳燈錄》卷十,《五燈會元》卷四,《古尊宿語錄》卷十四中都有記載。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

有兩個參學的和尚去拜見趙州禪師,希望可以得到指點,趙州禪師問第一個和尚:“你以前來過這裡嗎?”上座是尊稱的意思,第一個和尚答:“沒來過”,趙州禪師對他說:“吃茶去!”又問第二個和尚:“你以前來過這裡嗎?”第二個和尚說:“來過。”趙州禪師對他說:“吃茶去!”監院和尚不明白,問了:“和尚,第一個以前沒來過,您讓他吃茶去,這個就不說了,怎麼第二個以前來過這裡的,您也叫他吃茶去呢?”趙州禪師呼了一聲:“監院和尚。”監院答應了一聲,趙州禪師說了一句:“吃茶去!”

這就是流傳了上千年的趙州禪師吃茶去的公案,也開創了“禪茶一味”在世上流傳的先河,禪亦茶,茶亦禪,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禪茶一味,他說出千年機鋒,若明白這三個字,人生從此不同!

”禪“是佛心

學佛的人都知道,這個公案意味很深,“吃茶去”這一機鋒用來接引學人(參學的人)意味深長。各人修學程度不同,感悟的就不同,收穫的也不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如醫學上陽虛與陰虛的人,對同樣一杯水的溫度和感覺,感知本就不同。所以,看似“吃茶去”這三個字相同,但是作用在不同的三個人身上,起到的變化卻不同。

禪茶一味,他說出千年機鋒,若明白這三個字,人生從此不同!

茶須品,禪須悟

茶講品,而非喝;禪講悟,而非論,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禪本佛心,並不是語言和心念所能描述和觸及到的,必須靠悟。(人類發明的文字和語言,是建立了一個體系,用來描述人和宇宙、人生的關係與活動的,它無法描述出佛心——也就是每個眾生的真心,也叫自性。

例如:一杯水,語言和文字描述它36度,如果我們不親自喝到口中,是無法真切感知這個36度的水的真實意境的,親自喝,即是求證“佛心”的過程,真切感知36度的水的意境,即是“證得”“佛心”——當然,這是筆者淺陋的理解,每人經歷與習氣不同,理解也就不同,只有真正去落實“吃茶去”,切實實踐,最後經過時日才可得到“桶底打破”,無明盡除的真實智慧,那就是“禪”,也是每個眾生本有的。

禪茶一味,他說出千年機鋒,若明白這三個字,人生從此不同!

手指指月,指非月

因擔心“手指指月,指非月”(禪宗六祖的一個公案,月指智慧、真理,手指指語言與文字,語言文字可以指向智慧與真理,卻不是智慧與真理本身,很多學人因為困於語言與文字而無法證悟真實智慧,這就是語言與文字的障礙,佛法中也叫“所知障”),就不再正面做更多的解讀,“禪”需要每個人去悟,就像“茶”需要每個人去品一樣。)

戒定慧三學,由戒入定,因定發慧。戒即是持戒,也就是如理如法的意思,也是孔子的“隨心所欲而不逾矩”之意,也就是品茶中的如理如法的泡茶動作。定即是禪定,以《金剛經》做解釋,也就是“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之意,也是儒家的“知止而後有定”,在品茶中,是專注沏茶,不著內外的沉靜。最後就會因為“定”而生髮出“智慧”,這個智慧是本有的,他的作用就是,能解決宇宙人生的問題,也就是

《大學》中,“慮而後能得”中的“能得”,作用就是“所得”,展開,就是圓滿解決了宇宙人生中的問題。在品茶中,大概就是因聚精會神、沉靜的沏茶過程,而練就的能沏出的一杯清香怡人的好茶的功夫吧,作用就是未來何時何地,無論遇到何人,都能沏出一杯符合他心意的美妙的茶來吧!這應該就是茶道中的“慧”了。(其實筆者對沏茶是個腳剛探入門限兒的門外漢~)

禪茶一味,他說出千年機鋒,若明白這三個字,人生從此不同!

