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期,我們的糧食安全該怎樣保證?

作為一名出生在農村的80後,跟很多同齡人一樣,下河撈過魚挖過泥鰍釣過黃鱔,上山放過牛砍過柴打過豬食,過過插秧、割稻子、打穀子的生活,對糧食作物有一種天生的親切感。我們喜歡下雨後的泥土香,喜歡看綠油油的稻田。曾經我們為了走出大山,拜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我們刻苦讀書,我們走過了初中榨菜黴豆腐的生活,也走過了高中五天一小考一月一大考的高考備考生活,更是走過了大學忙忙碌碌為了人生出路不斷嘗試的生活。我們經歷過拉公購糧去糧管站的歲月,也有幸見證了9億農民依法徹底告別延續了2600年的“皇糧國稅”的歷史變革。在國內疫情控制住,但國際疫情形勢不容樂觀的當下,我們的糧食安全該怎樣得到保證呢:

一、要堅持自己的飯碗端在自己手上

不管國際風雲如何變幻,十幾億人口要吃飯,這是我們最大的國情。中國人的飯碗在任何時候都要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

後疫情時期,我們的糧食安全該怎樣保證?

農業現代化


二、要逐步減少我國長期以來存在農業工業剪刀差。

“剪刀差”指的是工農業產品交換時工業品價格高於價值,農產品價格低於價值時所出現的差額,它顯示了工農業產品價值的不等量交換。我國實行農業工業剪刀差在建國初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讓中國在短時間內迅速實現了工業的飛躍式發展,取得了工業化的巨大成就。但長期工業農業剪刀差,挫傷了農民生產糧食的積極性,於是在改革開放後我國出現了這樣一個群體-“農民工”,農民進城務工又為工業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要化解國家糧食危機,就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讓農業迴歸本性,讓農民可以有尊嚴地從事農業勞作。


後疫情時期,我們的糧食安全該怎樣保證?

工農業剪刀差


三、要徹底打破長期農村城市二元管理體制,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

長期以來,農村和城市猶如兩個彼此分隔的小社會,中間有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特別是各類社會保障體現體現更是如此。農民長期以來務農收入低、各類保障制度缺失,特別是養老、醫療體系缺失,導致曾經那批脫下農裝換上工作服的農民如今面臨老無所依、老無所養的尷尬境地,這對農二代來說是赤裸裸的打擊,影響了農村農業的傳承,危害著我國的糧食安全。單靠行政手段,例如不種地停發農業補貼、收回承包田等措施還是不能根本上解決農民撂荒的問題。不過我們也看到國家在這方面已經做了大量工作,最近農民和城市居民傷害賠償標準統一就是改革不斷推進的表現。


後疫情時期,我們的糧食安全該怎樣保證?

城鄉一體化


四、要因地制宜推進耕地保護制度,做好耕地佔補平衡工作

具體到城市周邊,由於城市化進程,大量土地被佔用、徵用,在耕地保護和城市發展問題上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這很考驗各地主政領導的管理水平。具體到偏遠地區,由於生態環境自我修復能力的體現,各類耕地都出現了水利設施損壞、耕地破損、耕地林地化的現象,這需要各地根據本地實際,因地、因形制定耕地修復、水利設施建設等工作,不能一刀切。例如贛南地區丘陵梯田眾多,糧食種植的積極性不高,但種植贛南臍橙的積極性很高,要根據每個區域的特點,恢復起中低海拔農田,讓高海拔農田種植林業作物(例如油茶、臍橙等)。


後疫情時期,我們的糧食安全該怎樣保證?

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總體來說,我國由於農業生產效率大幅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逐步推進,特別是長江中下游平原、江淮平原、河北平原、東北平原糧食作物種植面積保持穩定,種植職業化、專業化、機械化、智慧化水平不斷提高,生產力不斷得到提升,我國糧食安全還是有保證的。但是我們面臨國際上糧食安全的不穩定風險依然存在,我們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依法依規做好耕地佔補平衡,規範有序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我們的耕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