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文縣:種養結合 美了環境 富了百姓

修文縣:種養結合 美了環境 富了百姓

人間四月芳菲盡,黔山大地百姓忙。春意盎然的四月,獼猴桃枝條正在吐露新芽,行走在貴陽市修文縣的興農村產業路上,空氣中瀰漫著青草的味道,兩邊成片的獼猴桃林長勢喜人,嫩綠的枝芽在陽光下茁壯成長,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

修文县:种养结合 美了环境 富了百姓

村民張安明正在為獼猴桃枝條抹芽,“用糞汙發酵做成的有機肥種植的獼猴桃就是不一樣,你們看,這芽頭都要粗壯得多,葉子也更綠了。”張安明對今年獼猴桃得長勢十分滿意。

2013年,長期在外務工的張安明響應修文縣大力發展獼猴桃的號召,在修文縣六廣鎮興農村流轉了200餘畝土地種上獼猴桃。每年冬管,需要大量的有機肥讓他十分頭痛,“一是有機肥不好買,二是價格又貴,每畝投入有機肥至少3000斤以上,不算人工開支,就肥料一項一畝地就需要投入600元左右。”張安明說。

為降低投入成本,張安民開始謀劃種養結合的路子,“以前我們種植包穀、白菜的時候,養幾頭豬,一頭牛,一年的農用肥料就夠了。現在規模無非是大一點,如果養殖也搞規模化,那一樣可以解決肥料問題。”張安明信心滿滿地說。

修文县:种养结合 美了环境 富了百姓

按照種養結合的思路,2017年,張安明投入了200餘萬元,在自家的獼猴桃基地附近開始建設年出欄3000頭的養豬場,將養豬場的糞汙通過乾溼分離,再進行發酵處理,加工成有機肥,供應到自己的獼猴桃基地。

“幹糞用來種植獼猴桃,清糞免費送給周邊村民種植蔬菜,既解決了獼猴桃基地有機肥的需求,降低了成本,又解決養殖帶來的環境汙染問題,減少養殖在環境治理方面的費用,一舉幾得。”張安明笑著說。

“以前一提到建設養豬場,村民都持反對意見,因為對環境影響很大,一個養豬場周邊幾公里遠都聞到臭味。現在通過對糞汙的科學處理,就算走進養豬場裡,也不會有很濃的臭味。”興農村村主任張毅補充介紹說。

通過種養結合,如今,張安明的200餘畝獼猴桃已開始進入盛產期,產品以有機、生態為賣點,遠銷廣東等地,同時,還吸引了市民入園採摘,每斤賣到了10元,平均每畝產值上萬元。

今年,張安明準備將養殖場擴大到年出欄5000頭生豬。糞汙不僅滿足自己的種植基地需求,還可以帶動周邊大量有機蔬菜種植。

“雖然去年獼猴桃受到雪凝災害,沒有多少收入,但養殖去年賺了200萬元左右。”張安明說,“如果今年獼猴桃不受自然災害影響,再加上養殖業,預計收入會超過400萬元。”

逐漸富裕起來的張安明特意安排了該村5戶建檔立卡戶和7戶低收入家庭在他的種植基地和養殖場上班,每戶每月工資3000元。

“我這裡目前有固定工人13個,季節性用工多的一天有50餘人,少的時候也有30多人,每天工資每人80—120元,還包午飯。一年固定工資支出70餘萬元,季節性用工支出近百萬元。”張安明說。

張安明僅是修文縣眾多種養結合的大戶之一,修文是貴州的獼猴桃種植大縣,面積已超過17萬畝,為解決每年大量有機肥需求,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近年來,修文縣大力發展生豬、蛋雞、肉牛等養殖業,將養殖業產生糞汙加工處理成種植所需的有機肥料,不斷推進獼猴桃、李子、蔬菜等產業發展,形成種養結合,循環發展,拓寬了百姓增收渠道。如今種養結合的模式在全縣得到了普遍推廣和認可,種養大戶遍及全縣各個鄉鎮。

修文县:种养结合 美了环境 富了百姓

“種養結合,一是減少了種植業的投入,二是降低了養殖業環境汙染,三是帶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四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五是提搞農產品的品質……好處很多,真正讓農業發展循環了起來,既美了環境,又富了百姓。對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助力鄉村振興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修文縣農業農村局畜牧站負責人方正言說。

今年,為繼續深入推進種養結合產業模式,修文以打造生豬養殖大縣為目標,計劃年出欄生豬21.25萬頭。同時,養殖蛋雞70萬羽、家禽出欄150萬羽,肉牛年出欄1.5萬頭。並大力發展獼猴桃、李子、板栗以及蔬菜種植,通過種養結合,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全年預計調減低效農作物9萬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