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那麼上策是什麼?

天下沒有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要孩子懂道理,家長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說得更有道理。

做“不講道理”的家長,並非完全否定言語的必要性,而是強調口頭教育的適度性和行為教育的重要性。這裡另有3條建議。

教育孩子“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那麼上策是什麼?

“講道理”一定不要口是心非

想給孩子講點什麼道理,必須首先確認這“道理”你自己也相信。

我在工作中經常遇到心口不一的家長,比如有的家長明明自己對孩子的考試分數斤斤計較,向我討教的問題卻是:孩子考試成績不好時,如何給孩子做思想工作,讓他不要在意分數?

把“如何說”僅僅理解為一種說話技巧,這是一些人在教育上始終不得要領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像文字所到之處是一個人的思考所到之處一樣,語言所到之處,也應該是一個人觀念所到之處。

與其向別人討要說話技巧,不如靜下心來想想,我自己到底是怎麼想的?

教育孩子“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那麼上策是什麼?

避免向孩子灌輸庸俗價值觀

生活中可以經常看到這種情況,一些家長自己站位不高,卻熱衷於向孩子傳達一些並不高明的見解,甚至是一些庸俗的人生經驗。

比如有的家長暗示孩子不必在學習上幫助別的同學,給別人講題既浪費時間,又容易被別人超過。生活就是競爭,別人走得靠前了,你就落後了。

孩子從這些所謂的人生道理上,學會了小鑽營、小算計,卻學不到大胸襟、大情懷。這樣的“講道理”,實際上是在降低孩子的視野和胸襟,束縛限制了他的發展。

教育的真正準備是完善自己,想要給孩子講出能讓他飛翔的道理,家長自己就要具有藍天的胸懷和高度。

如果感覺自己的高度不夠,不知道該如何說,什麼也不說總比胡說好得多.

教育孩子“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那麼上策是什麼?

切不可把“不講道理”做成“不講理”

有一些家長確實很少對孩子講道理,他們很直接,三句話不對就把孩子罵一頓或打一頓,這就不是我們這裡所說的“不講道理”,而是不講理了。

更有些家長,對孩子簡單粗暴,卻在事後美化自己的行為。例如,打了孩子,然後又深情地講“孩子,我為什麼打你”,通過煽情來為自己的行為找遮羞布。

這簡直是強盜邏輯,矯情得十分了得,是更深層面的不講理。

教育孩子“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那麼上策是什麼?

“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發脾氣加虛偽是下下下策。

總之,教條不重要,教養才重要。

盧梭說過,事事講一番道理,是心胸狹窄的人的一種癖好。有氣魄的人是有另外一種語言的,他通過這種語言,能說服人心,作出行動。

想讓孩子懂道理,家長就要口頭少講道理,行為符合道理,這樣孩子才能明白道理——像繞口令了——這就是教育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