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養羊、羊的特點

我國有悠久的養羊歷史,且有豐富的品種資源,居世界之首的羊只存欄量,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但我國的肉羊發展起步較晚、基點低,和先進國家的差距較大,這些也是客觀存在的。所以,當前我國養羊業的首要任務就是怎樣正確認識生產現狀,解決存在的問題,將發展潛力更好地挖掘出來,以促進肉羊生產健康、快速地發展。 不管是舍飼還是放牧,肉羊個體或群體活動都有其一定的規律性。只有瞭解和掌握了肉羊的生物學特性、行為特點和活動模式,才能更好提供各種條件和設施,以適合肉羊個體或群體習性的特點。


怎麼養羊、羊的特點

生物學特點

(一)怕熱易驚,性情溫順 羊一般不怕冷,但怕熱,喜歡溼潤、溫暖的氣候,懦弱、膽小、容易受驚。母羊的母性較強,性情溫順,易調教。公羊的雄性強,有悍威,喜抵鬥。

(二)腺體發達,嗅覺靈敏 羊的眼球位於頭部最外端,瞳孔大,呈水平狀,因此具有開闊的視野(190度~306度),但三維立體視覺比較差。運動中的羊為了看清物體,通常需要停下來仔細端詳。羊喜歡光亮處,對光線反差很大的景象和陰影都有恐懼感。它可以對色彩進行區別,但遠沒有人的色彩知覺強。羊有很靈敏的聽覺,如果遭遇突然的犬吠聲或其他大叫聲,會使其陷入難以平靜的恐慌中。羊有非常發達的嗅覺,遠勝於人類。它們辨別植物種類和飲水的清潔度就是靠嗅覺,母羊靠嗅覺識別羔羊,公羊若要找到母羊,主要也是通過嗅覺,而視覺與聽覺僅起輔助作用。在生產中,如果將寄主母羊的尿液塗灑在羔羊身上,則寄養容易成功。在羊相互交流方面,觸覺起著重要的作用,如吃奶前,羔羊用頭撞擊母體,母羊即開始泌乳;成年羊之間的相互交流也需通過觸覺進行。據相關報道,山羊能對苦、鹹、甜及酸味進行區分,尤其對苦味有特別的耐受力。

怎麼養羊、羊的特點


(三)適應性強 羊比其他家畜的適應性要強,但品種類型及分佈區的自然條件不同,其適應性也會有所不同。如細毛羊不適應溼熱環境,卻對乾燥的環境比較適應;早熟長毛種綿羊不耐乾旱及缺乏多汁飼料的環境條件,但抗溼熱環境的能力較強,而且可以抗腐蹄病;山羊體質強健,對各種惡劣的環境和氣候都可以適應,在寒帶、溫帶、暖溼帶的溝壑、盆地、高山、丘陵、平地等都能適應。

怎麼養羊、羊的特點


(四)有較強的抗病能力 羊疾病少,抗病力強,一般不易發病。不像其他家畜對疾病比較敏感,羊得病往往到很嚴重時才會有症狀表現出來。如果出現對精料、多汁飼料不積極採食,不反芻,不飲水等現象,都是初發病的徵兆,飼主應留心注意,細心觀察。

(五)繁殖力強 羊是多胎動物,大多數品種都能兩年三胎或一年兩胎,通常每胎可產1~3羔,故繁殖率高,繁殖週期短,非常利於擴繁增群,加快發展。

怎麼養羊、羊的特點


行為習性

(一)合群性強 羊性喜群聚,只要有領頭羊先行出圈、入圈、飲水等,便會有其他羊尾隨而來。因此,易於人工養殖進行驅趕。

(二)採食性能廣、耐粗飼 羊齒利嘴尖,上下顎強勁,唇薄靈活,食用的植物種類很廣泛。它既能啃短草,也能採食各種農副產品與天然牧草。樹葉、野草、農作物秸稈、莖葉、糠秕、籽實等都是可以被羊利用的好飼料。作為草食為主的動物,羊如果只吃草,也可以保證其生長;如果餵過多精料,而吃草量不足,則會引發其消化器官的疾病,使糞便變形;如果一次吞食的飼料過多,甚至還有可能導致其死亡。

(三)消化吸收能力強 羊有瘤胃、網胃、重瓣胃、真胃四個胃,有較大的胃容量,約佔消化道的2/3,屬於反芻動物。瘤胃能將飼料中50%~80%的粗纖維分解掉,使其變成易消化的低級揮發性有機酸和碳水化合物;並能合成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12和維生素K,且能將非蛋白質含氮物質合成質量高的細菌蛋白冶。羊的第二個消化特點是小腸很長,其腸道的長度是體長的20倍。小腸內的脂肪酶、轉糖酶、蛋白酶能將細菌蛋白冶分解、吸收,構成綿羊的蛋白質。羊的消化道能將食物充分消化吸收,有很高的飼料消化吸收率。

怎麼養羊、羊的特點


(四)愛清潔 羊非常愛清潔,通常在採食前總要先用鼻子聞一聞,靠靈敏的嗅覺分辨食物的好壞。它們往往寧可捱餓也不願吃被踐踏、汙染、有異味、怪味、黴爛變質的草料;也不會飲用不潔的水。因此,一定要保證飼餵羊的草料、飲水的清潔新鮮。

