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小吃,快進來瞧瞧!

客家小吃就地取材,具有獨特的風味,往往被遊子們用以寄託思鄉之情。跟一般地方小吃不太一樣的是,客家小吃其實是主食的延伸,從歷史傳承來看,它的用途首先是充飢,所以大多是米制品。

一.煎圓(煎堆)

“煎圓”是客家人過年時傳統的自制年貨,取意“團圓、圓滿”。客家人由中原南遷,依山而居,山中氣候相對溼冷,於是客家食品口味均較濃烈、油量多,利於禦寒祛溼。因此,油炸食品耐保存,於是成為了梅州客家人極為鍾愛的小吃及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待客上品。平時,街邊攤檔也有煎圓擺賣。

客家小吃,快進來瞧瞧!

製作方法:

1、先將糯米用清水淘洗乾淨浸泡10—12小時,糯米撈起濾幹水後粉碎成糯米粉;

2、熬糖水,鍋頭裡燒適量開水將糖倒進開水裡微火慢熬,待糖完全融化後即可;

3、待熬好的糖水冷卻後倒入糯米粉充分攪拌均勻,並將糯米粉反覆搓揉成乾溼度適中的麵糰備用;

4、煎丸有包餡與不包餡的兩種。做不包餡的煎丸直接取麵糰揉成圓形或橢圓形擺放在盛具裡,沾上一層芝麻,讓芝麻牢牢粘滿小粄團表面;做包餡的煎丸,將其捏薄後取事先準備好的餡包裹成圓錐形、三角形或扇形的煎丸待炸;

5、炸煎丸。油下鍋燒沸後,將做好的煎丸入鍋煎,為防止煎丸夾在鍋底燒焦,煎丸入鍋後要用網勺輕輕將煎丸脫離鍋底,炸至煎丸浮出水面並色澤金黃後即可起鍋,裝盤食用。


二.甜粄

客家人過年,有不蒸甜粄不過年的一說。客家人過年的甜粄必須保留一部分到二月初二,在初二當天將甜粄切成小塊用油煎來吃“謂之撐腰骨”(因農曆二月份是春種春播的開始),意味著將進行緊張勞動了。

甜粄具有厚、甜、韌的特色韻味。甜粄的吃法很多,可以切成小塊用油煎,外酥內韌,香甜可口,別有風味或切成小塊蒸軟吃,更可直接“冷吃”。

客家小吃,快進來瞧瞧!

製作方法:

1、紅糖熬成糖漿,再加入豬油(豬油與米粉的比例1:100),豬油溶解後充分攪勻。糖漿熬製好後放涼冷卻;

2、糯米粉+粘米粉(4:1)放大盆中,將糖漿倒入米粉中(比例3:5),揉搓均勻,再加水揉搓,繼續揉搓至膠水狀;

3、甜粄裝盤時,盤底與盤壁要抹上豬油或花生油,入鍋蒸。蒸的時間視厚度而定,一般大火蒸15至20分鐘,轉中火繼續再蒸40至70分鐘就可以了。


三.蘿蔔粄

用蘿蔔絲和粘米粉做成的蘿蔔粄 ,是客家人年節特有的小吃之一。蒸好的蘿蔔粄不僅有蘿蔔的清香,更有各配料的醇香,放涼後切成小塊用煎鍋稍為煎一下,更香更好吃!

客家小吃,快進來瞧瞧!

製作方法:

1、把蘿蔔刨成絲,加入些許水煮約10分鐘至變成透明色狀,熄火加些許鹽拌勻待涼備用;

2、油鍋裡放幾粒大蒜和少許薑絲爆香,然後把姜蒜濾去,再加入適量的鹽、豬油、味精、白糖、五香粉、胡椒粉、蝦仁、香菇丁、豬肉粒等,猛火稍微翻炒即可;

3、將炒制好的配料拌入蘿蔔絲裡。在粘米粉中加入清水,攪拌成稠糊狀,把蘿蔔絲倒入其中拌勻;

4、在小蒸籠中墊上洗淨的新鮮芭蕉葉,刷上油,把拌好的生坯蘿蔔絲糊倒入,用筷子勻平,猛火蒸30分鐘。


四.客家擂茶

擂茶的製法和飲用習俗,隨著客家人的南遷,逐步傳到了閩、粵、贛、臺等地區,現今在福建省寧化縣,廣東省陸豐市、陸河縣、揭西縣,江西省,湖南省,及臺灣等地的客家莊仍然保留這種美味文化,並且形成了不同的風格。

擂茶用特製的瓦瓷擂缽,缽內留有凹紋,取山上木質勻密的山倉樹做成擂茶棍。擂茶的原料是茶葉、炒熟的花生、芝麻、香菜、薄荷,這些東西依次放入擂缽中擂碎,味道香濃四溢之時即可停下,放少許鹽,把煮開的水倒入,這樣,茶就擂好了。擂茶可以根據四季的變幻選擇不同配料,春夏溼熱,常用新鮮艾葉、薄荷葉;秋天風燥,多選金盞菊或白菊花、金銀花;冬天寒冷,便用桂皮、肉柱子、川芎等。

客家小吃,快進來瞧瞧!


你還知道哪些客家美食呢,告訴小編,你想吃的客家小吃小編來告訴你如何製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