聚精會神沏清香

一般來講,參禪的基礎在持戒,古人講“五年學戒”,沒有這個根基是不行的。禪也並非只有盤腿面壁一種,但盤腿打坐是參禪的基礎,沒有這個“靜中的禪”的基礎,就不會有“動中的禪”的昇華。

古人講

“挑水砍柴無非妙道,鬱郁黃花無非般若。”

又有六祖慧能在《壇經》中說道: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些都是高級的“禪”,但高級的“禪”都需要基礎,即是六祖說的“心平、行直”,到何種程度呢?——無論外界發生何事,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到這個程度,才可以達到古人所講的標準。同樣,茶道也是如此,一開始,必須經過紮實的鍛鍊,把基本功打牢,做到“風吹雨打任他去,我自心中一片清”

的鎮定、嫻熟,時間久了,熟能生巧,巧能生妙,自然能駕馭任何高級的沏茶方法與境界,最終沏出一壺清香怡人的好茶。

禪茶一味,他說出千年機鋒,若明白這三個字,人生從此不同!

風吹雨打任他去,我自心中一片清

“禪茶一味”在趙州禪師一句機鋒開創以來,引導了無數學人的勤學力參。逐漸的,唐宋禪寺中專門開設了“茶寮”,供僧人吃茶;在叢林管理中設有專門的職位,稱為“茶頭”(一些修行人因為擔任“茶頭”而開悟的事,也時常有的)。在一些大事中,比如新住持晉山,也有點茶、點湯儀式;流傳至日本,日本禪寺也逐漸有了“茶亭”、“茶寮”等雅緻清幽的建築與環境。由此我們可以得知,中國品茶之風始於寺院,並因“禪茶一味”而盛行,唐宋之後,品茶之風更盛。逐漸普及到文人、士大夫、皇宮貴族,直至廣泛的社會大眾。

這就是如今我們熟知的“禪茶一味”的發展史。

禪茶一味,他說出千年機鋒,若明白這三個字,人生從此不同!

禪茶一味的內涵:正、清、和、雅

“禪茶一味”的內涵是“正、清、和、雅”。禪茶的“正”對應佛法的八正道,“清” 對應清淨心,“和” 對應佛法的六和敬,“雅” 對應脫俗。

八正道

是佛法中,達到最高境界“涅槃”的八種方法,分別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在禪茶中,表明沏茶與品茶的人,從內到外,從身體行為到語言,再到念頭,都保持“正”。清淨心在禪茶中,表明沏茶與品茶的人要內外清淨,一塵不染。六和敬是僧團中保持和合的方法,在禪茶中表明,沏茶與品茶的人要和合一致——“高山流水,茶遇知音,峨峨若泰山,洋洋若江河”,這樣才能感知更多“禪茶”的味道。雅即是脫俗,表明沏茶與品茶的人此時宜放下身心瑣事,一心品茶,感悟茶韻,體味人生。如果有善友教導,也可以參一參趙州禪師的公案“吃茶去”,看能不能體悟自己的“心”(即是“禪”)。

禪茶一味,他說出千年機鋒,若明白這三個字,人生從此不同!

高山流水,茶遇知音

禪茶一味,現在不僅是修行人與品茶人的專屬,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由喝茶,瞭解並喜歡上了佛法與傳統文化,喜歡上了禪茶文化與茶文化。這也是禪茶文化越來越惠及大眾的表現。

願天下人,

願所有愛茶之人,

願所有喜歡傳統文化之人,

以及有緣讀到此“陋文”之人,

通過趙州禪師的一句千年機鋒,能體悟出自己的這顆靈明妙絕的“本心”,開啟智慧的人生。

禪茶一味,他說出千年機鋒,若明白這三個字,人生從此不同!

伴著古人的鞭策與腳步,”吃茶去!~”

走,伴著古人的鞭策與腳步,“吃茶去!”跟上噢!~

,致力於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協助有緣人吉祥如意,幸福安康。歡迎關注,相互促進、提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