(五)喜歡乾燥,厭惡潮溼 羊喜歡乾燥的生活環境,通常情況下,舍飼的羊站立或休息時都喜歡在地勢較高的乾燥地方。如果讓羊在潮溼低窪的環境里長期生活,往往容易使其感染蹄炎、肺炎及寄生蟲病。所以,應在排水暢通、地勢高、背風向陽的地方建設羊舍,羊舍內還應建羊床(羊床可距地面10~30釐米),以防潮溼,可供羊休息。

怎麼養羊、羊的特點


提高羊肉生產效益的途徑

合理的羊群結構 我國的羊群結構長期以來一直處於不合理的狀態,表現尤為突出的是在牧區。由於我國牧民一直有養長壽羊冶的觀念,所以受此觀念的影響,羊群中既有母羊、公羊,也有羯羊和幼齡羊。而母羊中的繁殖母羊只有50%左右,比例比較低。如此一來,羊群增殖慢,羊只質量也不高,就降低了經濟效益。合理的羊群結構中,最基礎的應是繁殖母羊,對於其他性別、年齡和用途的羊要按照適當比例進行配置。目的在於降低成本、組織再生產,從而增加產品產量。羊群的結構要求根據生產用途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按年初或年底存欄統計,產肉為主的粗毛羊,70%應為繁殖母羊;毛肉兼用羊應為60%~70%。以產肉為主的羊群,如果繁殖母羊的比例在60%以下時則很難盈利。

怎麼養羊、羊的特點


利用多胎品種 在正常的飼養條件下,產雙羔的母羊每生產1千克羊肉,要比產單羔的母羊少消耗35%~50%的飼料。所以,若想既提高母羊的生產比重,又減少飼養母羊的數量,就可用多胎的品種進行羔羊肉生產。如果把母羊在羊群中的比例從60%提高到80%,那麼每100只母羊可增加28%的產肉量,還可提高13%以上的半細毛產量,而每100只帶羔母羊的飼料僅需要增加16%~18%的消耗即可。

怎麼養羊、羊的特點


當年羔當年出欄 要改變舊有的養長壽羊冶的觀念,因為羊只的生長增重規律是前期快,後期慢,到1.5~2歲時達到體成熟,逐漸停止生長,所以要爭取當年的羔羊當年出欄。出生後的前3個月骨骼生長最慢,而在4~6月齡時,肌肉和體重的增長最快,脂肪沉積速度在之後增快,到1歲時,脂肪與肌肉幾乎有相等的增長速度。與此同時,飼料的報酬隨著日齡的增長而逐漸降低。所以要善於利用夏秋牧草豐富、氣候好的優勢及羔羊生長髮育快和飼料報酬高的特點。在夏秋青草期對用於生產羔肉的羯羊進行放牧育肥,入冬後適時進行屠宰,是增加收入且節省飼料的有效途徑。

廣泛利用雜交優勢 我國有豐富的綿羊、山羊品種資源,很多品種有大量存欄,其中一些品種具有繁殖力高、適應性強等優良特性,這些品種資源都為羊肉的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根據已有的研究成果,將國內適應性強、繁殖力高的品種與引進的優良肉羊品種進行商品雜交,所繁育的後代表現出生長髮育快、適應性強、肉用性能明顯等特點。一般情況下,通過短期育肥後,6~8月齡的雜交後代可以出欄屠宰。對雜交積極推行並有效利用雜種優勢,是使養羊業取得優質高產高效益的重要途徑。試驗結果表明,兩個品種進行雜交,子代相較於父母品種的產肉量要提高12%的平均值,至四品種為止。每增加一個品種,就能提高8%~20%的產肉量。三個品種雜交更能使產肉量和飼料報酬顯著提高。要想取得預期效果,推廣良種和利用雜種優勢必須和改善飼養管理結合起來,這一點是不能忽視的。

採用飼草加工調製後餵羊技術 在傳統的養羊方式中,所喂的飼草往往沒有任何加工調製,如玉米秸,通常是用整株幹秸飼餵,而消化利用率在這樣飼餵方式下非常低,這不僅極大地浪費了飼草資源,而且飼養週期長,羊只生長慢,出欄率低。所以,為了提高養羊的經濟效益,要對青貯、氨化、發酵等飼料調製加工技術進行廣泛推廣。

怎麼養羊、羊的特點


做好疾病綜合防治工作 疾病是養羊生產中的一大威脅,應將傳染病的預防接種工作重點搞好,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對羊體內外的寄生蟲進行定期驅除,還要注意對圈舍進行衛生消毒。在日常管理中還要經常觀察羊只的飲食、精神、糞便等是否正常,做到沒病早防,有病早發現、早治療。

向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 羊肉生產是集多項技術於一體的綜合技術,包括品種配置、營養平衡、疫病防治、繁殖控制、產品貯藏加工、運作機制等技術。羊肉生產要想產生高效益,就需要有高的科技含量。只有按產業化、規模化的方式經營,才能實現傳統養羊業向現代化、商品化的養羊業轉變,從而有效利用各項技術,從根本上擺脫傳統羊肉生產的脆弱性與分散性,使科技進步的貢獻率得以提高,加快肉羊的產業化步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