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索尼大法—掌閱10.3寸iReader Smart X測評

2019年10月10日,掌閱正式發佈其第二款10.3寸墨水屏智能本iReader Smart X,沒有開發佈會,微博預熱幾天之後就線上正式發佈。

寫在前面:

基於iReader UI 4.0體驗(版本號:10.0.109100034),本文以這個版本軟件為準。

一、外觀:

售價:活動價2999,正常3499。和去年差不多。

1)包裝,簡約:

挑戰索尼大法—掌閱10.3寸iReader Smart X測評

2)包裝內清單:

機器、type C數據線、筆(帶1個筆尖)、2個筆尖。

挑戰索尼大法—掌閱10.3寸iReader Smart X測評
挑戰索尼大法—掌閱10.3寸iReader Smart X測評

3)筆和iReader Smart一代的一樣,白色三角筆為wacom公模標準筆,目前好多家都在採用這支筆。

挑戰索尼大法—掌閱10.3寸iReader Smart X測評
挑戰索尼大法—掌閱10.3寸iReader Smart X測評
挑戰索尼大法—掌閱10.3寸iReader Smart X測評

二、和掌閱一代iReader Smart硬件方面有哪些區別?

挑戰索尼大法—掌閱10.3寸iReader Smart X測評

挑幾個比較重要的聊聊:

1)增加了背光:這應該是iReader Smart X最明顯的升級,20級燈,冷暖雙色。以前我堅定認為背光沒什麼用,環境光線較好的時候沒有背光完全無壓力,一旦碰到陰天,燈光不給力的時候,就發現直到有了背光發現躲不過王境澤真香定律。

2)升級運存為2GB: 一代512MB的運存被吐槽的特別慘,芯片型號沒有公佈,應該不是恩智浦i.mx6系列;

3)增加了Home鍵:在底部中間下面隱藏了有一個可按壓的鍵,用來返回,解鎖等。不過按壓體驗不是很好,總是按不準,沒有安全感。實際使用起來只有當我手忙腳亂想退出的時候會用;

4)增加了mic:錄音使用,和科大訊飛的錄音功能類似,但是還沒看到錄音轉文字功能,個人認為這個功能其實意義不大,沒什麼使用場景,當然有人認為有用,在此不多爭辯;

5)揚聲器:有了錄音必然就要配上揚聲器,可以外放聽書。這是一個掌閱近年來推出產品比較有意思的功能,雖然手機app也可以聽書,但是用閱讀器看累了放著聽書,解放出來手機去做點其他的事情,也是個挺好的選擇,畢竟我擔心我手機的續航;

三、軟件功能整體概覽:

說明:系統版本為iReader UI 4.0,封閉系統,不支持安裝第三方app,堅定喜歡開放系統的請忽略這個貼。

挑戰索尼大法—掌閱10.3寸iReader Smart X測評

1) 主菜單

挑戰索尼大法—掌閱10.3寸iReader Smart X測評

投屏功能:很多人好奇這個功能,或者不知道怎麼用,我也研究了半天,發現目前和小米電視配合使用最簡單,打開小米電視設置投屏,打開Smart X投屏連接就可以了,同步延時不大,只不過在目前4k的顯示器上,清晰度不行。至於使用場景,在會議場景下多了一種投屏方式吧。不算剛需。

挑戰索尼大法—掌閱10.3寸iReader Smart X測評

值得一提的是,當源文件為彩色時,投屏上去也是彩色的。

挑戰索尼大法—掌閱10.3寸iReader Smart X測評

智能助手:

Smart X在屏幕左側中央增加了一個快捷入口,官方稱之為智能助手,這個入口在機器的任何界面都存在,當然也可以設置隱藏,類似一個固定的快捷入口。可以在筆記、看書,或者任何時候電機圖標進入去到自己想到的筆記、圖書頁面:

挑戰索尼大法—掌閱10.3寸iReader Smart X測評

2) 筆記

這次的筆記工具欄進行了調整,調整後,功能進行了重新整合調整增加,使用起來感覺交互更加自然合理。

a.書寫體驗:

【1】升級內存之後,書寫延遲更低,拖影改善明顯,即更加跟手,也沒有出現過筆跡斷掉的情況。

【2】由於增加閱讀燈的原因,筆跡實際出現的位置有一點偏移,系統沒有給校準的設置,當然即使有這種設置也沒啥用。而固定方向的偏移其實對寫字影響不大,寫字靠的是用筆的感覺,習慣了自己會自動矯正,而對繪畫可能影響大一些。

【3】摩擦力變小了,一代Smart的摩擦力寫起來非常舒服,比較接近真實的紙張書寫,而Smart X寫起來細節部分筆尖會有一點點滑,不過沒有玻璃那麼滑,影響不大。

挑戰索尼大法—掌閱10.3寸iReader Smart X測評
挑戰索尼大法—掌閱10.3寸iReader Smart X測評

對比下我用美工鋼筆寫的

挑戰索尼大法—掌閱10.3寸iReader Smart X測評
挑戰索尼大法—掌閱10.3寸iReader Smart X測評

左邊Smart X開了閱讀燈,右邊smart一代

挑戰索尼大法—掌閱10.3寸iReader Smart X測評

b. 轉文字功能:通過筆跡識別,識別速度有點慢,準確率還算過得去,默認識別當前頁,也支持正本識別,可以通過郵件,或者i碼、有道雲、印象筆記的方式將識別後的文本內容發出去。識別文字是搜索的前提,有了識別,自然就可以支持搜索定位。這對我這種每天亂寫筆記,關鍵時候找不到的人有用。其他廠商也有這個功能。各家廠商都碰到的問題是識別精度,這是非常讓人頭疼的問題,畢竟很多人寫的字其實自己也可能偶爾會不認識,何況機器算法?

