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過了孩子的成長,你拿什麼補救?難怪孩子叫別人媽媽

孩子不在身邊,你會想孩子嗎?

身為父母,我們的回答一定是“會!”

幾年的時間,孩子一直不在父母身邊,孩子會想父母嗎?

孩子的回答:“不會!”

因為對於孩子來說,短暫的相聚過後是更長久的離別。

稱呼別人為“媽媽”,卻忘記了自己的媽媽

週末打開電視,偶然間看了電視劇《遙遠的距離》裡的場景:

文文是位不到1歲的小女孩,乖巧的惹人憐愛,爸爸和媽媽離婚,文文判給了媽媽。爸爸和蘇楊再婚,媽媽為了擾亂爸爸的幸福生活,抱著文文給爸爸撫養。

為了心中的一口怨氣,不去理會哭鬧不捨離開、淚眼婆娑的女兒。

白天文文由奶奶帶著,晚上由蘇楊哄睡。在文文成長中學知識的時刻,親生媽媽不在身邊,文文的第一句“媽媽”是對著蘇楊喊出來的,文文在學習吃飯、說話、寫字時是蘇楊教的,文文的衣服是蘇楊買的、文文的漂亮辮子是蘇楊梳的......

幾年裡,文文的親生母親對她不理不睬,絲毫沒有接回文文的想法。

幾年後的一天,蘇楊對文文的親生媽媽說:“你把女兒當成了出氣的工具,在不理不睬孩子的這幾年,孩子已經成長了,你錯過了那麼多孩子成長的時期,你覺得值得嗎?”

文文媽媽反思過後,去接文文回家。可是,文文對著幾年未見的親生媽媽,沒有一點印象,在親生媽媽把她抱在懷裡要抱走時,文文一直哭著對著蘇楊喊“媽媽”,不捨得離開這幾年照顧她的蘇楊媽媽。

1歲左右,孩子慢慢地記得了陪伴自己的家人,倘若你在這個階段消失了幾年,再回到孩子身邊時,孩子已經完全忘記了曾經的父母的模樣。

再要走進孩子的心裡,要付出的努力要多無數倍。

錯過了孩子的成長,你拿什麼補救?難怪孩子叫別人媽媽

11年的分離,靠金錢來彌補,終歸是得不償失

湖南衛視的熱播節目----《變形計》收視率很高,在節目中總能看到無數叛逆的城市孩子,以及孩子身後無助的父母。父母寄希望於通過節目,送孩子到窮困落後的地方生活一段時間,以改變孩子的性格。

重慶男孩李錦鑑,11歲,成為某期《變形計》裡的男主角--問題城市男孩

李錦鑑一直在重慶和爺爺奶奶生活,因為沉溺於網絡遊戲,老人管不了。父母無奈地停掉北京的外貿生意回到家鄉,見證了兒子的日常生活----沉溺網絡遊戲、動手打媽媽、罵爸爸、欺負妹妹。一家人,由於一個孩子,被搞得雞飛狗跳、狼狽不堪。

也真因為此,父母送他來到節目希望他能有所改善。

究其原因: 從李錦鑑出生後,父母就一直在北京做生意,很少參與到他的成長過程中,也許對孩子有愧意,父母在物質上一直滿足他。可在李錦鑑的心中,媽媽爸爸只是一個稱呼,只是經常給他打錢的人。

錯過了孩子的成長,你拿什麼補救?難怪孩子叫別人媽媽

他們從未見證過孩子的成長,11年間缺席孩子的成長,在孩子需要父母的時候不在孩子身邊。11年後突然出現在孩子的身邊,以父母之名要求孩子這些可以做,那些不能做

我想任何一個孩子在這時都會反叛的。

李爸爸在機場送走李錦鑑時,表現出來的是“孩子終於走了,我可以休息 一下的”的輕鬆心情,猶如甩掉了包袱一樣,沒有父子間的依依不捨, 擁有的是雙方的短暫解脫。

日本推 理作家伊坂 幸太郎 在《一 首小夜曲》中說:

“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孩子的暴行是父母教育的缺失!錯過了這11年的陪伴,父母拿什麼來補救!

放下了孩子,掙再多的錢也改變不了孩子的性格!

成長路上,雖有缺席,但我們在盡力用愛呵護你

朋友小D畢業後隻身來到這座一線城市,遇到妻子後和妻子一起努力工作,實現了買房的願望,順利的把戶口也遷到這座城市。

小D妻子懷孕後,生下了一對雙胞胎兒子,房貸的壓力使兩人不敢鬆懈下來,最終他們決定:在小D妻子產假結束前,把雙胞胎兒子送到千里之外的婆家,由家人照顧 ,等公公退休了,接公婆和孩子到這座城市來一起生活。

夫妻倆人投入全部精力到工作中,平時晚上偶爾和孩子視頻。一旦遇到國家法定節假日,早早地規劃行程購買車票回老家看寶寶。

等到孩子快要入幼兒園時,婆婆來幫忙照看孩子。可是,寶寶初次回到爸爸媽媽身邊生活,回到屬於自己的家時,覺得一切都很陌生,爸爸媽媽在時,經常躲在奶奶身後,晚上睡覺也只要奶奶哄睡。爸爸媽媽對於他們來說,如此的熟悉又如此的陌生。

於是,在週末的時候,夫妻倆頻繁地帶雙胞胎兒子出入各種遊樂場玩耍,白天玩累了,晚上嘗試著自己哄睡寶寶。

在夫妻倆的努力下,雙胞胎兒子終於和夫妻倆拉近了心的距離

錯過了孩子的成長,你拿什麼補救?難怪孩子叫別人媽媽

這幅畫面在很多城市、很多家庭都在上演,但是有的家庭和孩子漸行漸遠,有的家庭在努力維繫著和寶寶的感情。

孩子的到來,給家庭帶來了無限的歡笑。但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能缺少父母的陪伴。

《世上只有媽媽好》這周兒歌小時候耳熟能詳,“有媽的孩子是個寶,沒媽的孩子像根草”。

我們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是希望把孩子當成寶貝一樣來呵護。

孩子良好性格的養成,離不開父母的悉心教導。

陪伴孩子成長,見證孩子成長的每一步,是孩子的心願!

【寶寶是第一次做寶寶,媽媽也是第一次做媽媽,我是豆媽,左手職場,右手育兒,歡迎關注頭條號:豆媽靜思,伴寶寶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