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關時評」復工復產也要扭住高質量發展“牛鼻子”

復工復產也要扭住高質量發展“牛鼻子”

楊亮

連日來,各地各部門在優化完善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千方百計創造有利於復工復產的條件,不失時機暢通產業循環、市場循環、經濟社會循環,經濟秩序加速恢復、社會秩序持續穩定。這些行之有效、科學務實的舉措必將為企業對沖疫情影響、提振市場預期、重塑發展信心注入強勁動力。

當前,受國外疫情蔓延的影響,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也在加大。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全球經濟市場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榮辱相關、休慼與共。以手機生產來說,它由產品設計、原料採購、生產製造、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等多個環節構成,因每個環節需要的技術、工藝、原料、勞動力等資源稟賦各異,為最大限度做到“效率最高、成本最低”,各配套環節必擇良木而棲之。於是區位優劣、價格高低、消費水平、勞動成本就成為影響各環節佈局的重要因子,休慼與共的命運共同體由此而生。但作為高科技產品,不管生產環節的場域如何佈局、投入如何縮減,質量必須無可挑剔,否則必將被市場淘汰。當下,各地復工復產正加速推進,不管是大企業、小企業、微小企業,在活起來、動起來的同時,決不可將高質量發展的理念置於一旁,要知道疫情終將過去,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向高質量發展要動力、要動能依然是大勢所趨。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危機和大考,也是經濟再度復興和崛起的契機和起點,關鍵看你有沒有研判之能、擔當之勇、決策之智,能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形勢、分析市場、洞察未來。以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為例,藉著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遠程辦公、線上課堂、遠程診療、線上結算等搭乘數字技術的榮光一躍而起,成為拉動經濟和消費的新引擎、新產業和新趨勢。尤其是田間地頭上空飛翔的無人機、醫院穿梭送藥的AI智能機器人、機場車站設置的紅外熱成像測溫儀等,既有效避免了交叉感染,也為經濟社會秩序迅速恢復助了力、幫了忙。從表面上看,好像是抗疫戰場為這些先進科技和創新成果提供了大顯身手的機會和可能,可實質卻是國家推動高質量發展所創造的成就為經濟社會發展保持健康穩定發展提供了再創機會、再謀動能、再創輝煌的條件和機遇。所以說,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瞄準高質量發展絕不是應時之舉、應勢之策,必須一以貫之、一體推進。

如今,對再次按下“快進鍵”的復工復產來說,動起來是當務之急,因為只有效率上去了,我們才能把失去的時間補回來。由於受疫情影響,各地各部門對復工復產的節奏把控和推進力度並非精準一致,尤其是產業上下游、供應鏈首末端、大中小企業協同配套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堵點和斷點。因此,變壓力為動力,化危機為轉機,對復工復產的企業來說絕不單要有“時間就是金錢”的緊迫意識,更要有“效率就是生命”的積極作為,因為“只有效益上去了,才能在未來爭取更多轉型升級的機遇”。正如一家高新技術生產企業負責人所坦言的那樣,公司不缺訂單,只要生產能夠正常開展,其他問題都可迎刃而解。為什麼?因為它的產品有競爭力、有影響力、有市場潛力。所以說,越是在困境之中越要有對“時”與“勢”的精準判斷,“不求近功,不安小就”,緊緊把握住高質量發展這個根本要求,一往無前向前衝。

“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不管是復工復產,還是拓展存量、創造增量,既需要緊盯新產業、新業態釋放出的巨大動能和消費潛力,更需要有“打鐵還需自身硬”的高度自覺和篤定信念。把握未來市場發展新契機,迎接產業升級換代新契機,我們始終要堅定高質量發展方向不動搖,在謀劃項目上做到“大好高”,在培育特色產業上注重“高精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企業步入正軌、產業提質升級中抓住要害點、扭住突破點,持續打造出生態、綠色、高效的新增長點、新增長極,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