挑戰索尼大法—掌閱10.3寸iReader Smart X測評
挑戰索尼大法—掌閱10.3寸iReader Smart X測評

c.筆記的同步:可以同步到掌閱app、有道雲、印象筆記,以備查閱。可以導出為圖片,pdf格式。

3) 書架:導入的書籍、從書城購買的都可在書架顯示,支持pdf,epub,mobi,txt,這次新增支持office文檔(ppt,excel,word)等圖書文件格式。有一少部分朋友有看ppt,word的需求,雖然我不是很理解這個需求,但我表示尊重。有人說顯示有點糊?這個我感覺不明顯,肯定不如玻璃的清晰,但各有利弊吧。看自己的喜好。

挑戰索尼大法—掌閱10.3寸iReader Smart X測評
挑戰索尼大法—掌閱10.3寸iReader Smart X測評

關掉閱讀燈和索尼對比:

挑戰索尼大法—掌閱10.3寸iReader Smart X測評

索尼DPT-CP1 vs iReader Smart X

左邊是索尼DPT-CP1

挑戰索尼大法—掌閱10.3寸iReader Smart X測評

打開大容量pdf怎麼樣?我試了500MB,1G的掃描pdf,都在2~3秒鐘,打開速度和pdf大小沒有強相關,取決於pdf的內容複雜度。試下古籍豎版pdf,支持裁邊。

挑戰索尼大法—掌閱10.3寸iReader Smart X測評

橫屏:

挑戰索尼大法—掌閱10.3寸iReader Smart X測評

不支持分屏,個人認為10.3的分屏沒有意義,本來尺寸就不如13.3寸那麼大,對於13.3寸分屏很有用。

支持上述所有格式的提筆就寫,包括ppt,word,excel。 掌閱是唯一一家能支持這麼多格式的提筆批註,很多人很看重這一點。

挑戰索尼大法—掌閱10.3寸iReader Smart X測評
挑戰索尼大法—掌閱10.3寸iReader Smart X測評
挑戰索尼大法—掌閱10.3寸iReader Smart X測評
挑戰索尼大法—掌閱10.3寸iReader Smart X測評

批註導出:可以通過i碼、郵件將pdf批註導出,速度很慢,不過終於保持了原pdf的彩色。還不支持通過數據線導出,希望官方後面對這塊做更新。用10.3看英文論文勉強湊合,喜歡追求1:1顯示的,請選擇索尼大法13.3寸的RP1,索尼的pdf優化目前仍然最優秀的。

挑戰索尼大法—掌閱10.3寸iReader Smart X測評
挑戰索尼大法—掌閱10.3寸iReader Smart X測評

4)書城: 這個不做贅述,內容資源豐富,尤其是中文。

挑戰索尼大法—掌閱10.3寸iReader Smart X測評

5)聽書:

挑戰索尼大法—掌閱10.3寸iReader Smart X測評

6)我的

挑戰索尼大法—掌閱10.3寸iReader Smart X測評

a.錄音機:實現錄音功能,可以在後臺錄音,對於錄音重度需求的或許有用?

b.微信傳送:這是一個我非常喜歡的功能,在這個淺閱讀的時代,人們容易被抓眼球的標題所吸引,手機閱讀內容走馬觀花,而其實在碎片化閱讀的時代朋友圈我們仍能看到一些值得細細品味的文章。這個功能可以把朋友圈的文章發到設備上閱讀,批註。在10.3寸上讀文章,體驗很不錯。

挑戰索尼大法—掌閱10.3寸iReader Smart X測評
挑戰索尼大法—掌閱10.3寸iReader Smart X測評

四、功耗:

用過iReader Smart 和iReader A6之後,我一點都不擔心他們家的功耗問題。無論是使用的功耗還是放著不動待機功耗。Smart X加了閱讀燈後耗電確實增加,但是堅持一個星期問題不大。日常使用足夠了。只要不是像手機那種一兩天一充我就能接受。很多大屏墨水屏放著幾天就沒電了,想用的時候真想罵人。

五、原裝保護套:

灰色的輕薄原裝保護套

挑戰索尼大法—掌閱10.3寸iReader Smart X測評
挑戰索尼大法—掌閱10.3寸iReader Smart X測評
挑戰索尼大法—掌閱10.3寸iReader Smart X測評

------------分割線--------------

感謝能有耐心看到結尾的朋友,如果有對墨水屏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關注。持續更新墨水屏產品相關的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